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失街亭》解說與賞析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智慧超群的常勝英雄,但他不是神,他也有遭受挫折的時候,“失街亭”(第95回)就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關于歷史上的街亭之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曾有記載。羅貫中抓住了事件的關鍵,在“謖違亮節度”上巧作文章,而對人物關系作了調整:把魏軍主帥寫成是司馬懿,張郃則被安排為“先鋒”,這樣既符合張郃勇而寡謀的性格基調 (他后來正是恃勇輕進而被亂箭射死的),而且使“失街亭”這一情節成為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大軍事家斗智的前奏,在《三國演義》的整個情節鏈條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小說第95回一開頭,寫司馬懿奔襲孟達成功后,奉魏主曹睿之命,率領二十萬大軍抵御蜀軍。他綜觀全局,決定避開祁山蜀軍主力,直取控扼漢中咽喉的街亭,其如意算盤是: “(諸葛) 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這一招,極富韜略,十分兇狠。而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領兵出關時,也立即判定:“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這樣,小小的街亭一下子就成了蜀、魏兩軍爭奪的焦點,成了讀者關注的中心。
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將的選擇便成了關鍵問題。當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這時,作者特意安排了諸葛亮與馬謖的一番對話。首先,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系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么:“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 “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里,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愿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這番話,既表現了諸葛亮處事審慎、思慮周詳的性格,又突出了馬謖驕傲自大、輕敵疏狂的形象。
由于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并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
馬謖、王平領兵去后,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后以為策應。這層層設防、前呼后應的布置,便是諸葛亮有關街亭之戰的全部“節度”,進一步表現了他謹慎周密的性格。
可嘆的是,驕矜自用的馬謖卻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于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于我”之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他丟失街亭、兵敗被斬的結局。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再寫魏軍的行動。司馬懿率大軍到達街亭附近后,聞報街亭有蜀軍把守,先是驚嘆諸葛亮得機在先:“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繼而聽說馬謖屯兵于山上,頓時“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由“嘆”到“喜”,從反面印證了諸葛亮部署之正確,馬謖“違亮節度”之錯誤,再一次預示街亭必定失守。
當街亭之戰正式打響后,情節發展驟然加快。司馬懿嚴密布置,分三步而行:第一步,將蜀寨團團包圍,斷其汲水道路,蜀軍沖擊不動,只好縮回寨中,因無水無食,不戰自亂,紛紛下山投降。第二步,下令沿山放火,使得蜀兵愈亂,無法立足。第三步,待馬謖率領殘兵奔逃時,不作正面阻擊,而在背后掩殺。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天中,魏軍以逸待勞,穩操勝券;而馬謖則被動挨打,一敗涂地。以后,盡管王平、魏延、高翔奮力拼殺,幾番爭奪,使情節一波三折,幾起幾落,但畢竟只是高潮之后的余波,無法挽回馬謖鑄成的大錯,街亭終于失守了!
街亭之失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正如毛宗崗在第95回回評中所說的:“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于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遂使向之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邦、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烏有。悲夫!”總之,它使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毀于一旦,整個形勢發生逆轉,蜀軍除了撤退之外,已別無他途。
“失街亭”這一篇章,著重突出了馬謖夸夸其談、自以為是的藝術形象。盡管他飽讀兵書,把兵法條文背得滾瓜爛熟,什么“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似乎頭頭是道,然而,和戰國時期葬送趙國四十幾萬大軍的趙括一樣,他只是精于紙上談兵,實際上對兵法體系并未融會貫通,不會因地制宜,因時變化,只會死搬教條,事到臨頭,束手無策。這是他遭到慘敗的根本原因。毛宗崗對此也有比較恰當的評論:“馬謖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于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豈不重可嘆哉! 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同上) 其次,馬謖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既不執行諸葛亮的指示,又不聽從王平的勸告,怎不自取其敗?
不過,應該看到,馬謖也并非純粹的庸才。當諸葛亮南征時,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深得諸葛亮的贊許;諸葛亮出兵北伐之前,他又獻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差一點殺了司馬懿。這說明他確有一些謀略。但是,好參謀并不等于好將帥,出謀獻策之才與臨機決斷之才并非一碼事。馬謖缺乏自知之明,輕率請戰,而又違背諸葛亮的部署,結果昨是今非,身首異處,實在可悲。而以諸葛亮之明,竟也一時見不及此,付之以重任,也令人惋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后,上表請求自貶三等,自然是嚴以律己的表現,但也是事出有因的。后人讀到這一篇章,怎能不深長思之!
在這一篇章中,諸葛亮的小心謹慎、部署周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陰狠沉著都得到了鮮明的表現。盡管街亭之戰表現為司馬懿打敗馬謖,實際上已是司馬懿與諸葛亮斗智的先聲。這兩位精通韜略的主帥,都可謂知己知彼;司馬懿之謀,諸葛亮每每洞若觀火;諸葛亮之計,司馬懿也大都能夠猜中,真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作者既不回避蜀軍“失街亭”這一歷史事實,又通過馬謖的行動和司馬懿的言辭,巧妙地暗示讀者:街亭之失,完全是馬謖“違亮節度”的結果;司馬懿雖然獲勝,但實屬僥幸,其計已在諸葛亮意料之中。這樣,就為隨之而來的“空城計”作了很好的鋪墊。
上一篇:《淞濱瑣話·因循島》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諧鐸·奇婚》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