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雖欣矚,金臺空有聞。
遠水翻如岸,遙山倒似云。
斷濤還共合,連浪或時分。
馴鷗舊可狎,卉木足為群。
方知小姑射,誰復語臨汾。
此詩是寫望海的感觸。有虞世基的和作,知作于即位之后。
“碧海雖欣矚,金臺空有聞。”“欣矚”,欣喜看到。細味詞意,當為初次觀海。初次看到碧海,當有特別的新鮮感、興奮感,同時也會聯想關于大海的一些神話傳說,“金臺”即是。據劉義慶《幽明錄》載,海中有金臺,臺高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這也就是所謂蓬萊仙境。說“空有聞”,似有不滿足感,但也是從另一角度表現作者對大海的神往。
“遠水翻如岸,遙山倒似云。”這就具體寫望中情形了。楊慎認為這寫得真切,他說,“海濱之人曰:‘遠望海水,似高于地,有如岸焉,蓋水氣也。’”(《升庵詩話》)這當然是一種情況,但還要注意兩句中動詞“翻”、“倒”,又是寫動態。“遠水翻如岸”,是說海水翻騰起來有如高岸似的。“遙山倒似云”,是說海島(山即島)倒映水中、隨水翻動,好像云在翻動。這景象很奇異,傳出了作者的驚奇感。“斷濤還共合,連浪或時分。”這是說,幾股潮流沖來又合攏了,連成一線的巨浪打來,又分流而去。這寫出了大海濤起浪涌、分合撞擊的激蕩壯觀景象。以上是寫望,前為遠望,后為近觀。
“馴鷗舊可狎,卉木足為群。”這由望生發想像和感慨了。“馴鷗”,馴熟的海鷗。“狎”,親近。《列子》中有篇故事,說一個人非常喜歡海鷗,常常與海鷗在一起嬉戲,海鷗成群地跟隨他。“馴鷗舊可狎”就用這典故。“卉木”本指草木,這里借指著“卉服”的人。《尚書》有“島夷卉服”,是說海島上的人穿著草衣。“足為群”,足可為伍,反用孔子“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的話。這兩句是說,海上的鳥、島上的人都可與之親近。一般詩文中出現這樣的句子,大都表示出世隱居,隋煬帝當然不大會有這樣的想法,這里當是表示他可以綏靖四夷、恩加天下。他在另一首《季秋觀海》詩中有“委輸百谷歸,朝宗萬川溢”,隱約也有這種意思。“方知小姑射,誰復語臨汾。”“姑射”,神山。《莊子》謂在“汾水之陽”。這里又用了漢武帝的故事,漢武帝曾經巡游汾陰,泛舟汾河,作《秋風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這兩句是說,觀大海之后才知道姑射太小,漢武帝的汾水之游太不足道了。這里大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后面四句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表現了泱泱大國的帝王氣象。
這首《望海》詩寫得還挺有氣勢,雖不能與曹操的《觀滄海》相提并論,但在許多同題詩中還算是比較好的,因此它見載于多種類書中。詩中抒發的情感比較積極亢奮,由詩來看似有一番政治的雄圖,這也不能完全否定。正如《隋書》所說:“所謂能言者未必能行,蓋亦君子不以人廢言也。”這種態度是公允的。
上一篇:《朔風詩五章·曹植》原文|賞析
下一篇:《望海·祖珽》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