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瑞鷓鴣》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
聲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與愿違。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
【編年】
《鄧箋》:嘉泰四年(1204),差知鎮江府。《北固山志》卷二:連滄觀在正峰府治燕寢后,守胡世將(改)望海樓為之,城中最高處也。
【匯評】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七:西北禪師,南華秘旨,合之雙美。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辛幼安詞:“小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有寄當歸。”此非用姜伯約事也。《吳志》:“太史慈,東萊黃人也。后立功于孫策,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但貯當歸。”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淪落之感,亦廉頗思用趙人之意耳。觀其與陳同甫酒后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辛詞“小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有寄當歸。”《日知錄》云:稼軒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歲有廉頗思用趙之意。竊謂此當與《摸魚兒》、《破陣子》等闋合看,感慨自見。
【附錄】
辛啟泰《書顧亭林論稼軒詞后》:……公詞中“故人今有寄當歸”句,與蘇長公“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句,意正相同。當歸故事,特泛用以對遠志,非指金言也。乃顧亭林以為有廉頗思用趙人之意,而引稗說以證之,謬矣。公此詞作于知鎮江府時,年已六十余,其仕宋亦幾四五十年,所不獲大用者,徒以不能事時宰相韓侂胄耳。初,公以《周易》筮得離,為南方,志遂以定,金固非嘗試之國也。其時金宰相亦未必不如韓侂胄也。以暮齒而違筮言,以直道而思他適,以舊人而切新圖,雖庸夫且知其不可,況公常與晦庵、同父諸賢道德仁義相與切劘者乎?余既斥稗說,因讀《日知錄》,遂并書其后。(《稼軒集抄存》卷末)
上一篇:辛棄疾《瑞鷓鴣》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辛棄疾《瑞鷓鴣》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