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魯肅》解說與賞析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人物是吳國集團領袖孫權的左膀右臂,一個是周瑜,另一個就是魯肅。魯肅是東吳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繼周瑜之后的軍事統帥。雖然他在小說中篇幅不多,不是作為主要形象來塑造的,但是如果缺少了他,則不僅孫吳集團雄踞江東很難想象,而且三國鼎立的局面恐怕也不易形成。魯肅形象已超出了作為東吳重要決策者之一的意義,而具有更為豐富的歷史內涵和認識價值。
魯肅的出場很不一般,他是在小說作了巧妙的鋪墊后才正式亮相的,所以一開始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瑜剛受輔佐孫權之托,立即就向孫權推薦魯肅,并介紹他說:“胸懷韜略,腹隱機謀。”使讀者未見其人,先已感受到了他卓異的才性。緊接著,當孫權召見他求教發展江東基業之策時,他提出了十分精辟的戰略規劃。他先指出不應該像漢高祖開始那樣,“欲尊事義帝”,稱霸諸侯。“為桓、文之事”,而要圖帝王之業。后又提出戰略方針: 從現在情況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因此,“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而當務之急則是”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這一段對當時形勢和未來宏圖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鞭辟入里,尤其對鼎足形勢的論述,更是與后來諸葛亮“隆中對策”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顯示了他的非凡卓識和過人膽略。因此,魯肅為孫權、周瑜所器重,成為孫吳集團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就不足為怪了。
魯肅開闊的政治視野和深遠的戰略眼光,在東吳面臨曹操的威脅所提出的聯劉抗曹的方針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當曹操百萬大軍漫天南下,沿江而來,兵臨城下的緊急關頭,他一方面向孫權獻策,指出“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吾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可是現在“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荊州已為曹操所占,那么就應該“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并親赴江夏為劉表吊喪,借機說服劉備,把諸葛亮帶回東吳,勝利完成了孫吳與劉蜀的結盟,為后來赤壁大捷和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在張昭等投降派輿論甚囂塵上之時,孫權猶豫不決,周瑜遠在鄱陽,只有魯肅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從東吳根本利益和天下大勢出發,堅決主張抗擊曹軍,并請諸葛亮幫助分析曹操力量的虛實,堅定孫權抗曹的信心,為后來東吳確定抗曹的正確決策作出了貢獻。在這些方面,都表現了魯肅的過人識見和卓越謀略。與孫權、周瑜相比,孫權抗曹既三心二意,聯劉也不堅定,周瑜抗曹雖堅決,對聯劉卻缺乏認識,所以在這一點上,魯肅的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不僅超過孫吳集團的所有謀士,而且也高于孫權、周瑜。在《三國演義》中,能從宏觀角度把握戰爭全局,并懂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主要敵人,軍事斗爭要輔之以必要的政治斗爭和外交斗爭,在諸葛亮之外,就要數魯肅了。
魯肅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忠厚老實,有長者之風。他同諸葛亮同返柴桑郡時,兩次叮囑諸葛亮切不可言曹操兵多,以免動搖孫權抗曹的決心,足見他的真誠善良。在赤壁之戰中,他反對周瑜殺害劉備,也不主張加害諸葛亮。當周瑜命諸葛亮造十萬枝箭,企圖以違反軍令狀加以殺害時,諸葛亮求魯肅不要把自己的計策泄漏給周瑜,并幫辦行計所用船只和軍士時,他一一應諾,表現出寬宏純厚的品性。后來他作為東吳使臣,到劉備、孔明處二索荊州時,剖白自己作為當事人的為難之處,表明對孫劉反目成仇的憂慮,顯得十分誠懇坦率。當孔明提出暫借荊州,并要押字作保,他也答應了,并說:“某知皇叔乃仁義之人,必不相負。”所以周瑜說:“子敬乃誠實人也。”
其實,魯肅身上除了表面給人的“老實人”、“寬仁長者”的感覺外,還有著更深層的東西,在他純厚的秉性后面,還展現著政治家的寬闊胸懷。在赤壁大戰的緊要關頭,他所以一再反對周瑜殺害孔明的陰謀,指出“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今用人之際,望以國家為重”,就是為了維護孫劉結盟,共同抗曹的事業。正因為他在孫權、周瑜、孔明之間不斷斡旋,對孫權、周瑜與孔明的矛盾起調解、緩沖的作用,才使孫劉聯盟免遭破裂,赤壁大捷得以實現。關于借荊州一事,書中周瑜認為“子敬中諸葛之謀也”,有的論者也說是魯肅中了孔明的圈套,使東吳吃了大虧。實際魯肅此舉避免了吳蜀關系的惡化,鞏固了孫劉聯盟,有利于共同抗擊曹操。對這種做法的深遠意義,敏銳的曹操是感覺到了的。當曹操大宴銅雀臺,正要提筆作《銅雀臺詩》時,忽然聽到報說“東吳使華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而且“漢上九郡大半已屬備矣”,竟然手腳慌亂,連所握的筆也掉落地下,可見這一步棋對曹操的威脅。如果說,借荊州表明魯肅并沒有把孫劉聯盟看作權宜之計,那么在索荊州中也反映出魯肅是把鞏固孫劉聯盟當成一貫方針的。魯肅是深知荊州的重要性的,他就曾向孫權指出過荊州是“帝王之資”,但他在五索荊州的過程中,從維護孫劉聯盟的大局出發,始終采取以理服人,克制溫和的態度。一索荊州時,周瑜原本要武力強取,魯肅曉以利害,竭力勸阻,才使周瑜罷兵,改為以和平方式索要。二索荊州時,魯肅對劉備、孔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得到了暫借荊州的結果。在孫權、周瑜的逼迫下,第三次索荊州,也以孫劉和好為重,同意暫緩交還。最后一次索要雖設計約關羽赴會,欲以武力要挾,但這主要是小說作者為了突出關羽的大智大勇,臨危不亂,而就魯肅來說,也是在孫權一再怒責、“事急”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總之,終魯肅之世,沒有發生因荊州而孫劉反目動武的事。待魯肅一死,繼他而任軍事統帥的呂蒙、陸遜在孫權支持下,白衣渡江,奪荊州,殺關羽,從此吳蜀交惡,孫劉聯盟遭到破壞,使曹魏坐收漁翁之利。這從反面襯托了魯肅戰略思想的正確,說明魯肅的老實純厚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顯示了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風范,是區別于東吳其他謀臣良將的獨特個性。
對東吳事業的極端忠誠,也是魯肅重要的性格特征。周瑜臨死舉薦魯肅以自代的遺書中稱:“魯肅忠烈,臨事不茍。”這個評價對魯肅來說,是當之無愧的。當曹操大軍壓境,眾謀士都勸孫權投降時,魯肅獨表反對,指出他們“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后來還再次強調他們 “力主降議,此皆全軀保妻之臣,為自謀之計耳。愿主公勿聽也。”所以孫權感嘆地說:“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這說明,魯肅不計一己之私利,對東吳集團忠心耿耿,因此得到了孫權的器重和信任。他奔走于柴郡、夏口之間,斡旋于孫權、周瑜、孔明之中,不辭辛苦,任勞任怨,也表現出忠于職守,勤于國事的可貴品質。特別要指出的是,魯肅忠于東吳,不是急功近利,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能登高望遠,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他在赤壁之戰中反對周瑜加害孔明,在赤壁之戰后主張索要荊州采取和平方式,為建立和鞏固孫吳聯盟作出不懈的努力,不但不和忠于東吳事業相矛盾,而且正是為維護東吳的長遠利益,是對東吳集團赤膽忠心的深層表現。
盡管小說作者有時為了渲染矛盾沖突,襯托周瑜、孔明的智慧謀略,在魯肅性格的刻劃中,也存在某些欲顯其老實而似迂,欲狀其長厚而近庸,與“胸懷韜略,腹隱機謀”的表現不夠統一的弊病,但總的來講,魯肅仍不失為《三國演義》中塑造得頗為成功,富有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三國演義·魏延》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儒林外史·鮑文卿》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