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點頭
明崇禎金閶葉敬池刊本《石點頭》扉頁書影
明崇禎金閶葉敬池刊本《石點頭》正文書影
明代白話短篇(擬話本)世情小說集。又名《醒世第二奇書》、《五續今古奇觀》、《鴛鴦譜》。十四卷。題“天然癡叟著,墨憨主人評”。天然癡叟一說即席浪仙。成書于明崇禎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禎金閶葉敬池刊本,藏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帶月樓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同仁堂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歷史博物館;清道光十二年(1832)敘府竹春堂小字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上海書局石印本。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排印本,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金閶葉敬池刊本,1986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國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排印本,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岳麓書社排印本,1994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話本大系”排印同仁堂刊本。
第一卷 郭挺之榜前認子
南直隸廬州府合肥縣秀才郭喬,字挺之,娶妻武氏,十分賢惠。郭喬雖然才高學精,奈何屢試不中,令他又煩又恨,遂辭別妻子,往廣東韶州府樂昌縣,投奔母舅、知縣王袞,游玩散心。一日,郭喬在街上遇見一個因繳不起錢糧而被捕的老兒米天祿,其女青姐欲賣身贖父,郭喬頗為同情,就替他們繳了銀子。米天祿感激不盡,要將青姐送與郭做小妾,郭開始堅決不肯,后見青姐貌美賢淑,知情識理,便托王袞作媒,把青姐娶進家門,兩人非常恩愛。半年后,郭喬準備回家復習迎考,時青姐已有身孕,臨走時,郭囑咐青姐,若生下兒子就取名郭梓?;氐郊亦l,郭又連考數場,還是不中。直到他五十六歲那年,郭遇到一位有眼光、賞識他的考官,信心大增,竟中了第三十三名進士。令郭喬驚奇的是,會試錄上第三十四名進士,居然名叫郭梓。帶著疑問,他請座師幫他查問,結果父子相認,歡喜無限。郭喬立即把青姐從廣東接至家中,合家團圓。
第二卷 盧夢仙江上尋妻
明朝成化年間,揚州江都有個博雅老儒李月坡,生有一女妙惠,容貌端妍,知書達理。李在利津門龔家開館,教著兩個學生:龔家之女及少年盧夢仙。盧資質聰明,才學奇精,經雷秀才作媒,與妙惠結為連理。十九歲完婚之后,夢仙發奮苦讀,二十一歲中了舉人,隨即赴京會試,偶因酒后做夢,誤了考試時間,未能及第。盧夢仙來時已在親友面前夸下???無顏回家,遂在西山尋了一間靜室住下,準備明年再考。說來湊巧,西安府商州也有個叫盧夢仙的舉子,因未中而身死,盧家親友將他當作揚州的盧夢仙,十分傷悲。時值水災,盧家敗落,為維持生計,盧父將媳婦轉嫁給大鹽商謝啟為妾。妙惠來到謝家后,堅守貞節,向婆婆艾氏稟明一切,艾氏怕鬧出事來,只好答應。自此,妙惠終日服侍婆婆。一日,至金山寺游玩,妙惠在墻上題詩一首,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再說盧夢仙在西山苦讀三年,中了進士,衣錦還鄉,得知家中變故,呆如木雞,遂著人四處尋訪,終于夫妻重圓。謝啟親自登門說明妙惠守貞之事,合鄉之人無不贊嘆。后盧生又娶龔家之女為二房。
第三卷 王本立天涯求父
北直隸文安縣人王珣,妻子張氏,夫妻倆守著祖上傳下的百十畝田地生活,只因天災不斷,收成無多,生計維艱。后王珣被指派為里役,負責替官府收租。王本老實之人,又兼荒年,收租難如上青天,而收不到租,卻要被官府責打,他無法忍受,遂別了妻子及幼兒王原,逃往他鄉,一路漂泊,最后在衛輝府夢覺寺做了和尚。王原長大后,常為沒有父親而傷悲,書本上的許多孝子故事令他十分感動,于是決心出去尋父。他沿路乞討,走鄉串縣,苦苦訪求,孝心感動天神。一日,王原在破寺中休息,神人托夢,指點他往南方寺院中去尋找。王原依言投南而去,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在夢覺寺中找到父親,但其父業已出家,不肯還俗。王原以頭碰地,苦求不已,王父乃歸,夫妻重圓,合家團聚。此事在當地引起轟動,人人皆贊嘆王原之孝。后王家子孫滿堂,享盡天倫之樂。
第四卷 瞿鳳奴情愆死蓋
嘉興府王江涇人瞿濱吾,妻子方氏,女兒鳳奴,另有一個使女春來。瞿得病身亡,方氏與女兒、使女度日,十分寂寞。一日,方氏在門口遇見年輕英俊的米商孫謹,不久就發生了奸情。方氏因自己年紀較大,擔心與孫謹的私情不能長久,遂說服女兒鳳奴,嫁與孫謹為妻,又把孫招贅入家,這樣一家人混作一團行樂?;楹?鳳奴與孫謹非常恩愛。不想瞿家的丑事傳了出去,族中之人一則怕家族蒙羞,二則欲侵吞瞿家的財產,就報了官,結果官府將瞿家財產分成三份,方氏母女僅得一份。族人又將鳳奴賣與富戶張監生為妾,鳳奴與孫謹生離死別,孫謹為表忠心,竟把自己閹割,令鳳奴傷心痛哭。到了張家,鳳奴誓死不肯與張監生作云雨之歡,后聞知孫謹病死,鳳奴亦自殺殉情。兩人尸體火化之時,雙方胸口均長出一個人像,鳳奴長出之像似孫謹,孫謹長出之像則似鳳奴,一時傳為奇談。孫謹后代將兩像收起供拜,合鄉男女皆來觀看,忽一陣狂風吹來,兩像俱隨風化作血水。
第五卷 莽書生強圖鴛侶
明朝永樂年間,廣西桂林府臨桂縣舉子莫可,生性風流,舉止輕薄。那年進京會試途經揚州時,莫可因病滯留,偶去瓊花觀進香,窺見斯員外之女紫英,美貌無雙。莫可使出無賴本事,攔住小姐歸路,要求約會。紫英無奈,約他三月三至其家會面。是日,莫可色膽包天,果真前去,且與紫英成就私情,留宿于閨房竟達十數日,后又攜紫英及使女蓮房私奔去廣西。紫英原已許給通判之子,斯員外怕通判怪罪,乃以一死婢冒充小姐詐亡。莫可家人來元久等主人不歸,遂去斯家尋找,結果被當作盜賊送官,關入大牢。次年,莫可中了進士,到揚州救出來元,又與紫英一起去拜望斯員外,卻被員外痛罵一通,趕將出來。莫可亦心有悔意,將蓮房贈與來元為妻,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取名莫我如,一個取名莫我似,嚴厲教導。后莫可生一怪病,一日鬼神附體,點明莫可與紫英乃前世夙緣未了,故有今生之事。不久,夫妻先后病死。
第六卷 乞丐婦重配鸞儔
淮安府鹽城縣人周六,妻子早亡,有一女名長壽,兩人靠織蘆席為生。長壽嫁與漁民劉大為妻,因她不習船家生活,更不會捕魚,遭到劉大嫌棄,回到父親家。周六貪酒,不幸酒醉落水身亡,止剩長壽一人無依無靠,只得乞討為生。一日,長壽正在唱蓮花落,忽遇幼時替她算過命的嚴老大,嚴斷言百日之內長壽必有奇遇。富戶朱從龍聞之,知嚴老大相法神妙,言必得驗,遂存心欲提拔此女,將長壽收為廚下婢女。再說有個書生吳公佐,本世家出生,性情豪放,喜歡賭博,交游極廣。一日,公佐與幾位秀才同到朱從龍家喝酒,朱有意將長壽許配給公佐為妻,公佐大喜?;楹?公佐了解了長壽的身世,非但不嫌棄,反而深表同情。也是命該發財,此時正好有一富戶尋公佐賭博,公佐贏錢巨萬,開立當鋪,生意興隆,竟成為豪富,周長壽后被封為孺人,一切皆應了相士之語。
第七卷 感恩鬼三古傳題旨
宋朝淳熙年間,富陽縣書生仰鄰瞻,賴妻子姚氏績麻織布,供其讀書。仰鄰瞻寄讀于報恩寺中,一日夜晚,仰生正在吟詩,忽一女鬼來和詩。仰生大驚,問了寺中和尚,才知此女乃是官宦小姐,暴病而死,寄棺寺中。仰生遂立誓:若自己功名成就,便將小姐之棺埋葬。是年貢舉考官汪藻起,有心要提拔舊日同學鄭無同,將他密約至報恩寺,暗中把試題透露。不想給女鬼聽見,她托夢告訴仰鄰瞻,仰即熟記于心,臨考之時,一揮而就,博得頭名。卻說鄭無同自恃得了考題,再不復習,終日尋花問柳,竟積勞成疾,不能赴考。發榜后趕到汪家,聞聽好事已為仰生得去,眼紅心熱,嫉妒成恨,千方百計要報復。后竟狀告汪、仰舞弊,圣上命人查辦,因無實據,乃判鄭無同虛告,流徙邊陲。仰生感激女鬼,不僅擇日將她葬了,而且將她母親之棺也尋來合葬,完了自己當初發下的誓愿。后一路官星高照,直做到樞密使。
第八卷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
宋時西和人吾愛陶,秉性兇惡貪婪,中了秀才之后,耀武揚威,橫行鄉里,搜刮鄉民錢財。后來到京中,四處賄賂,竟然中舉,被授為荊湖路條例司監稅提使。他上任后,巧立名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有個姓汪的徽商帶著幾千金綢緞路經此地,吾愛陶欲行敲詐,遭汪拒絕,他便把徽商抓入衙門,一頓毒打,又把所攜綢緞逐匹剪破,一半歸徽商,一半沒官。另有個王大郎,住在稅科衙門旁邊,適有賊盜竊了吾愛陶家財物后經王家逃脫,吾愛陶乘機問罪王大郎,竟至其家破人亡。一時激起民憤,眾人紛紛向新來的御史告狀。御史查明案情,將吾愛陶革職,削為平民,又遭到民眾的辱罵追打,他急急如喪家之犬,落荒而逃。吾愛陶花錢買了六個妓女,開設妓院,號稱“六院”,賴此度日。一日,汪徽商來到妓院,將吾愛陶盡情羞辱一番,報了前仇。不久,王大郎的陰魂纏上吾愛陶,令他暴亡,尸首腐爛不全。吾愛陶的女兒亦淪落為娼,一家皆不得善終。
第九卷 玉簫女再世玉環緣
唐代宗時,京兆縣人韋皋,自幼聘張延賞之女芳淑為妻。后張延賞發達,升為四川節度使,便看不起窮酸的韋皋,倒是張妻苗夫人認定女婿是個未發跡的貴人,十分愛重。韋皋本就心傲,見丈人如此看輕他,遂離家出走,來到江夏父親的朋友姜齊胤家,伴姜之子荊寶一起讀書。荊寶之婢玉簫美麗可愛,韋皋十分鐘情,荊寶贈他為妾,兩人非常恩愛。不久,韋皋父母催歸,韋贈玉簫玉環一只,依依惜別。韋皋立志要成就事業,四處投奔,幾經坎坷,終因立下軍功,被授為四川節度使,替代張延賞。延賞羞愧難當,離家而去。韋皋與岳母、妻子合家團聚。偶審及荊寶家人失火燒毀衙舍一案,救出荊寶,始知玉簫已因情傷而死。韋皋悲痛萬分,夢見玉簫鬼魂,約定十二年之后重相見。十二年后,韋皋收到別人所送的歌女一名,實即玉簫再生,其女手上有玉環痕。后韋皋經過玉簫墓,開棺視之,止有玉環一枚,取之套于歌女手上,玉環痕即刻消失。后韋皋進爵為南康王,芳淑、玉簫皆生子,克紹家聲。
第十卷 王孺人離合團魚夢
南宋高宗年間,汴梁秀才王從事攜妻喬氏,來到臨安,所賃之屋恰好緊靠妓院。嫖客趙成窺見喬氏美貌,起了歹念。王從事后悔尋錯了地方,重覓一個清靜之處,準備次日搬家。事為趙成所知,他遣人冒充王從事,將喬氏接入家中,企圖強占。喬氏抵死不從,搏斗中,喬氏用金簪刺瞎了趙成的一只眼睛。趙成見無法上手,將喬氏賣與新進士王從古為妾,臨去之時,喬氏頭上金簪被趙成之妻拔去。喬氏嫁到王家后,終日悶悶不樂,在王從古的追問下,才把事情經過說出,王甚為同情,答應幫她尋找丈夫。后王從古到衢州上任,恰巧王從事亦在此處任教授,幾經曲折,夫妻重又團圓。王從事不久升官,任錢塘縣知縣,在審理一樁誘賭劫財案時,見到喬氏的金簪,遂知趙成在其中作祟,就加緊查訪,將趙成問個死罪。趙死于獄中。后王從古喜得貴子,與王從事成了通家之好。
第十一卷 江都市孝婦屠身
唐禧宗時,洪州府人周迪,娶宗氏為妻。因生活困窘,遵寡母之命攜妻去襄陽經商,途中被人偷去五十兩銀子。正無以自存,恰有徽商汪朝奉關照,同去揚州。揚州節度使高駢寵信呂用之,綱紀喪失,引起部將畢師鐸、楊行密互相爭戰。周迪攜妻欲逃離揚州,怎奈婦女行動遲緩,未及出城便被困住。城中百姓無以充饑,親屬互賣,公然殺人吃肉。宗氏為了讓丈夫回家奉母,毅然賣身受剮。周迪受了妻子的賣身錢,悲痛地離開了揚州。路上歇息在三閭大夫廟,得屈原神助,乘泥馬回家。宗氏殺身成仁,感動上帝,被封為上善真仙。
第十二卷 侯官縣烈女殲仇
宋朝靖康年間,威武州侯官縣士人董昌十四歲喪父,與繼母徐氏不和,應童子試,入學讀書。有老士人申屠虔見董昌相貌非凡,文字又好,便把女兒許配給他。董昌婚后,夫妻相得甚歡,一年后生了一個兒子。一日,徐氏結拜姊妹姚二媽來看望徐氏,被董昌撞見,董昌討厭這不三不四的婆娘出入家門,將姚二媽打了兩巴掌趕了出去。姚二媽記恨在心,挑唆地方惡霸方六一陰謀霸占申屠氏。方六一老謀深算,一方面買通盜犯咬定董昌為主謀,使其被捕入獄,一方面又假意殷勤,使費、探監、送飯。董昌被斬決后,方六一便指使姚二媽登門說親。申屠娘子看出其中的丑惡用心,將計就計,暗蓄報仇之心。新婚之夜,申屠娘子殺了方六一及姚婆使女等五口,提著人頭到董昌墳上祭奠,然后自盡。事后地方官具奏朝廷,封申屠氏為俠烈夫人。
第十三卷 唐玄宗恩賜纊衣緣
唐玄宗深冬祈雪,近侍黃番綽詠雪詩中有“鳳閣龍樓催雪下,沙場戰士怯衣單”之句,玄宗心有所動,令三千宮女每人做一領戰袍,押運潼關為守軍戰士御寒。第三十六閣宮女姚夫人,一時感情沖動,寫了一首“今生已過也,愿結后生緣”句子的詩歌,并將詩箋縫在衣領中。戰袍運往潼關,為戰士李光普所得。李發現衣領中詩箋和金釵一股,不敢隱瞞,呈送主帥哥舒翰,因事關宮禁,主帥將兩物轉呈朝廷。玄宗見此大怒,與楊貴妃一起審問。玄宗夫婦見姚夫人供詞情狀凄婉,動了惻隱之心,轉怒為喜,將姚氏護送至潼關賜與李光普為妻。李感激皇恩,奮勇殺敵,屢立戰功。夫妻偕老,其子則建節封侯。
第十四卷 潘文子契合鴛鴦冢
晉陵人潘章生得風流標致,人人愛慕,長沙湘潭縣有個秀才王仲先,與之同學,心里則懷了淫邪的念頭。一夜,王仲先百般糾纏,出盡丑態,終于將其勾引下水。從此,兩人無心讀書,終日淫樂。不料此事被先生發覺,將其大罵一頓,趕出學堂。二人無面目回歸鄉里,雙雙入羅浮山般若廟居住。潘、王兩家得知兩人下落,攜未婚媳婦來找,兩人卻已絕食而亡。兩女也覺無顏存世,上吊自盡,被埋在潘、王兩墓之側。后來潘、王兩墓上生出連理大木,上有比翼鳥同聲歌唱。
上一篇:《百家公案》介紹|賞析
下一篇:《笏山記》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