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鈍秀才一朝交泰》解說與賞析
本篇見于《警世通言》,從故事發生的時間看,當是明代后期的作品。小說敘述一個舊時代的文人在經歷了一段磨難之后終于發跡變泰的故事,給那些在人生的追求中屢屢失敗而又不甘失敗的人們以精神上安撫。作品雖有明顯的宿命論色彩,但更多的卻是“事在人為”的奮發精神,因此,作品在總體上給讀者帶來的還是積極的影響。
在“鈍秀才”馬德稱身上,作者譜寫了一曲艱苦而不屈的人生贊歌,稱頌他無所畏懼的抗爭精神。仕宦門第出身的馬德稱從小聰明飽學,立志追求仕進,就是命運不濟,科舉屢試不中。更不幸的是,在他二十二歲那年,父親遭陷害而死,從此家道破落,他也由一個官員子弟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流落街頭的窮秀才。面對這樣一種人生波折,他沒有被生活嚇倒,而是以一種現實態度面對新的貧困生活。為了生計,他忍受著巨大的困苦,先是朋友的叛離,家財被騙,接著又是在變賣中白白地虧了銀子。當他去杭州投靠親友時,偏偏碰上了親友死的死,病的病,無可依靠。流落南京以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糊口的位置,誰想到又遇上了黃河缺口,差一點連性命也搭上。之后,他只好靠賣畫,飽一餐餓一頓,千里迢迢地趕到北京,結果還是投靠無著。在如此坎坷的命運面前,他卻越來越堅強,特別是當他變成一個被人嫌棄、被人欺弄的災星后,依然頑強地掙扎著。
作者著力描寫主人公身上“忍”的品質。對朋友的欺詐他忍了,對命運無情的戲弄他忍了,對眾人的嘲笑、冷漠他忍了,對他人的唾棄他也忍了。總之,只要能活著,他可以承受一切,包括傷害他的自尊心。唯獨一樣東西他沒有丟,那就是志氣。他堅信總有一天一切都會改變,他的理想也會實現。正是在這樣的志向和追求中,他渡過了一段乞丐般的生活,迎來了一個光明的前程。從這段不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日趨商品化的社會面前,傳統文人的人生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已經不再注重手段和形式,只看中結果。過去為文人們所看重的骨氣和身價,已經徹底淡化。因此,馬德稱的成功表明一種新的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它所蘊含的意義是深刻的。它告誡人們,人生重要的是忍耐,即如作者在故事開頭所議論的“硬挺著頭頸過日”,只要“不要先墜了志氣”,成功一定會到來。這種求實的人生觀比起只會幻想或呻吟,無疑更有價值,這里透露出商品經濟萌芽時期市民頑強求生的欲望。
圍繞著“鈍秀才”的發跡歷史,小說所輻射的社會內容十分寬廣。首先,它揭示了商品經濟時代的炎涼世態。黃勝和顧祥是小說中兩個勢利小人,他們做馬德稱的朋友,看中的不是他的人品,也不是他的才學,而是他的錢財。見人富貴時沒命地奉承,見人落難時背信棄義,非但不給予同情和幫助,反而趁人之危敲詐勒索。除了這兩個小人外,作者還寫了曹公等人的明哲保身。作為與父輩相厚的舊友,曹公理應在晚輩落難時給予幫助,但他只念馬氏是權宦王振的仇家,為保全自己,就不再理會友情了。所有這些人物,都從不同側面暴露了社會的丑惡和人情的虛偽。
與此相對照,作者通過塑造吳監生等人物形象,熱情贊美了人性的美好的一面。在“鈍秀才”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不像黃勝那樣趁火打劫,也不像曹公那樣躲避矛盾,而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給馬德稱以人間的溫暖,幫助他從困境走出。這里最可稱贊的是馬德稱的未婚妻六媖。當馬家慘遭不幸之際,她不像她的哥哥黃勝那樣不講情義,而甘愿與未婚夫同患難。這種忠貞不渝的精神無疑是對黃勝等人見利忘義的無情鞭撻。六媖這一形象代表著舊式婦女傳統的美德。
小說對科舉試場的腐敗風氣也作了一定的揭露。馬德稱聰明飽學,但就是屢試不中,黃勝目不識丁,功名卻唾手而得。黃勝靠的不是才學而是金錢,科舉幾乎墮落成一種交易。“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大多對科舉充滿著幻想,執迷不悟,像這樣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科舉的不公并致以微詞的小說,在“三言”、“二拍”中是難能可貴的。這種認識雖然比不上后來的小說如《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那樣深刻,但多少表明思想上的一點進步。
上一篇:《金瓶梅·金蓮邀寵》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兩拍·錢多處白丁橫帶運退時刺史當艄》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