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一經
《五藏山經傳》卷五載:“此經志冀州全境諸山也。冀州,帝都所在,故中經先之。”在呂調陽看來,這一卷說的主要是,今河北全境,河南北部一系列的山脈。因為古冀州是所謂天下之中,為歷朝歷代的帝都之所在,所以要放在《中山經》的第一卷里說。
【原文】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1),黃華而莢(jiá)實(2),名曰籜(tuō),可以已瞢(máng)(3)。有獸焉,其狀如(huì)鼠而文題(4),其名曰(nài),食之已癭(5)。
【注釋】
(1)本:草木的根或莖干。這里指莖干。
(2)莢:凡草木果實狹長而沒有隔膜的,都叫做莢。
(3)瞢: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
(4)鼠:不詳何獸。
(5)癭:長在脖子上的肉瘤。
【譯文】
中央第一列山系薄山山系的首座山,叫做甘棗山。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黃河。山上有茂密的杻樹。山下有一種草,長著葵菜一樣的莖干,杏樹一樣的葉子,開黃色的花朵而果實是豆莢一類的,名叫籜,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體像鼠,額頭上有花紋,名叫,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脖子上的贅瘤。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杤(lǐ)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1),黃華而毛,其實如楝(liàn)(2),服之不忘。
【注釋】
(1)員葉:圓葉。
(2)楝:楝樹,也叫苦楝,落葉喬木,春夏之交開花,淡紫色,核果球形或長圓形,熟時黃色。木材堅實,易加工。又據古人說搗碎楝樹的子實可以洗衣,而服食它可以益腎。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山是歷兒山,山上有茂密的橿樹,還有許多杤樹,這種樹木,莖干是方形的,而葉子是圓形的,開黃色花,花瓣上有絨毛,果實像楝樹結的果實,人服用它可以增強記憶而不忘事。
【原文】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多豪魚,狀如鮪(wěi),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xuǎn)(1)。
【注釋】
(1)癬:皮膚感染真菌后引起的一種疾病。
【譯文】
再往東十五里,有座山是渠豬山,山上有許多竹子。渠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豪魚,形體像一般的鮪魚,但長著紅嘴巴和紅色帶羽毛的尾巴,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白癬病。
【原文】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è)(1),黑、青、黃堊。
【注釋】
(1)堊:土。
【譯文】
再往東三十五里,有座山是蔥聾山,山中有許多大峽谷,谷中多產白堊土,還有黑堊土、青堊土、黃堊土。
【原文】
又東十五里,曰涹(wō)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譯文】
再往東十五里,有座山是涹山,山上有豐富的黃銅礦,山北面盛產鐵礦石。
【原文】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實如棕莢,名曰植楮(chú),可以已癙(shǔ)(1),食之不瞇(mì)(2)。
【注釋】
(1)癙:憂郁之病。
(2)瞇:夢魘(yǎn)。夢魘就是人在睡夢中遇見可怕的事而呻吟、驚叫。
【譯文】
又往東七十里,有座山是脫扈山。山中有一種草,葉子形狀像葵菜的葉子,開紅色的花,果實屬于豆莢一類,果實的莢像棕樹的果莢,名叫植楮,可以用它治愈精神抑郁癥,而服食它就能使人不做噩夢。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1),其狀如龍骨(2),可以已痤(cuó)(3)。
【注釋】
(1)天嬰:植物名,不詳具體是何種植物。
(2)龍骨:據古人講,在山巖河岸的土穴中常有死龍的骨骸化石,而生長在這里的植物就叫龍骨,用作壯陽劑。
(3)痤:即痤瘡,一種皮膚病。
【譯文】
再往東二十里,有座山是金星山,山中有很多天嬰,形狀與龍骨相似,可以用來治療痤瘡。
【原文】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梟谷,其中多鐵。
【譯文】
再往東七十里,有座山是泰威山。山中有一峽谷叫做梟谷,那里盛產鐵礦石。
【原文】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銅。
【注釋】
(1)橿谷之山:或作“檀谷之山”。
【譯文】
再往東十五里,有座山是橿谷山,山中有豐富的黃銅礦。
【原文】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jiān)草(1)。
【注釋】
(1)葌草:葌,同“蕑”,蕑即蘭,葌草就是蘭草。
【譯文】
再往東一百二十里,有座山是吳林山,山中生長著許多蘭草。
【原文】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1),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jué)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fǔ)魚,食之已痔衕(dòng)(2)。
【注釋】
(1)秀:指禾類植物開花。又引申而泛指草木開花。
(2)痔衕:又作痔漏,肛瘺的通稱。
【譯文】
再往北三十里,有座山是牛首山。山中生長著一種草,名叫鬼草,葉子像葵菜葉莖干卻是紅色的,開的花像禾苗吐穗時的花絮,人服食它就可以消除憂愁。勞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潏水,水中有很多飛魚,形體像一般的鯽魚,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肛瘺。
【原文】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貍(1),而白尾,有鬣(2),名曰胐胐(péi),養之可以已憂。
【注釋】
(1)貍:俗稱野貓,似狐貍而小一些,身肥胖而短。
(2)鬣:獸類頸上的長毛。
【譯文】
再往北四十里,有座山是霍山,山上到處是茂密的構樹。山中有一種野獸,形體像一般的野貓,尾巴是白色的,脖子上有鬃毛,名叫胐胐,人飼養它就可以消除憂愁。
【原文】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zhān)棘(1)。
【注釋】
(1)薝棘:似指天門冬,可作藥用。
【譯文】
再往北五十二里,有座山是合谷山,這里有許多薝棘。
【原文】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多礪石(1)、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shū)(2),食之已聾。
【注釋】
(1)礪石:即石磨子。
(2)菽:本義指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
【譯文】
再往北三十五里,有座山是陰山,山上多是粗磨石、色彩斑斕的美麗石頭。少水從這座山發源。山中有茂密的雕棠樹,葉子像榆樹葉卻呈四方形,結的果實像紅豆,人吃了它就能治愈耳聾病。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鼓鐙(dēng)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有座山是鼓鐙山,山中盛產黃銅礦。山上有一種草,名叫榮草,葉子與柳樹葉相似,根莖像雞蛋,人吃了它就能治愈風痹病。
【原文】
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dēng)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1),其祠禮:毛,太牢(2)之具,縣(xuán)以吉玉(3)。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xuán)嬰用桑封(4),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5)也,方其下而銳(6)其上,而中穿之加金(7)。
【注釋】
(1)冢:墳墓。此處意同“宗”,宗主。
(2)太牢:指豬、牛、羊三牲。
(3)縣:同“懸”。吉玉:古人常常在人、事、物等有關詞語前貫以“吉”字,用來表示對其美稱。這里的吉玉意思是美好的玉,就是一種美稱。
(4)桑封:即藻珪,用帶有色彩斑紋的玉石制成的玉器。
(5)桑主:即藻玉。
(6)銳:上小下大。這里指三角形的尖角。
(7)據學者研究,“藻珪者”以下的幾句話,原本是古人的解釋性語句,不知何時竄入正文。因底本如此,今姑仍其舊。
【譯文】
總計薄山山系的首尾,自甘棗山起到鼓鐙山止,一共十五座山,綿延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宗主山山神的禮儀為: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再懸掛上吉玉獻祭。祭祀其余十三座山的山神是在毛物中用一只羊作祭品,再懸掛上祀神玉器中的藻珪獻祭,祭禮完畢只埋祭物而不用精米祭神。所謂藻珪,就是藻玉,下端呈長方形而上端有尖角,中間穿金屬做裝飾。
上一篇:《山海經·海外北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中次七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