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魏晉散文
自漢末大亂至隋代統一,共歷400余年,史稱這個歷史階段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取得暫短統一之外,這時的中國社會一直處于長期分裂和動蕩之中,歷史狀況異常復雜,思想與文學也經歷了許多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可用四個詞加以概括,即:儒衰、玄興、佛盛、道傳。①儒衰——儒學衰微。在這里,西漢經學不傳了,人們掙脫了長期的儒學束縛,思想得到了極大解放。晉人傅玄說當時狀況是:“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達,而是天下賤守節。其后,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舉清遠疏》)。②玄興——玄學興起。這是一種“三玄”(即老子、莊子和周易)哲學思想的糅合,注重在“無為”、“無名”、“逍遙”和“齊物”等幾種名理上下功夫。當時“名士”,無不以談玄而成名;稱揚學問,常以“通老”、“通易”為其標準;甚至父兄勸戒、師友講求,也無不推重“老莊”,可知玄風之熾盛。③佛盛——佛教大盛。漢末以后,佛經翻譯,大暢其行,僧徒日眾,佛學且同玄學相輔而行,士子研究佛理,僧人加入清談。于是,佛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④道傳——道教傳播日廣。道教始創于東漢順帝,大盛于漢末,到魏晉繼續發展。晉代一些上層人物和社會名士,如葛洪、嵇康和王羲之等人,也明顯感染了道教思想。
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特別是崇尚清談之風,從曹魏后期開始,一直延至東晉之末,對于文學的影響至大至深。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兩股文學思潮:一是,繼承與發展漢樂府優良傳統的現實主義思潮。在它的影響下,出現了三個文學高峰,即:漢末“建安文學”、魏末“正始文學”和西晉的“太康文學”。其中“建安文學”開創了一代風氣,形成了一種后世稱為“建安風骨”的優良文學傳統。另一股思潮是,苛求形式和神秘虛玄的傾向。在魏末至兩晉時代,它背離了“建安精神”,出現了大談玄理的詩文,且逐步占據了當時文壇的主導地位。這股思潮一直延伸至南北朝,并登上高峰。
魏晉時代,是我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它擺脫了儒學的禁錮,開始探索文學本體論問題,研討文學觀念、特點和規律,確認與提高文學的價值和社會地位。它不僅表現為詩歌的中興,也在散文中呈現了出來。這個時期的散文,在文學上駢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在內容上,抒情性日益濃烈。它的具體發展過程有如下幾個階段——
一、建安黃初散文
這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其散文成就,論地位,曹魏為主,蜀、吳輔之;論文體,大量是應用文,其次是論辯文。另外,還有筆札之類作品,是有別于前代的一種新體裁。
這個時期的散文名家,當屬曹氏父子。曹操文章,同其詩一樣,富有創造性,文風簡樸,文思通脫,具有鮮明的個性。魯迅曾譽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其著名作品有:《求賢令》、《整齊風俗令》和《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曹丕以書札見長,如《與吳質書》、《與繁欽書》等,均為名篇。而他的《典論·論文》,又是一篇開我國文學批評風氣的重要理論文獻。曹植善詩擅賦。劉勰認為他的表章“獨冠群才”。重要作品有:《求自試表》、《陳審舉表》和《與楊德祖書》等。曹植文思富麗,思若有神,發為詩文,情采并茂。“七子”中,孔融散文,也有相當成就;陳琳、阮瑀,則以書檄擅名當世,其文略具縱橫家余風;徐干,以學者名世,代表作是抨擊儒家之弊的《中論》,學術價值頗高。此外,還有吳質、繁欽等人的書札作品等等。
蜀、吳二國也有若干名世的散文家。比如蜀之諸葛亮和譙周、秦宓等,均高孚文名;吳國作家有些聲名的有:薛綜、諸葛恪的移文和書札等作品。三國諸家中,文名最盛者,當推諸葛亮,其代表作《出師表》,言辭剴切,志篤文實,叮囑周詳,感人至深,故為后世稱頌為“表章之英”。其它如《誡子書》、《與群下教》等篇,言辭精粹,說理透辟,也很感人。
二、魏晉之際散文
這個時期的散文,占主要地位的是論辯文,也有一些書序文章。其時的散文家,大致分為兩派:一是長于辯難散文的阮籍與嵇康;一是持儒道調和論的王弼與何宴。阮籍作品有《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和《樂論》,而最著名的卻是《大人先生傳》。它語壯意深,驚風駭俗,發人之所未發。前者幾論,主要是闡發道家思想,托體高行,奇偶相成,散中有韻。嵇康之文,立論新異,使氣用事,文筆犀利明快。其作品,較為有名的是:《聲無哀樂論》、《養生論》和《管蔡論》等;他的以書信形式,發表對統治者抗爭言論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特別受到后人青睞。至于王弼和何宴,其作品多為“經書玄學化”而寫,如《道德論》、《無為論》、《無名論》等,其他論文并不多。但他們的文章,深辯玄理,言簡意賅,甚求精微,但感人力量不足。此外,李康的《運命論》,反復論述人生命運,不無啟迪,也頗有名。
在這個時期,還有史傳散文,也頗有成就。其中影響最大者,是陳壽的《三國志》。此書將三國并列修志,亦屬創例。它雖為歷史著作,但其中若干人物論傳,如《諸葛亮傳》、《華陀傳》和《周瑜傳》等,都寫得很成功。此時,還有夏侯玄的《樂毅論》,堪稱當時傳贊歷史人物中的代表作。
至于書序類散文,首推李密的《陳情表》。它剖陳衷腸,字字哀婉,詞詞懇切,用情至深,晉武帝也不能不為之動容。
三、兩晉散文
我國散文發展到兩晉時代,駢偶化不斷深入,至西晉時,作為一種文體的“駢文”,已經完全成熟,及至東晉,它就成為當時文壇上最盛行的文體了。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作家,仍在沿用散文寫作,或采取半散半駢方式,進行敘事與說理。
在西晉名家中,潘岳與陸機占居首位。陸機與陸云兩兄弟,在太康文壇上均享有盛譽。陸機是駢文的奠基者,而散體文學作品有盛名者不多。而其弟陸云的《與兄平原書》三十余篇,多討論文章寫作之事,用純散文體娓娓道來,倒有若干可取之處。潘岳善撰哀誄之文,如《夏侯常侍誄》、《哀永逝文》等,都很動人心弦。而陸機的論說文《辯亡論》,仿賈誼的《過秦論》,也還可讀。
在兩晉文壇上,還出現了一批筆札短文和俳諧文字,值得注目。前者首推張華與劉琨。劉之《答盧湛書》,慷慨悲涼,充滿不平之氣,禾黍之悲,末路之感,甚為感人。張華論說散文見之不多,但他的《博物志》,卻是一部聞見廣博,取材閎富的好書,為后世保留了許多有用的資料。石崇的《奴卷》、魯褒的《錢神論》等一些寓刺于諧作品,一經問世,仿作群起,竟形成散文中的一個新類別。另外,還有哲理散文家裴頠的《崇有論》,卻成了中國哲學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
東晉文壇上,駢文盛行,用散體作文,雖然不乏其人,但真正取得優秀成就者,屈指可數。在前期,可舉王羲之為代表,后期只有陶潛一人了。
王羲之是東晉成帝、穆帝間的著名書法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他的書法,不僅名于當世,而且一直為后代學者所崇尚,影響至大。他的散文,也是這個時期文壇上難覓的佼佼者。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集會的樂趣,并感物而抒懷,饒有情韻。其文筆勢飄逸,清風朗月,輕淡自然,頗有他的妍美流便的書風韻致,實在令人喜愛。他的其他作品如《報殷浩書》和《遺謝安書》等等,也有類似風格,氣清辭婉,耐人尋味。
東晉后期的陶潛,既是東晉詩壇最高成就的代表,又是這時文壇上最優秀的辭賦、散文家。他的散文,也同他的詩歌一樣,以質樸語言,平和心態,自然得體地抒發自己的深刻思想與真摯感情。比如,用白描手法摹繪烏托邦思想的《桃花源詩并記》;又如以簡約文字,自我寫照地撰就《五柳先生傳》,宣揚了一位受人欽慕的人物,讓后人去追仰;更有意思的是,他還用豁達、樂觀心態,以破格形式,寫成了《自祭文》,來傳達自己對自然規律的體悟,如此等等。歷史給后人留傳下的陶文,雖然不多,但是篇篇均為上乘精品,令人讀了甚覺可欽,但不易學。
上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