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書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宋徽宗宣和年間內府大臣所撰,不錄其姓名。全書20卷。其中歷代諸帝王書(晉至宋)1卷;篆、隸書(唐至宋)1卷;正書(三國·魏至宋)4卷;行書(晉至宋)6卷;草書(晉至宋)7卷;八分書(唐至宋)1卷;卷末附“制詔誥命”。
《宣和書譜》列歷代書法家200余人,上由漢魏,下至趙宋。《四庫全書》云:“宋人之書,終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歟!”《宣和書譜》中將“書圣”王羲之列于卷15“草書三”之末(其他書體各卷無),于傳后列草書194帖、章草1帖、正書7帖、行書31帖(無《蘭亭序》1種),是因在王羲之傳中直呼“草圣”之故。王獻之列于卷16“草書四”之首,于傳后列草書53帖、正書2帖、行書31帖。其中正書《洛神賦》為“不完”,或為“十三行”本。虞世南、歐陽洵只列于卷8“行書二”中。二人所收帖卻以行書為主,其正書收得很少。歐陽洵傳中云:“歐陽洵以書得名,實在正書(即楷書),若《化度寺》”然而并未收《化度寺》。就連《九成宮》等帖一蓋全無,所收正書其名不顯。所收行書30帖,至今難得見。所收草書6帖,更不可見。虞世南只收行書7帖、草書4帖。正書不見1帖。其傳中云:“然世南雖以正書見稱,而行字出奇處,亦不在名流下。”由此不難看出宋代《宣和書譜》與歷代書史所載有異同。《宣和書譜》所收人物以姓氏、傳記(包括軼事)、書評、藏帖為序,于書史、書論、版本有一定參考價值。據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載,《宣和書譜》論書體源流強調歷史發展,反對以某家獨擅其名;并一反厚古薄今習氣,不鄙“流行”書體,是其獨到處。
《宣和書譜》原書未見,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等。
上一篇:《宋詞研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寓圃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