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小人物創造的大歷史·滑稽列傳》鑒賞
選文:
孔子曰:“六蓺①于治一也。《禮》以節②人,《樂》以發③和,《書》以道④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 談言微⑤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⑥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⑦,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⑧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⑨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⑩王之庭,三年不蜚(11)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12)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13)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14)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15)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16)絕(17)。王曰:“先生少(18)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19)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20)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
其后百馀年,楚有優孟。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21)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22)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23),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何如?”對曰:“臣請以彫玉為棺,文梓為槨,楩楓豫章為題湊,發(24)甲卒為穿壙,老弱負(25)土,齊趙陪位于前,韓魏翼衛其后,廟食太牢,奉(26)以萬戶之邑。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27)人而貴馬也。”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 為之柰何?”優孟曰:“請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為槨,銅歷為棺,赍以姜棗,薦(28)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腸。”于是王乃使以馬屬(29)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30)經術為郎,而好讀外家傳語。竊不遜讓,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于左。可以覽觀揚(31)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讀之,以游(32)心駭耳,以附(33)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豹往到鄴,會(34)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35)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為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馀錢持歸。當其時,巫行(36)視小家女好者,云是(37)當為河伯婦,即娉取(38)。洗沐之,為治(39)新繒綺縠衣,間(40)居齋戒;為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為具(41)牛酒飯食,十馀日。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數十里乃沒(42)。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43)女遠逃亡。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西門豹曰:“至為河伯娶婦時,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44)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諾。”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三老、官屬、豪長者、里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45)繒單衣,立大巫后。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丑。”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煩(46)大巫嫗為入報(47)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有頃,曰:“巫嫗何久也? 弟子趣(48)之!”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頃,曰:“弟子何久也? 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49)事,煩三老為入白之。”復投三老河中。西門豹簪筆磬折,鄉(50)河立待良久。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西門豹顧(51)曰:“巫嫗、三老不來還,柰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須臾,豹曰:“廷掾起(52)矣。狀(53)河伯留客之久,若(54)皆罷去歸矣。”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后,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
〔注釋〕 ①蓺:同“藝”。②節:節制。③發:產生。④道:同“導”。⑤微:精妙。⑥數:多次。⑦隱:隱語。⑧委:委托。⑨且:將要。⑩止:停留。(11)蜚:通“飛”。(12)朝:召見。(13)還:歸還。(14)加:侵凌。(15)赍:帶著。(16)索:完全。(17)絕:斷。(18)少:認為少。(19)祝:祝禱。(20)益:增加。(21)喪:治喪。(22)爭:勸阻。(23)薄:輕視。(24)發:調動。(25)負:背。(26)奉:供養。(27)賤:輕視。(28)薦:加入。(29)屬:通“囑”,托付。(30)以:憑借。(31)揚:發揚。(32)游:愉悅。(33)附:補充。(34)會:召見。(35)斂:征收。(36) 行:巡視。(37)是:這。(38)取:同“娶”。(39)治:置辦。(40)間:隔開。(41)具:準備。(42)沒:沉沒。(43)持:帶著。(44)幸:希望。(45)衣:穿。(46)煩:勞煩。(47)報:報告。(48)趣:通“促”,催促。(49)白:說明。(50)鄉:通“向”。(51)顧:回頭。(52)起:站起來。(53)狀:看樣子。(54)若:你們。
鑒賞:
《滑稽列傳》中“滑稽”一詞,不僅讀音與今天不同,意思也有所差別。“滑”音同“谷”,其義為言辭流利,正言若反,思維敏捷,沒有阻礙之意。而《滑稽列傳》里的人物,無一不是能言善辯、長袖善舞之輩。因此《滑稽列傳》里的“滑稽”一詞,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言語、動作或事態令人發笑之意是有區別的。
司馬遷在《滑稽列傳》一共記載了三位人物的故事,后來西漢史學家褚少孫又補寫了六位人物,本文選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個人物的故事。
淳于髡是《滑稽列傳》中的第一個出場人物,他是時人所鄙夷的“贅婿”一類,外形不佳,“長不滿七尺”,但他有“滑稽多辯”的能力,能“數使諸侯,未嘗屈辱”,不僅如此,他還善于用巧言妙語勸諫國君,拯救國家于危亡之際。優孟是列傳里第二個出場的人物,身為樂人,他亦出身低微,但在楚莊王想以大臣之禮厚葬愛馬、群臣束手無策之時,只有他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巧言善辯,正話反說,讓楚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阻止了一場鬧劇的發生。
褚少孫筆下的西門豹是其續著中最大的亮點,在褚氏筆下,一個精明能干的治世能臣躍然紙上,面對地方官吏和某些裝神弄鬼的人相互勾結制造的所謂河伯娶親的陰謀,西門豹并不是直接予以戳破,而是順其言而行,假意相信有河伯娶親的事情,然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僅巧妙地揭穿了騙局,更有力地打擊了地方黑惡勢力,使得這一騙局再也無法在當地出現。客觀來說,西門豹更應該算在循吏一類,而不應是滑稽人物。不過褚少孫將之列入滑稽一類,正是看中了他言談充滿機鋒、行為十分睿智的特點,也正是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才使得此篇膾炙人口,廣為傳頌。
應該說,《滑稽列傳》的故事雖然精彩,但身處今時的我們,閱讀之后,很難理解為什么會有滑稽這類人物存在,而他們為什么要用這類方式來說服當事人。事實上,這是和那個時代的特點分不開的。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君主居于權力的核心,國家的決策往往取決于君主的意志,君主的好惡不再是個人的小事,他們的言行將直接影響國家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向君主進諫,讓君主接受正確的意見就成為事關國家前途的大事。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雖有夸大,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勸諫君王又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逆龍鱗”而招致刑責甚至殺身之禍的例子,古代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太史公本人就因為李陵事件仗義執言而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因此,如何有效地勸諫君主,引導他們往正確的道路上走,這是在君權無法得到有效限制的古代社會里大臣們所要面對的共同難題。君主也是人,也有弱點和脾氣,如果不抓住君主的心理,化解他心中的死結,而是一味單純死諫,不僅難以說服君主,相反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而如何巧妙地說服君主,正是《滑稽列傳》中的人物所擅長的生存之道。他們巧言善辯,正話反說,從側面迂回達到目的,也正是由于他們地位低下,君主往往忽視他們的存在,不會像對待其他大臣那樣時時留心,因此更容易陷入他們精心設計的語言圈套,從而被說服而改正原來的錯誤。
應該說,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聽取自己的意見,一直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單純地擺道理,苦口婆心地講單調的事實,能否就能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事實上,如何抓住傾聽者的特點,打消對方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如何使身處高位的傾聽者能俯聽你的意見,這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智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直到今日,《滑稽列傳》里的人物,依然閃爍著他們不朽的智慧光輝。
與其他列傳不同,《滑稽列傳》一篇,多用賦筆,布局精巧,句法奇秀,妙趣橫生,讀來令人擊節,應該說是太史公縱情筆墨、揮灑文采的得意之作。文中多夸張跌宕之處,如前文處既說齊國“威行三十六年”,但后文馬上說“威王八年”即有楚軍“大發兵加齊”,這樣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本文中還有多處,故在后人看來,《滑稽列傳》不像是一篇史傳,更似一則小說。但實際上,司馬遷對這類看似小丑的人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因為這些人物,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抒發了他對現實政治的不滿。而褚少孫的境遇與太史公迥異,因此自然無法理解司馬遷的良苦用心,他的續著,雖然不能說是狗尾續貂之作,但與太史公相比已大為遜色。好在其筆下人物故事新奇,情節曲折,亦多少彌補了此中不足。
上一篇:《史記·張儀說楚絕齊》鑒賞
下一篇:《河渠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