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嚴羽提出的詩論。嚴羽字丹丘,一字儀卿,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生活在南宋后期,當時江西詩派影響特盛,一變唐詩的“氣象”與“興趣”,“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嚴羽不滿意這種詩風,認為“詩而至此,可謂一厄,可謂不幸”。于是作《滄浪詩話》,特拈出“妙悟”二字,來表達他的心得:“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禪家講究“頓悟”或“漸悟”,即不假文字、不假推理的感悟。嚴羽以禪喻詩,認為作詩的奧妙也在這一個“悟”字,他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別材”和“別趣”就是“妙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興趣”。只有“妙悟”,才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他用了許多比喻,來描述這種妙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如果將“妙悟”翻譯成現代術語,那就是形象思維。嚴羽的“妙悟”說及其對盛唐氣象的概括,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明代的前后七子力倡“詩必盛唐”,清代的王士禛標榜“神韻”,都是受到嚴羽的啟發(fā)。唐詩分初、盛、中、晚,雖定于明代高棅《唐詩品匯》,但卻肇始于嚴羽,只是他沒有標出“中唐”之目,而曰“大歷以還”。總之,后人對唐詩的總體印象及其與宋詩的區(qū)別,其基本觀念都來自《滄浪詩話》。
上一篇:什么是《意境》
下一篇:什么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