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二)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三)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注釋〕 皎:潔白明亮。 佼(jiǎo)人:佳人。僚(liǎo):美好的樣子。 舒:寬解。窈:幽遠(yuǎn)。糾:愁結(jié)。 勞:煩勞。悄:憂愁。 皓:潔白明亮。 (liú):同“”,美好的樣子。 懮(yǒu)受:體態(tài)苗條。 慅(sāo):憂郁,憂愁。 照:照耀。 燎:照明。這兒是說佳人容光煥發(fā),光彩照人,使見之者眼前一亮。 夭紹:輕盈多姿。 慘:悽慘。
〔鑒賞〕 在中國自古以來月光被當(dāng)作美的象征,成為詩歌的永恒的題材,文人騷客吟唱的對象,出現(xiàn)了無數(shù)詠月詩。它們的審美價值極高,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極美,其首出之篇就是《月出》。它是陳國的民歌,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描寫佳人之美,末句都是抒發(fā)詩人自己的相思之情。
“月出皎兮”是興也是比。這四個字描繪了詩人夜思的背景和氛圍: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灑下遍地銀輝。碧空如洗,萬籟俱寂,唯有明皓的月亮懸于天上。在此時面對此景,詩人對他所傾倒的佳人的思念油然而起。“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他無比愛慕的這個女子,身材苗條秀美,氣質(zhì)柔美多姿。后面兩章又進(jìn)一步贊嘆此女子之美:“佼人兮,舒懮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句型不變,每一句變換一、二個字,一唱三嘆,一個舉止輕盈舒緩,性情嫻雅脫俗的絕色女子就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了。詩歌以美麗的月亮比喻佳人,以皎潔的月光襯托佳人,就使美人顯出無比迷人的風(fēng)韻。在詩中人月交相輝映,月亮好似詩人心中的美人,美人是詩人心中的月亮。“勞心悄兮”,讓他如此神顛魄蕩的佳人卻像月亮那樣遙遠(yuǎn),可望而不可即,空懸青天,怎能不讓他陷于煩惱、憂愁、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的心靈怎么不會備受煎熬。第二、三章末句的“勞心慅兮”、“勞心慘兮”,與第一章的“勞心悄兮”呼應(yīng),更渲染了作者情之癡和愛之深。形容女子的美與自己內(nèi)心的煎熬是相互為用的:憂心越重,憂愁越是難以排遣,越是顯出女子的迷人;佳人越姣美,就越增強(qiáng)詩人企慕之情和相思之苦。
《月出》明明是一首情歌,但是道學(xué)家卻把它曲解為政治詩,《詩小序》說“《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說美色焉”。南宋朱熹不同意此說,認(rèn)為:“此亦男女相悅而想念之辭。”這就還了此詩的本來面貌。然而已故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高亨在《詩經(jīng)今注》中又提出一說:“陳國統(tǒng)治者殺害了一位英俊人物。作者目睹這幕慘劇,唱出這首短歌,來哀悼被害者。”對《月出》主題的不同解釋表明人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來欣賞藝術(shù)作品的。文學(xué)作品所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它們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不同的讀者往往有自己的理解,閱讀作品時常常移其情志于其中,這是一種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的精神活動。對于這一過程,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做過精辟的概括:“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在這個過程中主體人格和客觀情狀融合為一。中國人在賞月和詠月之時,就是將自己的情感、感受移入月亮和月色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月亮,別樣的月亮映照別樣的心靈,什么樣的心靈感受什么樣的月亮。因此就《月出》這首詩而言,上述歧出的見解同人們對月亮的隱喻所表達(dá)的意義的不同認(rèn)識相關(guān)。
《月出》在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共鳴,這是由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意味無窮。月光冰清玉潔,因此自古就被人們視為美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月亮高懸空中,清輝柔光直射心田,最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柔情、思念之情,所以詠月之詩多為懷人、思鄉(xiāng)之作。月亮十分美麗,令人心醉,但是可望而不可即,由此成為心靈無比想望卻難以實(shí)現(xiàn)的理想的象征,因而月亮是讓人悵惘的美麗。月色具有一種幽美、空闊的意味,《明月》一詩就為我們描繪了空靈深邃的情境,其中景色和意念虛實(shí)相生,月與人相互襯托,創(chuàng)造了深情綿渺的意境。此外,月亮獨(dú)照夜空,月光透明清澈,能顯示節(jié)操令德,也能為孤獨(dú)、清高者寄托情志。正因?yàn)橐粋€月亮同如此豐富復(fù)雜的自然和精神的現(xiàn)象和活動相聯(lián)系,所以千百年來對于月亮,一代代中國人常詠常新,奇思新意層見疊出,在中國的藝術(shù)園地種植出一片奇花異草。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yuǎn)》),常建的“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處》),王昌齡的“山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清光比故人,豁然展新悟”(《送馮六元二》),李白的“若見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窺明月”(《送祝八》),杜甫的“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夢李白》),李商隱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yīng)斷腸”(《月夕》),宋文學(xué)家蘇軾的《前赤壁賦》意境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句子,等等,所有這些把由月亮引發(fā)的種種復(fù)雜的思想、情感,由月色造成的各種美妙的意境揮灑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其源頭可追溯到《月出》。
從文字的語音看,全詩句句押韻, 一句一韻,三字一韻,加上雙聲疊韻,韻節(jié)鏗鏘而又婉轉(zhuǎn)起伏,流暢自如,樂感很強(qiáng),顯出了音樂美。清人方玉潤贊揚(yáng)《月出》“句句用韻,已開晉唐幽峭一派”。
上一篇:《曲禮上》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未濟(jì)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