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二)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災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三)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四)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五)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六)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七)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八)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注釋〕 厥初:當初。生民:周部落的形成。 時:是。姜嫄:有邰氏的女兒,帝嚳的妃子,后稷的母親。 克:能。禋(yīn)祀:祭祀。 以:因而。弗:不。 履:踏上。帝武:上帝的足跡。敏:腳的大拇趾。歆(xīn):心有所感。 攸:于是。介:居家。止:休息。 載:語助詞。震:娠,妊娠。夙:肅,單獨住。 彌:滿。厥:那些。 先生:頭胎。如達:指順產。 坼(chè):裂。副(pì):破。 赫厥靈:顯了這樣的靈。 不寧:不賜福分。 不康:不安。 誕:發語詞。寘(zhì):置。 腓字:庇護養育。 平林:平原上的樹林。 會:適逢。 呱:哭叫。 覃(tán):長。訏(xū):大。 匍匐:爬行。 克:能。岐:跂,站立。嶷(yí):長高。 蓺:種植。荏菽:黃豆。 旆(pèi)旆:繁盛。 役:穎,帶芒的谷穗。穟(suì)穟:禾苗長得美而盛。 幪(ménɡ)幪:茂盛的樣子。 瓞(dié):小瓜。唪(běnɡ)唪:累累。 相:視,觀察。 茀(fú):拔除。 實:是,這樣。方:露出白芽。苞:吐出白芽。 褎(yòu):禾苗長高。 穎:穗沉甸甸。栗:谷粒飽滿。 即:往。有邰(tái):氏族名。 秬(jù):黑黍。秠(pī):一粒二米的黑黍。 穈(mén或mí):良種粟,紅色。芑(qǐ):也是一種粟,白莖。 恒:普遍。 任:抱著。負:背著。 肇:開始。 揄:舀取。 蹂:揉。 釋:淘米。叟叟:嗖嗖。 烝:蒸。浮浮:熱氣騰騰的樣子。 謀:商議。惟:籌劃。 蕭:蒿類植物。 羝(dǐ):公羊。(bó):剝皮。 燔(fán)、烈:燒烤。 嗣歲:來年。 卬(ánɡ):我。豆:古代食器。 登:瓦制食器。 歆:安享。 胡:大。臭(xiù):香味。亶:確實。時:美好。
〔鑒賞〕 《詩經》中《大雅》通常反映王朝的重大措施或事件。《生民》是《大雅》中追述周人發祥過程的史詩中的一篇,專門謳歌周人始祖后稷不尋常的誕生、成長的過程和事跡。《毛詩序》說“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周人可以說是構成華夏民族的主要來源之一,在中國經典中,對這些構成民族的始祖的描繪里,這一篇最具體詳盡,最富文學性,最令人感動。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關于周部族的起源部分主要取材于這篇史詩。
這首詩首先以神秘而亮麗的色調渲染了后稷誕生的靈異。詩人寫道,后稷的母親名叫姜嫄,她非常虔誠地祭祀天帝,在一次野外出行中踩踏了天帝巨大的足跡,心有所感,由此懷胎,有了后稷。這些詩句沒有明確講到他的生父之名,只是表明后稷的出生不同凡人,他是由天帝顯靈而有,與許多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遠古半神半人的英雄人物一樣,從誕生時就具有了神圣的光環。《史記·周本紀》又采用了另一種說法,稱姜嫄為帝嚳元妃,因此后稷為帝嚳之子,這同樣顯示后稷身世的不凡。
這篇史詩中最神奇、最打動人心的是后稷在嬰兒期所遭受的苦難和受到天地間各種各樣的生靈的關愛與拯救。姜嫄雖然順利地生下后稷,卻以他為不祥,把他拋棄(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以為姜嫄此舉是為了驗證他是否真具有神性)。后稷先是被丟在陋巷,但是隨即就有牛羊來庇護、養育他。后來他又被置于樹林中,但遇到了砍柴的人,被帶回了家。其后他被放到寒冰之上,有凍死的危險,處境真是極其嚴峻。然而奇跡又出現了,有大鳥飛來,以其巨大的翅膀覆蓋他,用羽毛來為他驅除嚴寒,保持溫暖。后來大鳥終于飛去,他放聲大哭,一面爬行,一面哭,一路上留下了他稚嫩的哭聲。后稷在苦難中茁壯成長,他的遭遇引起人們深深的同情,也使人們回憶起祖先、或者人類早期的嚴酷環境和艱難生活;而他的奇異的經歷也使人們知道他具有神性,為天帝所保佑,使人們意識到他肩負著神的期望,注定要創立偉大的事業。
《生民》以十分細膩的筆法和動人的語言鋪述后稷幼年時的奇特遭遇是為了說明周人血統的高貴,他們是天帝降生的部落,是神的后裔,因此有資格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然而后稷的形象所負載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一點,他的神圣性具有更重要的思想、文化上的含義。古希臘荷馬史詩所頌揚的半人半神的豪杰多半是戰場上的英雄,善于征戰,勇于殺敵。與此成為對照,后稷只是個種莊稼的能手,《生民》以一半的篇幅細致地描寫他種地的技能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詩歌贊頌他在童年時期就喜愛種植,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許多種地的訣竅。他懂得選擇良種,善于觀察作物的長勢,適時除草。他種植的作物品種很多,有大豆、各種粟、麥子、麻、各種瓜類等。這些莊稼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都長得非常茂盛,苗綠禾壯,果實飽滿;詩人描寫道:一串串的穗子沉甸甸地低下了頭,一排排豆莢鼓鼓囊囊地挺立著,一個個圓滾滾的甜瓜布滿田間。
這些在現代人看來可能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遠古先民時代,人們只知采集果實,捕魚打獵,茹毛食腥,在這樣的條件下,后稷給人們開創了一個新的文明。《生民》篇可以說描繪了中國人的伊甸園,但這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勞動的產物;不是上帝的創造,而是人類自己的杰作。這就是《生民》篇的真價值所在。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篤信民以食為天,特別重視物質財富的創造,以及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發明,因此把作出這些創造發明的人推崇為“圣人”。如《周易·系辭下》把發明漁網的伏羲,制造農具的神農氏,首制衣服、舟楫、牛車等器物的黃帝、堯、舜尊為圣人。在《生民》中,后稷是被當作農神加以描繪的。這篇史詩告訴人們,真正的英雄不是那種以殺戮為能事、一味逞匹夫之勇的一介武夫,而是那些使人類免于饑餓、享受美好生活的偉人;真正神圣的事業不是遠征和冒險,而是開發新的生產領域,讓人們過得幸福的圣賢;最值得稱頌的人類活動,不是為爭奪美女或復仇而興師動眾、大張撻伐,而是神奇的創造與和平的勞動。中國古代典籍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生民》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一篇:《率性之謂道》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皋陶謨》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