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詩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今蘇州),寄居和州(今安徽和縣)。中唐著名詩人。曾任水部員外郎,官終國子司業,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張籍和王建同以樂府詩聞名于世,并稱“張王樂府”,為元白“新樂府運動”之先導。張籍官小位卑,境況潦倒,能接觸社會的底層生活,對社會有較深刻的觀察和了解,他的樂府詩繼承和發展了“哀時托興”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張籍樂府喜用七言歌行,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具有獨特的風格,《野老歌》(名句:“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征婦怨》(名句:“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筑城詞》(名句:“力盡不得休杵聲,杵聲未盡人皆死。家家養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牧童詞》(名句“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塞下曲》(名句:“年年征戰不得閑,邊人殺盡唯空山。)”等,都是傳世名作。另外,張籍還有一些描繪農村風俗習慣和生活畫面以及其他題材的樂府詩,成就也很高。張籍又擅五律,頗多佳什,如《夜到漁家》。他的樂府,歷來受人推崇。白居易贊譽說:“尤工古樂府,舉代少其倫。”(《讀張籍古樂府》)王安石稱頌道:“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清人沈德潛則譽之為“李青蓮后之變體”(《重訂唐詩別裁集序》)。
張籍詩集,有《木鐸集》12卷(南宋張洎編)、《張司業集》8卷(南宋湯中編)、《唐張司業詩集》8卷(明劉成德編)等版本。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張籍詩集》,以明本為底本,參照各本校勘刪補,收詩480多首,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全唐詩》存詩5卷。
上一篇:《弇山堂別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歸潛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