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七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所志,自盧氏東抵新鄭諸山也。”在呂調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自今河南盧氏以東,至河南新鄭的一系列山脈。
【原文】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1),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shì)(2),赤葉而本叢生,名曰夙條,可以為簳(gǎn)(3)。
【注釋】
(1)帝臺:神人之名。棋:指博棋,古時一種游戲用具。
(2)蓍:蓍草,又叫鋸齒草,蚰蜒草,多年生菊科植物,葉互生,長線狀披針形。古人取蓍草的莖作占筮之用。
(3)簳:小竹子,可以做箭桿。
【譯文】
中央第七列山系苦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休與山。山上有一種石頭,是神仙帝臺的棋,它們有五種顏色并帶有紋理,形狀像鵪鶉蛋。神仙帝臺的石可以用來禱祀各種神靈,人佩帶上它就會不受邪毒之氣侵襲。休與山上還有一種草,形狀像一般的蓍草,葉子是紅色的,根莖連接叢生在一起,名叫夙條,可以用來做箭桿。
【原文】
東三百里,曰鼓鐘之山,帝臺之所以觴(shāng)百神也(1)。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2),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3)。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注釋】
(1)觴:向人敬酒或自飲。這里指設酒席宴會。
(2)成:重,層。
(3)為毒:除去毒性物質。為,治。
【譯文】
往東三百里,有座鼓鐘山,神仙帝臺正是在此演奏鐘鼓之樂、舉行宴會招待諸位天神的。山中有一種草,方形的莖干,開著黃色花朵,圓形的葉子重疊為三層,名叫焉酸,可以用來解毒。山上多出產粗磨石,而山下多出產細磨石。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yáo)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yáo)草,其葉胥(xū)成(1),其華黃,其實如菟丘(2),服之媚于人(3)。
【注釋】
(1)胥:相互,皆。成,重疊。
(2)菟丘:即菟絲子,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植物,葉子黃褐色,可入藥,莖細柔,呈絲狀,橙黃色,夏秋開花,花細小,白色,果實扁球形。
(3)媚于人:這里指女子以美色討人歡心。媚,喜愛的意思。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姑媱山,天帝的女兒就死在這座山,她的名字叫女尸,死后化作了草,葉子都是一層一層相互重疊的,花朵是黃色的,果實與菟絲子的果實相似,女子服用了就能使她嫵媚討人喜愛。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lì)(2)。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3)。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4),服之不癭。
【注釋】
(1)逐:通“豚”,小豬。
(2)詈:罵,責罵。
(3)字:懷孕,生育。
(4)無條:與上文所述無條草屬同名異物,形狀并不一樣。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山是苦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名叫山膏,形體像普通的小豬,身上火紅如同丹火,喜歡罵人。山上有一種樹木,名叫黃棘,開黃色花,葉子是圓的,果實與蘭草的果實很像,女人服用了它就會導致不育。山中還有一種草,圓圓的葉子而沒有莖干,開紅花卻不結果實,名叫無條,人服用了它就能預防脖子上長腫瘤。
【原文】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biān),方莖而葵狀,服者不(yē)(1)。
【注釋】
(1):食物塞住咽喉。
【譯文】
再往東二十七里,有一座山是堵山,神人天愚住在這里,所以這座山時常刮怪風下怪雨。山上生長著一種樹木,名叫天楄,莖干是方的,形狀像葵,人服用了它就不會噎住咽喉。
【原文】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1)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注釋】
(1)枝:分叉。
【譯文】
再往東五十二里,有座放皋山。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伊水,水中多產蒼玉。山中有一種樹木,葉子與槐樹葉相似,開黃色花卻不結果實,名叫蒙木,服用了它就能使人不迷惑。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蜜蜂,長著分叉的尾巴舌頭倒長著,喜歡叫喊,名叫文文。
【原文】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kǔ)之山,多琈之玉,多麋玉(1)。有草焉,其狀葉如榆,方莖而蒼傷(2),其名曰牛傷(3),其根蒼文,服者不厥(4),可以御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注釋】
(1)麋玉:據古人說,可能就是瑂玉,一種像玉的石頭。
(2)蒼傷:就是蒼刺,即青色的棘刺。
(3)牛傷:就是牛棘。
(4)厥:古代中醫學上指逆氣打嗝。
【譯文】
再往東五十七里,有座大山,山上盛產琈玉,還有許多麋玉。山中有一種草,葉子與榆樹葉相似,莖干是方的,上面長滿刺,名叫牛傷,根莖上有青黑色紋理,人服用了它就能預防逆氣打嗝,還能抵御兵災。狂水從這座山的南麓發源,向西南流入伊水,水中有很多長著三只腳的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大病,還能消除腫痛。
【原文】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1),其高丈余,赤葉赤華,華而不實,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畏霆(2)。來需之水出于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lún)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勝(téng)魚(3),狀如鱖(guì)(4),居逵(kuí)(5),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瘺(1òu)(6)。
【注釋】
(1)秀:草類植物結實。這里指不開花就先結出果實。
(2)霆:響聲震耳又迅疾的雷。
(3)勝魚:也叫瞻星魚,體粗壯,亞圓筒形,后部側扁,有粗糙骨板。
(4)鱖:鱖魚,也叫鯚花魚、鱖魚,青黃色,有不規則黑色斑紋,體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突出,鱗甲圓形、細小。
(5)逵:四通八達的大路。這里指水底相互貫通著的穴道。
(6)瘺:這里指頸部腫大的淋巴結核一類疾病,也指瘺管。
【譯文】
再往東七十里,有座半石山。山上長著一種草,生長之初先抽穗,高一丈多,長紅色葉子紅色花,開花后不結子實,名叫嘉榮,人服用它就能不害怕霹靂雷響。來需水從半石山南麓發源,然后向西流入伊水,水中生長著很多鯩魚,渾身長滿黑色紋理,形體像普通的鯽魚,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睡覺也不覺困。合水從半石山北麓發源,然后向北流入洛水,水中生長著很多魚,形狀像一般的鱖魚,生活在水中道穴交錯的地方,渾身有青色斑紋。長著一條紅尾巴,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癰腫病,還可以治好瘺管。
【原文】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qūn)(1)。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qú)(2),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tì)魚,狀如盩(zhòu)蜼(wěi)而長距(3),足白而對(4),食者無蠱(5)疾,可以御兵。
【注釋】
(1)囷:古代的一種圓形谷倉。
(2)衢:交錯歧出的樣子,又指街道、道路。
(3)盩蜼:據古人說是一種長尾猴。長距,長長的足爪。
(4)對:足趾相向。
(5)蠱:疑惑。
【譯文】
再往東五十里,有座少室山,山上各種花草樹木聚成谷倉的樣子。山上有一種樹木,名叫帝休,葉子的形狀與楊樹葉相似,樹枝相互交叉著伸向四方,開黃色花結黑色果實,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心平氣和而不發怒。山上多產玉石,山下有豐富的鐵礦石。休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魚,形體像長尾猴卻有像公雞一樣的長長的爪子,有白白對生的足趾,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生疑心病,還能抵御兵災。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yū)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狀如(zhú),白華黑實,澤如蘡(yīng)薁(yǔ)(1),其名曰草(2),服之不昧(3)。上多美石。
【注釋】
(1)蘡薁:一種藤本植物,俗稱山葡萄。夏季開花,果實黑色,可以釀酒,也可入藥。
(2)草:與上文所述草的形狀不一樣,當是同名異實。
(3)昧:應作“瞇”,眼目不明。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山是泰室山。山上有一種樹木,葉子的形狀像梨樹葉,有紅色紋理,名叫栯木,人服用了它就不會產生嫉妒心。山中還有一種草,形狀像蒼術或白術,開白色花結黑色果實,果實澤滑就像野葡萄,名叫草,人服用了它就能眼睛明亮不昏花。山上還有很多美麗的石頭。
【原文】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zhé)、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葉狀如椒(1),反傷赤實(2),可以御兇。
【注釋】
(1)椒:指三種植物,一種是木本植物,即花椒;一種是藤本植物,即胡椒;一種是蔬類植物。這里指蕓香科植物花椒,枝干有刺,葉子堅而滑澤,果實紅色,種子黑色,可以調味,也可入藥。
(2)反傷:指倒生的刺。
【譯文】
再往北三十里,有座講山,山上盛產玉石,有很多的柘樹和柏樹。山中有一種樹木,名叫帝屋,葉子的形狀與花椒樹葉相似,長著倒鉤刺,結紅色果實,可以抵御兇邪之氣。
【原文】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于玄石(1)。
【注釋】
(1)錞:依附。
【譯文】
再往北三十里,是嬰梁山,山上盛產蒼玉,而蒼玉都附著在黑色石頭而生。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1)。
【注釋】
(1)少辛:即細辛,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藥草。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浮戲山。山中生長著一種樹木,葉子的形狀像臭椿樹樹葉,結紅色果實,名叫亢木,人吃了它可以驅蟲辟邪。汜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黃河。在浮戲山的東面有一道峽谷,因峽谷里有很多蛇而取名叫蛇谷,峽谷上面多產細辛。
【原文】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xīng)之山。有草焉,名曰(gāng)草,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yīng)薁(yǔ),食之不愚。器(1)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2)水。
【注釋】
(1)器:應作“囂”。
(2)役:應作“侵”,或作“沒”。
【譯文】
再往東四十里,有座少陘山。山中有一種草,名叫草,葉子形狀與葵菜葉相似,紅色的莖干,白色的花,果實很像野葡萄,人服食了它就能夠增長智慧而不愚鈍。器難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役水。
【原文】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葉狀如萩(qiū)而赤華(1),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陰,而東北流注于役水。
【注釋】
(1)萩:一種蒿類植物,像艾蒿卻分杈多,葉子是白色,莖干尤其高大,約有一丈余。
【譯文】
再往東南十里,有座山是太山。山里有一種草,名叫梨,葉子的形狀像蒿草葉,開紅色花,可以用來治療癰疽。太水從這座山的南麓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役水;承水從這座山的北麓流出,然后向東北流入役水。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水。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末山,山上多產黃金。末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北流入役水。
【原文】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譯文】
再往東二十五里,有座役山,山上有豐富的白銀,還有豐富的鐵。役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
【原文】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薊(jì)柏(1),服者不寒。其陽多琈之玉。
【注釋】
(1)薊柏:疑為“計柏”,柏樹之一種。
【譯文】
再往東三十五里,有座敏山。山上生長著一種樹木,形狀與牡荊相似,開白色的花,結紅色果實,名叫薊柏,吃了它的果實就能使人不怕寒冷。敏山南面盛產琈玉。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guī)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shī)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láng),服之不夭(1),可以為腹病。
【注釋】
(1)夭:短命,夭折。
【譯文】
再往東三十里,有座大騩山,山北面盛產鐵礦石、優質玉石和青色堊土。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蓍草卻長著絨毛,開青色花,結白色果實,名字叫,人服食了它就能不夭折而延年益壽,還可以治療腸胃的各種疾病。
【原文】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shǐ)身而人面(1)。其祠:毛牷(quán)用一羊羞(2),嬰用一藻玉瘞(yì)(3)。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
【注釋】
(1)豕:豬。
(2)牷:毛色純一的全牲。全牲指整只的牛羊豬。羞:進獻食品。這里指貢獻祭祀品。
(3)藻玉:帶有彩色紋理的玉。
【譯文】
總計苦山山系的首尾,自休與山起到大騩山止,一共十九座山,綿延一千一百八十四里。其中有十六座山的山神,形貌都是豬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一只完整純色的羊作為進獻的供物,祀神的玉器用一塊藻玉,在祭祀后埋入地下。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三位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吉玉。這三個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面孔卻長著三個頭。另外那十六座山的山神都是豬身而人面。
上一篇:《山海經·中次一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三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