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清淡之趣》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景物滿眼,而清淡之趣,更自浮動,非寂寞者。(劉辰翁《王孟詩評》孟集卷上)
【詩例】
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解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記載:孟“閑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曰: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舉座嗟其清絕”。杜甫《解悶》其六云:“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聞一多先生則說:“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筑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唐詩雜論》)清淡,正是孟浩然詩的主要藝術風格。
《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古詩。標題交待了詩的寫作緣由。前六句寫景:白日西沉,連綿山谷暮色蒼茫;松間月華似水,平添涼意,風里泉聲傳來悅耳的清音;再加人跡漸少,歸鳥初棲,整個環境是那樣的清靜淡遠。末二句兼寫情事:在藤蘿蔓延的小路上,作者攜琴獨坐,久等著約定前來的丁公。夜宿深山古寺,本屬雅舉,靜候友人共此良宵,更是閑興逸致。其實,前六句寫景中早已流露出作者徜徉山水的悠然自得。心境的清閑淡泊與環境的清靜淡遠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構成了這首詩的“清淡”的意境。作者十分善于從總體上把握特定的景物和心態,不事雕琢,信筆點染,卻能突出其清淡的特色。夕陽西下,光和熱隨之消散,晚風輕拂,寒蟾泣露——感覺是清涼的;人歸鳥歇,萬物無聲,但聞流泉潺潺如絲竹,耳清方能聞微——聽覺是清靜的;頭上一彎新月,山下一片昏暗,遠處樵人歸去,身邊孤琴相伴,群峰萬壑里一人而已——視覺是清曠的。與此同時,全詩又籠罩著一層層淡淡的色彩和情調。暮色是淡淡的(樵人、煙鳥尚依稀可見),月色是淡淡的(月上中天也僅光華如水,況其初升之時),就是作者“待丁公不至”的惆悵也是淡淡的。清淡的意境,很好地烘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的“風神散朗”、飄逸曠達,藝術效果可謂佳矣。
清代李重華《詩談雜錄》云:“學王、孟,失之者其弊在枯寂。”是為的論。清淡之詩,易失之死寂。孟浩然則能準確地把握意境清淡與情趣浮動的辯證關系,《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就寫得清靜而不死寂,曠遠而不空落,淡泊而不消沉,全詩“景物滿眼”,充滿生氣活力:雖金烏西墜,暮色暝暝,卻有玉兔東升,月光溶溶,山谷暮色反襯了松間月色;雖宿鳥已靜,孤琴不鳴,卻有山水清音,萬物無聲反襯了風里泉聲;雖人歸鳥宿,但人未盡歸正遠去,鳥只初歇剛飛來;作者雖單身獨處,養靜習禪,但并非心如死水,他放眼四野,一覽群壑,時而仰望松月,時而傾聽風泉,時而遙看樵夫,時而目接煙鳥,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等待著好朋友的光臨;詩末雖有久候不至的惆悵,也有殷切的企盼和期待。清淡的意境中浮動著盎然的情趣,從而使詩清而不淺,淡而有味,讀之如嚼橄欖,如品新茶,如遠聞蘭桂之幽香。
孟浩然的其他許多作品,如“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秋登萬山寄張五》),“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垂釣坐磐石,水清心益閑。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萬山潭》)等詩,也都是清淡至極而又富于情趣。
胡應麟《詩藪》說:“張子壽(九齡)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指張九齡)之清淡,而蓋以風神者也。”清淡,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風格流派,孟浩然則是清淡一派的主要代表,孟詩的清淡而又情趣浮動的藝術技巧,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悲涼深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淳古淡泊》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