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季札使魯評禮樂》鑒賞
(節自 《吳太伯世家》)
王余祭四年,吳使季札聘于魯,請觀周樂①。為歌《周南》、《召南》②,曰: “美哉! 始基之矣,猶未也③。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衛》④,曰: “美哉! 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⑤,是其《衛風》乎?”歌 《王》⑥,曰: “美哉! 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 歌《鄭》⑦,曰: “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 《齊》⑧,曰: “美哉! 泱泱乎! 大風也哉! 表東海者⑨,其太公乎? 國未可量也?!?歌《豳》⑩,曰: “美哉! 蕩蕩乎(11)! 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歌 《秦》(12),曰: “此之謂夏聲(13),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歌《魏》(14),曰: “美哉! 渢渢乎(15)!大而婉,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16),曰: “思深哉! 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 不然,何憂之遠也? 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歌《陳》(17),曰: “國無主(18),其能久乎?” 自鄶以下,無譏焉(19)。歌 《小雅》(20),曰: “美哉! 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歌 《大雅》(21),曰: “廣哉! 熙熙乎(22)? 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歌 《頌》(23),曰: “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24),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币娢琛断蠊浤匣a》者(25),曰: “美哉! 猶有憾?!?見舞 《大武》(26),曰:“美哉! 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見舞 《韶濩》者(27),曰: “圣人之弘也,猶有慚德,圣人之難也?!币娢?《大夏》(28),曰: “美哉! 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29),曰: “德至矣哉! 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30),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譯文】 吳王余祭四年的時候,吳國派遣季札到魯國去訪問。季札到了魯國,請求觀賞周代的禮樂。魯樂工為季札唱 《詩經·國風》 中的 《周南》、《召南》,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原來文王教化臣民是以此為基礎的喲,但也還有未盡善之處 (因詩中還有商紂亂天下的事)??偟谋憩F了文王勤政而民無怨恨之情?!?樂工唱邶、鄘、衛三國的風詩,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如此淵深,百姓雖然憂慮然而還不困倦。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二位諸侯對百姓的恩德就是這樣。這不就是衛國的風詩么?” 樂工唱周室東遷后,東周的風詩,季札說:“聲音很美呀! 百姓為周室損其家而憂思,然而還有先王教化的遺風,因此不懼怕。這不就是周室東遷以后的風詩么?” 樂工唱鄭國的風詩,季札說: “其詩譏諷鄭的政事瑣碎太甚,百姓不能忍受了,這莫非鄭國要先亡?” 樂工唱齊國的風詩,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氣勢如此弘大,是其教化之廣闊喲! 表現了齊國的風貌,這莫非是姜太公 (齊國的始祖) 的德政? 齊國的前景無可限量啊!” 樂工唱豳國的風詩,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氣勢如此深廣宏大喲,百姓很快樂但卻不過分,這莫非是周公居東時的風詩么?” 樂工唱秦國的風詩,季札說: “這就叫做夏聲。能夠稱做 ‘夏’ 的就必然是大,這聲調算是大到極點了,這莫非是周室舊地的樂調?” 樂工唱魏國的風詩,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如此中庸,博大而又婉轉,節儉而又輕而易舉地執行,再用德來輔佐,這是聯盟之主喲!” 樂工唱唐國的風詩,季札說: “他的風味深思悠遠,很有上古陶唐氏的遺風,如若不是,那為什么憂思如此深遠呢? 若不是令德的后裔,誰能達到如此水準呢?”樂工唱陳國的風詩,季札說: “一國沒有君主,這個國家還能久存么?” 自鄶國以下的風詩,因為其國度很小,季札沒什么批評議論。樂工唱 《詩經·小雅》 中的詩,季札說: “聲音很美呀! 想著武王的恩德,因而沒有貳心 (反叛之心),怨恨然而不說出,這莫非是周室之德政的衰敗? 還有先王所遺傳下的民俗呀?!睒饭こ?《詩經·大雅》 中的詩,季札說: “聲音很宏大呀! 如此和中之樂,音調委婉曲折然而又有正直的體統,這莫非是周文王的德才?” 樂工唱 《詩經·頌》中的詩,季札說: “美到極點了! 直率然而并不倨傲; 曲折然而并不遲鈍; 親近然而并不威逼; 遠隔然而并不攜帶; 變遷然而并不過分; 反復然而并不令人厭惡; 悲哀然而并不感到憂愁; 歡樂然而并不荒誕; 時常采用然而并不匱乏; 志氣博大然而并不顯露宣泄; 樂善好施然而并不浪費; 索取然而并不貪婪; 泰然處之然而并不停滯; 運行然而并不任意流放。五音和諧; 八風平緩。節奏 (拍)有章法,守則有秩序。凡是有昌盛的德政之地是相同的?!?觀看《象箾南籥》 這一樂舞,季札說: “舞得很美呀! 但還有遺憾 (武力伐紂殺戮太多)?!?觀看 《大武》 這一樂舞,季札說: “舞得很美呀! 周室的昌盛,莫非就是這樣?” 觀看《韶濩》這一樂舞,季札說: “圣人之德那樣弘大,他們還覺得有慚愧于德,可見圣人處世的艱難啦!” 觀看 《大夏》 這一樂舞,季札說: “舞得很美呀! 大禹辛勤治水,卻不夸耀功德,除了大禹誰能做到?” 觀看 《招箾》 這一樂舞,季札說: “舜的品德之高,已到極點,猶如蒼天般無處不覆蓋; 又如大地般無處不承載。雖然也還有人具有極好的品德,但沒人能超過他了。觀看了這些美到極點的禮樂,倘若再有別的禮樂,我不敢再觀看了?!?/p>
【鑒賞】 季札,又稱公子札,春秋時吳國的貴族,吳王諸樊之弟,多次推讓君位。封于延陵 (今江蘇常州),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 (今安徽鳳臺),稱州來季子。余祭四年 (前544),出使魯國,欣賞了周代傳統的音樂與詩歌。本文記述的,就是他在欣賞音樂詩歌時所作的分析評論,借此說明周朝及諸侯國的盛衰大勢。
季札評音樂和詩歌,是從藝術和思想內容兩方面來進行的。比如,他評《周南》、《召南》,“美哉”是從其音樂節奏、韻律而言; “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是就其內容和詩歌的社會作用而言。再如,他評《鄭》詩,認為: “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是就其“聲細”,多民間音樂的曲調和民歌民謠的內容,與孔子等提倡的雅樂大相徑庭而進行批評的,所以他認為是“亡國”之音! 季札評舞也是如此,比如他評《大武》,認為“美哉! 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評《大夏》,認為“美哉! 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總是從藝術和政治兩方面著眼。
季札作為春秋時期一位多次禮讓君位的公子,卻有頗深的文學藝術修養,本文中記述的他對詩歌和樂舞的中肯而準確的評論,充分表現了他高明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點。
注釋
①余祭: 春秋時吳國的國王之一。季札的次兄。季札: 春秋時吳國貴族,又稱公子札,吳王諸樊之弟。他出使魯國,在欣賞周代傳統的音樂詩歌時,當場加以評價分析,借此說明周朝和諸侯的盛衰大勢。周樂: 周朝之禮樂。魯國作為諸侯國,將周樂作為天子之樂。②《周南》、《召南》: 《詩經》 國風中的兩個部分。③始基: 原來周文王用詩教化臣民是以 《周南》、《召南》為根基的。猶未: 猶,即還有。未,沒有盡善。④《邶》、《鄘》、《衛》: 邶、鄘、衛是武王伐紂后,對商地劃分的三個小國 (即三監)。后三監叛亂,周公滅之,并三監之地為衛,封予康叔。⑤康叔、武公: 康叔,周代衛國的始祖,名封,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 (今河南禹縣西北),故稱康叔。武公,周幽王時期的一個諸侯王。⑥歌《王》: 唱《詩經》 中的周室風詩。王,指東周洛陽,因周東遷,王室等同列國,其詩不得入雅。⑦歌《鄭》: 唱鄭國的風詩。⑧歌《齊》: 唱齊國的風詩。⑨泱泱: 氣勢弘大之貌。表東海: 表,即表現。東海,因齊國位于周之東面,臨海,故東海指齊地。⑩歌《豳》 (bin): 唱豳國的風詩。(11)蕩蕩: 廣大之貌。(12)歌《秦》: 唱秦國的風詩。(13)夏聲:夏,即大,因秦地遼闊,其風詩具有大而深之韻味。(14)歌《魏》: 唱魏國的風詩。(15)渢渢:中庸之聲韻。(16)歌《唐》: 唱唐國的風詩。(17)歌《陳》: 唱陳國的風詩。(18)國無主: 指陳的風詩淫聲放蕩,無所畏懼,故而無主。(19)無譏: 沒有批評、評價。(20)《小雅》: 《詩經》 的組成部分之一。一部分是宴會的樂歌,較多的是反映其統治危機,并對此表示憂慮的政治詩。有的則表現了周室與西北戎、狄部族以及東方諸侯各國之間的矛盾。(21)《大雅》: 《詩經》 的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從后稷以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績,保存著較多的周初及 “宣王中興” 的史料; 有些詩篇對周厲王、幽王時期的政治混亂和政治危機也有反映。(22)熙熙: 和樂之樂聲。(23)歌《頌》: 唱《詩經》 中的 《頌》 詩。頌,是贊美國王的 “盛德”,通過敬神祀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的詩篇。(24)處而不底: 雖泰然處之然而并不停滯。五聲: 即五音。中國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古代叫 “宮、商、角、徵、羽”,相當于現行簡譜上的1、2、3、5、6。八風: 八方之風。《呂氏春秋·有始》: “何謂八風? 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25)象箾南籥: 文王時的樂舞。象箾(shuo),武舞所執的竿。南籥 (yue),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像簫。(26)大武: 簡稱 《武》。周代 “六舞” 之一,表現周武王伐紂的武功。(27)韶濩 (hu): 古樂名,相傳為商湯時代的樂舞。(28)大夏: 周代“六舞”之一,相傳為夏禹時代的樂舞,周代用以祭祀山川。(29)招箾 (xiao): 招,通“韶”,虞舜時的武樂,亦稱大韶。(30)燾: 覆蓋之意。
上一篇:《史記·文治武功集于一身的大帝·封禪書》鑒賞
下一篇:《酷吏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