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閑話《楊于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蜀中有楊于度者,善弄猻,于阛阓中丐乞于人。[1]常飼養胡猻大小十余頭,會人語。或令騎犬作參軍行李,則呵殿前后,其執鞭驅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時。[2]如弄醉人,則必倒之,臥干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來!!”輒不起。[3]“御史中丞來!”亦不起。[4]或微言:“侯侍中來。[5]”胡猻即使起走,眼目張惶,佯作懼怕,人皆笑之。侯侍中弘實,巡檢內外,主嚴重,人皆懼之,故弄此戲。一日,內廄胡猻維絕,走上殿閣。蜀主令人射之,以其矯捷,皆不之中,竟不能捉獲者三日。[6]內豎奏:“楊于度善弄胡猻,試令捉之。”遂以十余頭入,望殿上拜,拱手作一行立。內廄胡猻亦在舍上窺覷。于度高聲唱言:“奉敕,捉舍上胡猻來!”手下胡猻,一時上舍,齊手把捉內廄胡猻,立在殿上。蜀主大悅,因賜楊于度緋衫錢帛,收系教坊。[7]有內臣因問楊于度:“胡猻胡以教之,而會人言語?”對曰:“胡猻乃獸,實不會人語。于度緣飼之靈砂,變其獸心,然后可教。”內臣深訝其說。則有好事者知之,多以靈砂飼胡猻、鸚鵡、犬、鼠等以教之。故知禽獸食靈砂,尚變人心;人食靈砂,足變凡質。
【注釋】 [1]阛阓:阛,市垣;阓,市之外門。古代市道即在垣與門之間,故稱市肆為阛阓。 [2]參軍:本東漢末年所設的官職,指參謀軍務,權位很重。隋唐時期,參軍兼郡官。“參軍”又是戲劇名。唐五代有參軍戲,指科白戲中用滑稽形式的那一種。后來“參軍”變成了角色名稱,即使不扮官員,亦可謂之參軍。喝殿:喝道尾隨。 [3]街使:唐代有左右街使,主管分察六街,夜間巡視。 [4]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糾彈不法官員的中央執法大吏。 [5]侯侍中:名弘實,先在后唐當官,隨魏王繼岌入蜀,為后蜀孟知祥所虜,因軍功升指揮副使,又輔佐蜀主孟昶,官至侍中。《十國春秋》卷五十一有傳。侍中,秦朝設侍中五人,往來殿內東廂奏事。后來其職司多次變更,到唐朝侍中與中書令、尚書令并為真宰相。[6]蜀主:指后蜀皇帝孟昶。 [7]教坊:管理宮廷音樂、戲劇、百戲的官署,也是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機構。
【譯文】 川西有個人叫楊于度,善耍猴戲,在街市上向游人乞討。他經常養著大小十幾頭胡猻,聽得懂人話。有時叫這些胡猻騎著狗扮演大官出行的儀仗、衛隊,前呼后擁,那副揮鞭策馬戴帽穿靴的樣子,很能逗人一笑。如扮演醉漢,總是歪歪倒倒,躺在地上,攙扶它,半天不起來。楊于度高喊:“巡邏的來了!”它不起來。又高叫:“御史中丞來了!”它也不起來。如果低聲說:“侯侍中來啦。”它就會立即爬起來,眼神慌慌,裝出驚恐失措的模樣,叫人看了禁不住發笑。原來侯侍中弘實,巡察朝廷內外,處理事務令嚴威重,人們個個怕他;所以楊于度跟胡猻扮演了這出戲。一天,宮廷猴圈里拴猴的繩子斷了,一群胡猻爬上了殿堂樓閣。蜀主孟昶叫人射箭,因為胡猻動作敏捷,大家都沒射中,連續三天,竟沒抓到。太監上奏說:“楊于度善耍胡猻,叫他來捉捉看。”于是楊于度帶了十幾只胡猻進宮,讓它們排列成一行,拱手朝殿上行禮。那群宮廷里的胡猻也躲在殿頂上偷看。于度拉長聲音高叫:“奉皇上命令,抓房頂上的胡猻下來!”他手下的胡猻,頃刻爬上殿頂,一齊動手把那些胡猻捉住,站在殿上聽候發落。蜀主孟昶大喜,賜給楊于度五品官的紅衣服和錢財絹匹,還把這批胡猻收養在皇家戲班子里。有個太監因此問楊于度:“胡猻怎樣教能使它聽懂人話呢?”于度說:“胡猻本是獸類,根本不懂人話,因為我喂了靈丹,改變它們的獸心,這樣才能教會它們。”太監對他的話深感驚奇。有些好奇的知道了這件事,都用靈丹喂胡猻、鸚鵡、狗、老鼠等等,然后加以馴養。由此可知,禽獸吃了靈丹,還能變禽獸心為人心,人吃了靈丹,當然能超凡脫俗了。
【總案】 中國人自古就有養猴的習慣,到唐朝,出現滑稽劇形式的猴戲。它通過人猴合演,串出情節關目,人主要負責說白,猴則以表情動作與人呼應,說白科介互相配合,使觀眾當場大笑,達到嘲人諷世的目的。蘇軾《仇池筆記》“人言弄胡猻,為胡猻所弄”就是這個意思。文中的侯侍中乃被譏刺的形象。他看了猴戲大概會感到人們怕我,實際上跟胡猻怕我一般無二。一旦散場,卸妝還原,豈能再作威作福。而所馴猴群能夠食靈丹、去獸心、通人性,并奉旨擒捉大有犯上作亂之嫌的內廄猴群,還真頗有一點為主分憂、效忠皇上的風范。作者的寓意抑或在此。
王政
上一篇:鬼董《楊二官人》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河東記《板橋三娘子》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