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類·愈含忍愈哽咽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題曰 《北行見杏花》,可見乃被虜北遷時作矣。下半闋愈含忍愈聞哽咽之聲,極蘊藉之能事。(梁啟勛 《詞學》 下編)
【詞例】
燕 山 亭
北行見杏花
趙 佶
裁剪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兩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
【解析】 《紅樓夢》 第三十四回寫黛玉探視被賈政痛打后的寶玉時說:“林黛玉雖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這等無聲之泣,氣噎喉堵,更覺利(厲)害。”說明不管是小說還是詩詞,一切文學作品都要求通過有限的描寫表達豐富的內容。但小說中還有相當廣闊的可供作者馳騁的天地,而詞卻要求以最簡約的篇幅表現盡可能深廣的內涵,從有限中見無限,從無言中體會有言。同是表達帝王的亡國之痛,李煜的《虞美人》詞直接抒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深哀巨痛,而趙佶這首詞卻欲言輒忍,欲哭無聲,欲放還收,吞多吐少。結果愈含蓄婉轉愈令人悲傷哽咽,造成一種內在的感染張力。
詞是借一個思婦的得勢、失意和分離來抒寫作者對舊日帝王生活的懷念。上片開始就寫“她”往日的盛況:“裁剪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冰綃為裳,燕脂淡注,時妝打扮,香溢四方,艷麗無比。這就是往日的繁盛時光。那時宮人無不側目視之,自感羞愧。這些恰是趙佶昔日以帝王之尊,作威作福,一呼百應,享盡榮華富貴生活的象征。這里既與下文的“凋零” 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又是作者“離恨重重”的原因。然而,“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這種生活如過眼煙云,飄渺而去了。這首詞的題目云:“北行見杏花”,可見是被金人俘虜北遷時所作。因此,這里所說的“凋零”和“風雨”,表面上是指那位青春煥發的美人容顏在風雨中的凋零,實質上是說他自己的帝王生活的一去不返,最終只落得個“閑院凄涼”的處境。上片用象征的手法寫自己從一個帝王降為囚徒的生活巨變,為下片抒寫強烈的故園之思,醞釀感情,制造氣氛。失寵、分離的痛苦日夜噬嚙著詞人的心,使“她”想憑雙燕寄送離恨,但燕“何曾會人言語”。想“寄恨”而無憑,這是一重痛苦;“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想知道故宮在何處卻遠隔千山萬水,無由到達,這又是一重痛苦。兩重痛苦堵在心頭,造成一觸即發的蓄勢,這種“天上人間”的悲痛之情已經到了非抒發不可的時候了。但詞人卻在要盡情發泄的時候拼命含忍、婉轉出之:“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除“怎不思量”還可說是從正面抒寫悲情之外,其他都是從側面寫。夢中有時曾去,故宮卻不是真實的。然而即使是這種夢中的歸鄉都“有時不做”。愈轉愈曲,愈曲愈深。用意十分,下語三分,使言外之意含蘊無限。夢里歸故國本來已不能給人慰藉,更何況,要想成夢還不可得呢! 作者本意是抒寫苦苦思念故宮的情感,懷念往日的帝王生活,現在連歸鄉之夢都“有時不做”,客觀現實是多么殘酷無情呀! 在這似乎平靜的語氣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失意的帝王的哽咽聲,無言的泣哭聲。詞在這里無一處正面寫離愁別苦,而那種難以言狀的哀傷痛苦,卻表現得悱惻動人,哀婉蘊藉,并且,詞人化有形為無形,將特殊的情感化為普遍的人類情感,讓一般的讀者也能產生共鳴。
上一篇:含蓄類·課虛得力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含蓄類·疊正妙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