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支流(原詩略)·玉杲》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詩人是川西蘆山人,蘆山靠著青衣江,青衣江是大渡河的支流。詩以《大渡河支流》(上海建文書店1947年版)為名,說明著詩中故事發生的地點。
詩寫于1944年,共分8章、44節。從深秋壯丁們集合出發,寫到第二年夏當地舉行一年一度的煙會,前后大約十來個月。這正是詩中女主人公瓊枝從懷胎到分娩的一段時間,也是一幕悲劇從孕育到爆發的全過程。瓊枝是地主山耳的幺女兒。山耳為了緩和與鄉長胡玉廷的矛盾,硬將女兒許給胡的瘋兒子胡老幺。而瓊枝卻早已與貧苦農民的兒子然福有私情。在然福去當壯丁出發前夕,兩人偷著約會,依依惜別。五個月后的正月十五,瓊枝被迫嫁到了胡家,從此傷心和憂慮再也沒有離開過她。在結婚不到五個月,正是夏天舉行煙會的時候,然福和她生的孩子出世了。瓊枝把房門緊閉,自己用口咬斷臍帶。孩子的哭聲引來了婆婆蘇妲己,她捶著板壁,大罵瓊枝是娼婦。門打開后,她竟狠心地從瓊枝手里一把奪過孩子,活活地把孩子摔死。瓊枝懷著失子之痛被攆回娘家,又遭父親山耳的毒打。瓊枝想死,又幻想然福來救她。正當她深夜在菜園里胡思亂想的時候,被一個淫蕩的笑聲所驚動,循著這笑聲,她發現了父親的亂倫行徑,她瘋了,沖出門外,在田野上飛跑,一聲聲哭喊著:“孩子,媽跟你死……”,人們從夢中醒來,都跟在她后面狂奔、狂喊。女兒被人們捆住送回后,山耳深恐家丑外揚,竟喪心病狂地趁女兒昏睡之際,將她活活勒死。一個年輕活潑的生命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
除了瓊枝,詩中還寫了另外兩個婦女的悲慘命運。一是瓊枝的二嫂,山耳次子李光宗的妻子。她長得漂亮,性格溫和柔順,但結婚后,并沒有享受到愛情的幸福,丈夫外出讀書,一去不回,留下她苦守空房,并遭到公公的奸污。另一個是山耳家的女傭張嫂,也有著類似的不幸遭遇。
這三個女子,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但對人性的追求卻是一致的,且都那么強烈。詩人并沒有回避去寫她們的性壓抑與性苦悶;而是通過這些正當的人性要求受到摧殘、扼殺甚至殘殺,控訴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陳腐的封建觀念和偽善的家長式統治。詩也沒有正面去寫山耳如何壓迫剝削農民,而是把地主宅園內部的人性與非人性的斗爭突出來了,從山耳對親生女兒及年輕媳婦的兇狠毒辣無恥的行為刻畫上,完成了對其慘無人道的階級本性的揭露。這在描寫地主階級罪惡的許多同類作品中是有其獨特價值的。
詩以瓊枝的悲劇為敘事主線,結構全篇;情緒結構也與之相對應,發展過程大致相同。如第一章寫瓊枝與然福臨別約會,留下了禍根,這是故事開頭,情緒是舒緩的,故而插進去然福的回憶、山耳全家的介紹、然福母親的苦難與她的憧憬等稍離主線發展的情節。一直到第四章才又接著主線寫瓊枝嫁到胡家后,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災禍一天比一天臨近,故事進一步發展,情節也漸趨緊張。因此,到第五章東窗事發,只隔了一章,用于與主線情節無關的富有川西風土人情特色的煙會的描繪,此外再沒加什么情節。第六、第七兩章是情節發展的高潮,嬰兒被摔死、母親被害死等一系列揪人心肺的事情接踵發生,令人驚恐得喘不過氣,情緒也達到了抑制不住的總爆發。詩人不惜重筆涂抹,推波助瀾,加以渲染,使那瘋子的狂呼、眾人的狂奔,在讀者掩卷后仍久久地縈繞于耳、驚怵于目。第八章是結尾,用眾人的議論、光宗的來信說明山耳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可悲下場,情緒也隨之松弛了下來。情節的張弛緩急與情緒的起伏跌宕相應相契,達到總體敘事詩化的效果。
在敘事角度上,詩人也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使之便于寫景抒情。一、客觀視角。大多用于社會背景、風土人情的描繪,以創造出詩的意境。如第三章第一節對川西農村苦難冬天的描寫,“冬天,湄河啞了/一支古舊、苦澀的歌/唱得更低、更低——”;第五章對當地煙會與江湖迎賓會的細致描寫,那賭博、抽大煙、舉行江湖儀式等場面,一個個形象逼真傳神、氣氛濃郁生動,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二、主觀視角。人物視角。這是詩中用得最多的一種視角。如第四章“新婦怨”、第七章“她瘋了嗎?”就是從瓊枝的角度寫她的傷心、她的憂慮、她的幻想、她的絕望的。當她無意中探聽到父親的無恥行徑時,她的憤怒與痛苦達到了精神難以支撐的頂點,我們也受到強烈的震撼。群眾視角。如第六章“街口有兩個人在說話”,共六節,全是群眾對話實錄。通過眾人的閑言碎語簡約交待了瓊枝被婆家攆回家的事情經過,既避免了直接敘事的啰蘇麻煩,又表現了輿論的反響、群眾的心態,開闊了詩中的生活面。作者視角。即詩人面對讀者直接抒情,往往發生于情節、情緒的高潮,詩人之情抑制不住,奪胸而出。如當瓊枝痛不欲生,立于水井前痛哭時,詩中寫:“哭吧!/把所有恥辱的眼淚/都哭出來吧!/把千年萬年的悲哀/都哭出來吧!/哭吧,哭吧,哭吧!”在山耳把親生女兒殺死時,詩人也忍不住出來呼喊:“雞叫了,你叫晨的雞呵!/你把這消息,帶給太陽吧/帶給一切有良心的人吧/——在天快亮的時候/有人殺害了/自己的女兒,更殺害了/一位年青的/慈善的母親……”以上視角在詩中互相穿插結合,像多聲部的合唱或輪流更迭的詠嘆調,在濃郁的寫景抒情氛圍中共同完成敘事詩化的目的,并在總體上給人以多面多棱、絢麗奪目的立體感。
上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天問·[臺灣]余光中》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