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堪稱詩史》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后人稱杜陵為詩史,乃不知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開元天寶本紀在內。俗子非出像則不省,幾欲買陳壽《三國志》,以雇說書人打匾鼓夸赤壁鏖兵。可悲可笑,大都如此。(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詩例】
登高丘而望遠海
登高丘,望遠海。
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解析】
王夫之破除“俗子”淺薄之見,就本詩的立意、主旨及藝術特色,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首先,他認為這是一首堪稱“詩史”的作品,在“九十一字中有一部開元天寶本紀在內”;其次,與通常“詩史”作品的寫法不同,本詩中沒有“出像”,沒有描摹現實生活的圖景,而是使事用典,構成喻意,對一代帝王的歷史變化作象征性的藝術概括。
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共40余年,這一時期恰是唐王朝達到鼎盛期并急劇走向衰亡的轉折。唐玄宗是這個過程中身系興衰、功過相參的重要人物。史稱玄宗“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于竄身失國而不悔”。天寶末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正是唐玄宗由勵精圖治走向昏庸縱欲、腐化墮落的結果,因此最終釀成歷史的災難。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歷史傳說和神話等素材,組成奇異的畫面,用以虛擬實的筆法,借古喻今,對開元、天寶一段的歷史作藝術的再現,從而表現詩人對唐玄宗的諷刺和批判。
詩的首句“登高丘,望遠海”,是詩人寄慨興嘆的“起興”;詩的結句“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是詩人直接批判唐玄宗的嚴辭峻語。昔日黃帝功成業就,可以采銅鑄鼎,乘龍飛升成仙,而玄宗貪立邊功、窮兵黷武,斷送了大唐盛世,實為千古罪人。詩之首尾相應,表達了詩人的批判含意。中間文字全為使事用典,可分兩段,“君不見”句是聯系前后的樞紐。前一段著重記秦始皇、漢武帝的求仙行為,詩中所述神話與傳說皆有特定的寓意。“六鰲” 以下六句的字面意義是: 支天立極的 “六鰲”,已經露晞霜消,不復存在了;那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也已飄流而去。日出處的神樹扶桑已經“摧折”,高天的“白日”也收斂了它的光彩。仙境神界中的“銀臺金闕”已如夢一般飄渺,不可尋覓,秦皇、漢武只落得空自相待。詩中的“六鰲”、“三山”、“扶桑”、“白日”、“銀臺金闕”,應都是光彩壯美的唐盛世的象征,但如今這一切變成了頹敗、摧折、虛無、沉寂的景象,這不禁使人為往日富麗的消失而悲哀。詩人指出,這一巨變又是無人能夠挽回的,正如精衛難填東海、黿鼉架不起渡海的橋梁一樣,人們無力挽回已經逝去的盛世。詩中引用的有關秦皇、漢武的故事,其寓意顯然是指向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后一段文字是詩人就秦漢史實直抒胸臆。秦始皇、漢武帝都是一代雄主,他們生時幻想神仙,企望長生久視,“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死后還想過至尊至貴的生活,故聚斂財富,窮盡民力,修陵造墓,但結果卻是:“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對于“劫寶玉”之盜賊,秦皇、漢武的“精靈”亦無能為力。此語中有對唐玄宗悲劇下場的預告。
總起來說,這是一篇嘆惋盛世消失的挽歌,也是批判君惡的諷刺詩。由于其中寓含著“開元天寶本紀”,故“堪稱詩史”。《李太白集》中清人王琦評此詩曰: “此題舊無傳聞。郭茂倩《樂府詩集》編是詩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望遠》一篇之后,疑太白擬此也。然文意卻不類。”此說可與王夫之評語相比照,亦是理解本詩的見解之一。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有無閃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以虛筆托出實境》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