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府演義·孟良》解說與賞析
孟良和焦贊,都是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兩人都是“草寇”出身,后又成為楊六郎手下的得力部將,始終患難與共,但兩人的個性又有明顯不同:孟良精細乖覺、機敏過人,能隨機應變,似《水滸》中石秀、時遷一流人物;焦贊豪爽、樸實,耿直而少機變,猶如《水滸》中李逵一流人物。兩人雙峰對峙,成為小說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之一,贏得讀者的喜愛。
孟良是佳山寨附邊可樂洞的“草頭王”,鄧州人,“力大如山,無人敢敵”。楊六郎任佳山寨巡檢之后,要他“歸順朝廷”,抗遼立功。可是孟良對朝廷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責問六郎:“汝父子投降于宋,不得正命而死,手足異處若禽獸然,有甚好處?”再三申言“我以居職享祿為辱”,占山為王“何等尊貴”。只是六郎三次擒住他不殺,被六郎的“義”所感動,“某雖為盜,良心豈盡喪乎!”于是“感恩無任”,決心“傾心以事將軍”。
孟良一生以“忠義”為本,這不僅成為他歸順楊六郎的動因,而且說服在芭蕉山落草的焦贊一同輔助六郎,“忠勤報主”,不辭艱險,出生入死。正因為孟良對“朝廷”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所以,當真宗聽信奸臣謝金吾的讒言,受奸細王欽的播弄,將楊六郎發配汝州,并要置于死地時,孟良就說:“今本官遇禍,我等守此無益,不如各散去吧。”在他倡議下,岳勝等“反上太行山,稱為草頭天子”。他們聚眾五、六萬,又開始打家劫舍,以至強搶民女為妻。然而對于楊六郎,孟良卻絕對服從。可見,在孟良身上,所謂“忠義”,更多的是江湖義氣和感恩報主的內容。他的“忠”,表現為忠于楊門眾將的抗擊外敵的事業,為此,他不僅與朝廷奸臣作不懈的斗爭,而且敢于違抗君命,他重“義”,更體現出草莽英雄的本色,出乎江湖義氣,他甚至與焦贊同死。如孟良前往幽州望鄉臺盜取楊業骸骨,不想焦贊先到,黑夜中將焦贊誤殺。他仰天嘆道:“今為本官干事,而傷本官干事之人。”就將楊業骸骨托人送回南方。
作者對孟良的悲劇結局充滿同情和惋惜,著力表現孟良的忠勤報主和江湖義氣,這與楊六郎的“素懷忠義,出力匡扶王室”是有所區別的。
讀者喜愛孟良這個形象,重要原因是有關他的一些富于民間傳說色彩的情節,表現他的性格中機智詼諧、善于隨機應變、精細乖覺、有膽有識、能言善辯的一面。小說寫他“力大如山”,勇不可當,可是他甚至斗不過穆桂英,在戰場也無突出戰績。倒是他常常接受一些機密或緊急的使命,完成特別困難的任務,往往愉快勝任,馬到成功。他曾兩次潛入遼國取楊業骸骨,三次盜馬(兩次在幽州,一次在汴京),多次沖出重圍求取救兵,突圍奪取敵軍糧草,甚至用計偷取蕭太后的頭發。即使在戰場上,他也往往以機智、善于應變取勝。如他去木閣寨求取降龍木,敵不過穆桂英,即靈活地設法脫身,木閣寨的小嘍啰嘲笑他:“才逞英雄,如今緣何就小心了?”喝令留下買路錢。他隱忍不敢發作,把自己的金盔作買路錢,第二天再用計盜取了降龍木。再如宋軍被遼國蕭天佑困于雙龍谷,前堵后截,只能“坐以待斃”。孟良自告奮勇,機智地混出山谷。
接下去寫孟良到了五臺山,楊五郎以“我出家之人,誓戒殺生,豈可臨陣”為由,不肯出戰,孟良也以佛家常理回答:“乞師父以慈悲為本,此行救活眾軍,陰功浩大,勝念千聲佛也。”終于使五郎無法推辭。孟良的精細乖覺,往往與能言善辯聯系在一起的。
孟良的機智伴著詼諧,因而時時表現出樂觀和信心。再大的困難,他也充滿自信,應付自如。在執行“細作”任務時,他曾多次遇險,總是轉危為安。出色完成任務。
長期的“草寇”生涯,使孟良具有驚人的膽識。當遼軍傳言“六郎被擒,梟首號令”時,邊關宋軍諸將無不信以為真,唯獨孟良認為“此是假事”。他分析六郎身邊的虎將岳勝、焦贊沒有下落,又無一兵一卒逃回,不可能“殺得這般干凈”。又如遼國將領謝留自恃箭術精湛,欲與孟良比箭,相互“縛于柱上,連發三矢”。孟良“慨然應諾,自令人縛于柱上”,八大王等“面面相覷,皆有懼色”,而他卻從容應付,化險為夷。輪到孟良試箭,小說寫道:“孟良心生一計,頭一箭遂將壞翎之箭,射之不中。謝留自思此人只會舞劍,不會射箭,不甚著意防備,乃曰:‘憑汝射那兩箭,吾何懼哉!’孟良暗忖:‘這賊合該死矣!’遂取過好箭,指定咽喉一射,謝留應弦氣絕。”他的不同尋常的膽識,使他能出入虎穴而不受傷害。正因為此,有關他的一些故事情節無不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還要指出,有關孟良的一些情節和細節,有的與《水滸》的石秀、時遷故事相似,但是,孟良的機智詼諧、隨機應變和能言善辯,又與石秀、時遷有所不同,是一個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人物形象。當然,囿于封建統治階級的傳統觀點,作者寫他第二次落草后,“擄掠民財,為害極大”,強搶民女,套用《水滸》假宋江“宋剛”強搶民女一節,使楊六郎罵他“棄理滅義”,則是不足取的。
上一篇:《鏡花緣·孟紫芝》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楊家府演義·孟良計賺萬里云》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