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批評派
最初被歸入“芝加哥批評派”的人是《批評家與批評:古代與現代》一書的各位作者,因他們與芝加哥大學有密切關系而得名。后來,他們的一些學生以及受他們影響的一些批評家也被歸入這派。芝加哥批評派與當代的其他批評派別有著明顯的區別。本條僅就芝加哥批評派區別于其他批評派別最明顯的特征——批評方法——作簡評。芝加哥批評派的批評方法可概括為兩個主要特征:第一是他們的“多元論”,第二是他們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多元論”是指他們作為文學批評理論家和批評史家十分注重探討各種不同批評理論的邏輯基礎。“新亞里士多德主義”是指他們作為文學研究者十分關注探索一種被人們忽視了的特殊方法來分析、評價文學作品的可能性。
一、多元論
該派所主張的多元論在麥基翁的《藝術和批評的哲學基礎》、奧爾森的《詩歌理論大綱》和克萊恩的《批評語言和詩歌結構》中作了明確的陳述,類似的觀點也可見于這些作者和另一些學者的其他論作中。“多元論”的基礎是認為:任何批評家對文學主題(無論是一般性的還是特殊的)的看法只是部分地取決于他對作品的直接感受,更主要的應是取決于他對文學本質的認識以及他在研究作品時所采用的合適方法。例如對于一首詩,批評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解釋,這主要取決于批評家是把詩歌視為一種藝術,還是一種思想,或是一種特殊的知識。此外,批評的原則與方法的不同同樣也會導致批評結果的不同。例如,有的批評著重分析作品本身直接表現的主題意義,有的批評則注重分析這篇作品與相關事物之間的類比意義,有的批評還可能探討除此以外的其他意義。
芝加哥批評派認為,各個時代的各種批評原則及論述的嚴重分歧,均可用“多元論”說明。他們將這種可能性當作他們研究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現今的批評家和批評思潮的有效假設。他們使用這種方法去評價批評家所取得的成就。在具體評價時,他們不是根據什么是“真正的”文學或詩歌,或者批評“應該”是什么這類普遍性標準,而是根據他們所提供的相對的標準,在他們采用的各種不同原則和方法的框架內,檢驗他們對問題所提出的答案。他們進一步認為:雖然一些批評方法比另一些方法的適用范圍要窄一些,可是仍然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學批評方法。每一種方法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學作品作了闡述,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長處和局限性。因此,批評家遵循某一種方法而不遵循其它任何一種方法的惟一合理的理由就是:這種批評方法能夠更恰當地理解和評價一種文學作品。
二、新亞里士多德主義
芝加哥批評派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表現了他們的實用主義傾向。他們早先對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有著特殊的興趣,是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原因。當初,他們作為文學教授致力于創立一種實用性文學批評方法。這種實用性批評強調作品結構的藝術原則和理論而不強調作品的字面含義、歷史背景與作者本人傳記背景,以及作品的一般特性。這種實用性批評也將重點放在不同種類文學作品的特殊原則以及某種具體作品的分析之上,而不大強調文學作品研究中的一般性原則。這種批評方法對文學作品所提出的問題主要是:作家如何組織和表現作品的內容?作家選擇什么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寫作手法?對于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不能預測的,也不能從任何既定的批評理論中推論出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通過研究各種可能的答案而找出的最恰當的答案。
上一篇:老撾文學
下一篇:英雄雙行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