《史記·魏世家第十四·九年,秦拔我懷[1]。》鑒賞
十年,秦太子外質于魏死。
十一年,秦拔我郪丘[2]。
秦昭王謂左右曰:
“今時韓、魏與始孰強[3]?”對曰:“不如始強。”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4]?”對曰:“不如[5]。”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6]。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7]。”中旗馮琴而對曰[8]:“王之料天下過矣[9]。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于晉陽[10],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11],不湛者三版[12]。知伯行水[13],魏桓子御,韓康子為參乘[14]。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15]。魏桓子肘韓康子[16],韓康子履魏桓子[17],肘足接于車上[18],而知氏地分[19],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兵雖強,不能過知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20]。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21],愿王之勿易也[22]!”于是秦王恐[23]。
【段意】 承上,此段為事件之二:魏安釐王九年,秦克魏懷邑。十年,秦在魏作人質的太子去世。十一年,秦又克魏郪丘。于是,秦昭王自恃強大,傲視韓、魏,大夫中旗以晉六卿時知氏攻趙,水灌晉陽而反遭滅亡的教訓,勸諫秦王在合縱抗秦之際切不可小視天下。秦王因此戒懼。
注釋
[1]懷:魏邑,在今河南武陟西南。[2]郪(qi)丘:應為邢丘,魏邑,在今河南溫縣東。[3]始:指初期的韓、魏。[4]此句謂,現在韓國的如耳和魏國的魏齊比起當初齊國的孟嘗和魏國的芒卯,誰較賢能?魏齊,魏昭王之相。[5]不如:謂前者不如后者。[6]此句謂,還不能把我怎么樣。[7]甚然:非常對。[8]中旗:人名,秦大夫。馮(ping)琴:倚著琴。[9]料:估量。過:錯。[10]韓、魏:指六卿之一的韓氏、魏氏。[11]灌:淹。[12]湛:通“沉”。被淹沒。三版:六尺高。版,亦作“板”。筑墻用的夾板。一板高二尺。[13]行:巡視。[14]參乘:即驂乘。陪乘。[15]平陽:韓邑,在今山西臨汾西南。[16]肘:此謂以臂肘碰人,暗示以心相應。[17]履:此謂用腳踩人,暗示所謀預合。[18]接:謂互相接觸。意為韓、魏聯合共滅知伯的協約已成默契。[19]此句謂,后來知氏的土地就被分割了。[20]此句謂,還比它們在晉陽城下圍困趙襄子時優越。賢,勝過。[21]用肘足之時:意謂制定聯合抗秦計劃之際。[22]易:輕視。[23]恐:戒懼。
上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安釐王元年[1],秦拔我兩城.》鑒賞
下一篇:《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也[1],而秦救不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