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圖
明·王履作
紙本水墨、設(shè)色
縱三四.七厘米
橫五○.六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
西岳華山,雄踞關(guān)中,俯視黃河,海拔1997米,是五大名岳之一。它那奇?zhèn)ルU峻的雄姿,為歷來許多文人記載和贊詠,也引發(fā)一些畫家譜圖傳神。明初畫家王履所創(chuàng)作的《華山圖》,即是一部深得華山形貌神骨的杰構(gòu)。
王履是一位精通醫(yī)術(shù)的醫(yī)生,但他自幼酷愛繪畫,自謂“學(xué)畫三十余年”。洪武十六年(1383)初秋,他采藥關(guān)陜一帶,不畏艱險,攀登西岳三峰,歷三日之游,飽覽峰巒泉石的奇異風光,并“時以紙墨相隨,遇勝則貌”,積累了豐富的寫生素材。游山歸來,他殫精竭思,花了半年多時間,一再易稿,終于完成了《華山圖》的創(chuàng)作,同時寫下了大量的記、詩、序、敘、跋等。其中繪圖四十幅,每圖上有自題詩一首;記八幀;詩一百一十二首,合自跋為十四幀;《游華山圖記詩敘》一幀;《重為華山圖序》兩幀;《畫楷敘》一幀,共計六十六幀,合成一冊。
四十幅圖的具體圖名,據(jù)題詩內(nèi)容及記中所述情景,按畫家游覽華山的路線,排列如下: (1) 山外。(2) 玉泉院。(3) 瀑布。(4) 鏡泉。(5) 摘木實如柚者。(6) 希夷匣。(7) 上方峰。(8) 由上方峰根北轉(zhuǎn)遇三樵人。(9) 第一關(guān)。(10) 近青柯平轉(zhuǎn)處。(11)臥洞前石階上。(12) 日月巖。(13) 百尺撞。(14) 千尺撞。(15)老君離垢。(16) 蒼龍嶺下段。(17) 蒼龍嶺上段。(18) 蒼龍嶺頂。(19) 鎮(zhèn)岳宮。(20) 巨靈跡。(21) 西峰頂望南峰。(22) 西峰東望玉女峰背。(23) 松林。(24) 避詔巖。(25) 自避詔巖轉(zhuǎn)東至真武祠。(26) 真武祠。(27) 賀老師避靜處。(28) 坐安真人肉身之所外望南峰頂端。(29) 龍?zhí)丁?30) 水簾洞。(31) 南峰東面。(32) 龍神祠。(33)行至東峰山祠途中。(34) 東峰頂見黃河潼關(guān)。(35) 明星玉女殿。(36) 玉女峰頂望西峰東面蓮花形。(37) 玉女峰頂唐玄宗拋簡處。(38) 仙人掌。(39) 玉女峰后。(40) 都土地祠。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詩,生動地道出了華山險峻奇?zhèn)サ男蝿荨M趼脑趫D冊中,用較多的篇幅把華山動人心魄的奇景一一展現(xiàn)出來。如蒼龍嶺為著名的險道之一,《蒼龍嶺上段》描繪巨岡危峙,嶺脊小道蜿蜒如羊腸,陡削而立,并有行客艱難地攀鎖前移,真實地表現(xiàn)出險厄的嶺勢。至《蒼龍嶺上段》,境界趨于開闊,嶺脊延伸至頂,嶺下谷平如砥,遠山起伏,展示出雄峻的山岡全貌。《蒼龍嶺頂》一圖,則呈現(xiàn)一派奇譎的景致,山頂松濤簇擁,云霧縹緲,四周山峰在云海中忽顯或隱,充滿著“云護萬松秋,波瀾滿上頭”的詩意,也傳達出畫家歷險后怡然賞景的心緒。此外,《百尺撞》、《千尺撞》、《上方峰》、《老君離垢》、《賀老師避靜處》等圖,無不拈出一個“險”字,通過富有具體特征的細節(jié),渲染出“青壁無路難夤緣”的峻拔氣勢。
華山圖
畫家不僅善于刻畫華山險峻這一主要自然特性,同時多方面地開掘西岳內(nèi)蘊豐富的自然美品質(zhì)。如《山外》圖,峰巒插天,云靄繚繞,山道迂曲,景色逮于平中藏奇。《玉泉院》圖,岡嶺環(huán)列,庭園深邃,溪水潺湲,主客在院中相迎,境界寧靜清雅。《東峰頂見黃河潼關(guān)》圖,東峰青松陰翳,俯視平野,黃河蜿蜒如帶,潼關(guān)云鎖煙迷,氣象壯闊。《自避詔巖轉(zhuǎn)至真武祠》圖,云煙迷濛,群峰若玉簪插空,意境靈秀。總言之,畫家深入地體察華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觀”,經(jīng)過“神會心得”的內(nèi)心體驗,進行“以意匠就天出則之”的藝術(shù)構(gòu)思,塑造出一幅幅有特定意境的畫幅,融情于景,意溢于形,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圖冊在構(gòu)圖上大多采用近景和中景,使景物歷歷在目,具體真切,同時注意空間的深度和廣度。岡巒奔趨,山徑縈回,近山參天,遠山逶迤,雖然圖不盈尺,卻有深邃宏偉的氣概。這種布局既吸取了馬遠、夏圭山水“以小見大”、“景少意深”的長處,又突破了他們邊角之景的程式樊籬。有些圖幅則運用鳥瞰式取景,視野廣闊,重岡疊嶺、深潭潛泉、山路密林盡攝畫面,并巧妙地布置云霧煙水等虛景,以虛烘實,虛實相生,氣勢磅礴。筆墨技巧方面,他適當?shù)匚樟笋R、夏剛健老硬的筆法,用簡潔的小斧劈皴勾斫山石,表現(xiàn)出嶙峋堅實的石質(zhì)。畫樹干多以“瘦硬如屈鐵”的筆道和勾、點、拂、曳等各種點葉、夾葉法,寫出秋樹蒼勁郁勃的形態(tài)。水墨渲染有濃淡層次,表示明暗向背關(guān)系。有時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益增明潤清朗的氣氛。王履在游歷華山,與自然山川“神交不泯”后,領(lǐng)略到“余學(xué)畫三十馀年,不過紙絹者展轉(zhuǎn)相承”的缺陷,立志“去故就新”,在《華山圖》里,體現(xiàn)出了畫家積極探索新的表現(xiàn)方法的努力。明俞允文評價此圖冊謂:“華山險拔秀異,非它岳可比,若拘拘常筆,即無華山一石,故其法多出馬遠、夏圭之外。”這是中肯之論。
王履在《華山圖》后的序跋詩文中,還闡發(fā)許多有關(guān)繪畫創(chuàng)作的見解和經(jīng)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冊前有清金農(nóng)題簽,冊后有明都穆,清周國頤題觀款。歷經(jīng)明太倉王氏、王世貞,清涂水李生收藏。著錄于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朱存理《鐵網(wǎng)珊瑚》、張丑《書畫見聞表》、孫鑛《書畫跋跋》、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顧復(fù)《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吳升《大觀錄》等書。
上一篇:《為長卿寫萬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秋林草亭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