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劍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吹劍錄》,南宋俞文豹撰。俞文豹,字文蔚,號堪隱,浙江括蒼(今麗水)人。此書書名取自《莊子·則陽》“吹劍首者,(吷,小聲)而已矣”一語。作者以《吹劍錄》為名,意謂此書是瑣屑之談,不登大雅。其書原分《正錄》、《續錄》、《三錄》、《四錄》共4編,各錄均為1卷,《正錄》、《續錄》成書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三錄》成書于淳祐八年,《四錄》成書于淳祐十年。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時,未見《續錄》和《三錄》,又因其《正錄》“持論偏駁,多不中理”,而斥之于存目中,只將《四錄》1卷收入雜家類,改題《吹劍錄外集》。民國間,張宗祥在京師圖書館藏書中偶然發現《吹劍三錄》的一個舊鈔本,后來他又從《說郛》第24卷中輯出《續錄》佚文12條,另《說郛》第49卷錄有俞文豹《唾玉集》19條,據其序文,知《唾玉集》亦即《吹劍錄》,由作者之友人改題書名而已。張宗祥把正、續、三、四各錄及《唾玉集》佚文匯為一編,題為《吹劍錄全編》,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即今天通行的本子。
這部筆記內容較為廣泛,所記不限于宋代,其《正錄》多辨析經典文字,亦時夾議論。書中還有許多有關詩詞文章的品評以及文人學士的逸聞,如《續錄》記蘇軾的一條軼事云:“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個故事后來廣為人們稱引。其他詩話詞話也頗多可取之處。此書在南宋筆記中可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散而復聚,彌足珍貴。
上一篇:《吳下諺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