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六經》鑒賞
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①,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
西十里,曰縞羝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山②,多㻬琈之玉。其陰有谷焉,名曰雚谷③,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䳩④,其鳴自呼,服之不瞇。交觴之水⑤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俞隨之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㴬水⑥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陰,而東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⑦、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澗水出于其陰,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櫨丹⑧。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榖,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綠。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龜⑨,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無草木。
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其西有林焉,名曰墦冢⑩。谷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⑪。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木⑫。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鐵,多蕭⑬。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脩辟之魚⑭,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潐水⑮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菑水⑯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獸多㸲牛羬羊,其鳥多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莘⑰,其狀如橚⑱,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䃤。姑之水⑲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其上多銅。(門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⑳。
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岳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注釋〕①驕蟲:又作嬌蟲,驕蟲之神即戴面具的養蜂人或巫師,也可能是當地養蜂人供奉的行業保護神。②廆(guī)山:河南省洛陽市西有一座廆山,又名谷口山。③雚谷:雚音歡(huān)。④鴒䳩(língyào):即血雉,俗稱血雞。⑤交觴之水:交觴即相互敬酒。⑥㴬水:㴬音謝(xiè)。⑦茈石:紫色石,即螢石。⑧麋石、櫨丹:麋石疑即畫眉石,櫨丹疑即黑丹。⑨旋龜:南山一經杻陽山已記述旋龜,與此處旋龜形貌基本相同。⑩墦冢:墦音翻(fān)。⑪珚(yān)玉:或作“珉玉”。⑫木:音備(bèi),產于四川盆地,七八月吐穗,花粉如細鹽粉,可食,味酸美。⑬蕭:疑指硝石,或謂蒿。⑭脩辟之魚:樣子像蛙的魚,或謂長臂華鳊。 ⑮潐(jiào)水:潐,盡;通皎,潔白貌。⑯菑水:菑音資(zī),初耕的田地;又音自(zì),插入、豎立;災的異體字。⑰苦莘:莘音辛(xīn),多年生草本,全株可入藥,稱為細辛;又音身(shēn),長貌。此處苦莘是一種像楸樹、果實像瓜的樹。⑱橚(xiāo):即楸樹,落葉喬木,高30米,葉可作豬飼料,種子可入藥。⑲姑之水;音藉(jí);又音昨(zuó),笮(zuó)的異體字,竹制的繩子,古代用于拉纖引舟。⑳括弧內的字是郭璞的注釋誤入正文。
【鑒賞】中山六經即中部山區第六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4座山,20條河流,28處地望,34處礦物,15處植物,9處動物。值得注意的是,在《五藏山經》26條山脈里,中山六經記述的河流、地望的數量是比較多的,表明當年這里的水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根據本章第15節“岳在其中”的記述,中山六經的14座山里應該有一座稱得上“岳”的山,它可能是平逢山或陽華山。但是,從行文口氣看,“岳在其中”的記述也有可能是后人注釋之文字誤入經文者,而原本有的祭祀圖騰神的具體禮儀內容卻失傳了。在中國古籍《尚書·堯典》中已有四岳之稱,當亦有祭祀四岳的活動,而堯典四星為七八千年前的天象。
第1節的平逢山“南望伊洛”,表明其地在伊水洛水的北側。伊水出龍門轉向東流30余千米在偃師附近與洛水匯流,此間伊水與洛水平行向東流,兩者相距不到10千米。平逢山東面的谷城山,當指一處古代城池,約在今日洛陽附近。驕蟲之神即戴面具的養蜂人或巫師,也可能是當地養蜂人供奉的行業保護神。所謂“禳而勿殺”,汪紱注謂:“禳,祈禱以去災惡,使勿螫人,其雞則放而勿殺也。”蜜蜂的馴化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此期間蜜蜂的毒性可能還很強烈;因此,驕蟲之神,一是保護養蜂人不被蜂蜇,二是保護蜜蜂不受天敵傷害,三是促使蜜蜂多產蜂蜜。在《五藏山經》26條山脈447座山里,唯一單獨記述平逢山的祭祀活動。
第10節中傅山發源的谷水,即今日河南省洛水北面的一條主要支流,至今仍然叫谷水;而廆山等山所在之山脈即今日河南省境內的崤山山脈,系谷水與洛水的分水嶺。谷水發源于澠池縣西的觀音堂,當地有著名的澠池仰韶文化遺址,出土有五六千年前的彩陶、紡輪、骨錐、骨針等。傅山的厭染水之名,可能與當地織物染色漂洗活動有關。
第13節的夸父山之桃林又稱鄧林,相傳乃夸父逐日所棄之杖化成,今河南省靈寶縣有夸父山、夸父峪、夸父營,當地人祭祀的山神即夸父。
第14節的陽華山發源的門水,可能即發源于崤山主峰千山向北流入黃河之水。黃河流至三門峽,被鬼門島、神門島、人門島分流,相傳三門為大禹治水時所開,而當地出土有先夏文化遺存,表明鬼門很可能系人工開鑿,惜三門峽水庫建成之后三門及其歷代漕運遺跡已不復見(參閱《我國遠古傳說與自然環境變遷》,中國古代史論叢1981年第3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今崤山地域分屬新安、義馬、澠池、三門峽、陜縣、靈寶,境內有眾多水系分別流入黃河、洛水、谷水。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東山經·東山四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民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