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大全良方》的主要內容,《婦人大全良方》導讀
《婦人大全良方》是宋代婦產科專著,南宋陳自明撰于嘉熙元年(1237)。明熊宗立補遺刊印,書名《婦人良方補遺大全》;后經明薛己校注刊印,對原著多有刪改、補充,題為 《校注婦人良方》。《宋史·藝文志補》載“陳自明婦人良方,二十四卷”; 明代《國史·經籍志》、《秘閣書目》、《文淵閣書目》、《醫藏書目》等均載“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八千卷樓書目》、《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等均載“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現存主要版本有:明正統五年庚申 (1440)鰲峰熊氏刻本(熊宗立補遺本,下同);明正德四年己巳(1509)陳氏存德書堂刊本;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刻本(薛己校注本);《四庫全書》本;《中國醫學大成》本;上海大成書局石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版本。
陳自明(約1190—1270),南宋婦產科學家。字良甫,晚年自稱藥隱老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醫出身,曾任建康府明道書院醫學教授。長于婦、外兩科,著有《婦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二書,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少時“遍行東南,所至必盡索方書以觀”,以長期醫療實踐為基礎,集南宋以前婦產科之成就,系統總結,分門立論,以論設方,著成這本當時最為完善的婦產科專著。
《婦人大全良方》24卷,分8門,立266論,設1118方,附48例醫案,約30余萬字。其主要內容包括:調經門,論謂“凡醫婦人,先須調經”,論及月水不調、不通、不利、不斷、崩漏、帶下等方面; 眾疾門,論謂“經脈不調,眾疾生焉”,論及婦人之中風、風痹、血風、骨蒸、傷寒、霍亂等病;求嗣門,論謂“眾疾既無,須知求嗣”,論及求子、禁忌、受胎、保生等方面;胎教門,論謂“求嗣已明,須知胎教”,論及娠子、受形、孕元立本、氣質生成等方面;妊娠門,論謂 “胎教已明,須知妊娠疾病”,論及安胎、胎動、漏胎、早產及妊娠期傷寒、霍亂、時氣、水腫等病;坐月門,論謂 “妊娠疾病已明,須知坐月”,論及護孕、滑胎、安產、催生等方面;產難門,論謂 “坐月已明,須知產難”,論及正產、傷產、橫產、倒產、坐產等情及處理調治方法;產后門,論謂 “產難已明,須知產后疾病”,論及產后護理、調養、及產后胞衣不下、惡露不絕、乳疾、傷寒、血崩、陰挺等疾的治療。以上各門均先立論、后列病、設方、論治。
該書基本上反映了我國宋以前婦產科的理論成就和實踐經驗,保存了大量已佚文獻中的寶貴資料,引錄宋以前有關醫書資料近30種,提及對婦產科有建樹的醫家30多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為“采摭諸家,提鋼挈領,于婦科證治,詳悉無遺”,對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婦產科重要名著。南宋以后的婦產科著作,大都以本書作為主要參考文獻,如明王肯堂《女科準繩》、清武之望《濟陰綱目》等均取材于此書。該書早年外傳,有朝鮮活字抄本和日本手抄本。由于歷史的局限,該書也摻有少量不夠科學的內容,如求嗣、胎教兩門中關于求男、轉女為男、避邪等論述。
參考文獻
- 1. 余瀛鰲等: 《婦人大全良方 ·點校說明》,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 2. 宋陳自明撰,明薛己注《婦人大全良方》,上海大成書局石印本。
- 3. 明王肯堂輯: 《女科證治準繩》,上海衛生出版社,1959。
上一篇:《大金國志》的主要內容,《大金國志》導讀
下一篇:《安樂集》的主要內容,《安樂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