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斲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幃里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綵,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這首詩寫女子遭遺棄的痛苦,慨嘆人心的易改善變。詩的特異之處,是抓住一個小物件——“金博山”落筆,著意鋪敘點染,旁敲側擊,可謂運用傳統比興手法而有所推陳出新的好例子。
“博山”,一種香爐的名稱,因爐蓋形狀像重疊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銅器制作,稱之為“金”,是形容其光澤的明亮,也表示它的名貴。這種香爐在古代相當時行,有的做工十分考究。葛洪《西京雜記》談到:“長安巧工丁緩作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可見工藝的精致。我們這首詩里的“金博山”也非比尋常之物,它由洛陽名工鑄就,經過千斲萬鏤,刻上了精麗的圖形。圖繪中的“秦女攜手仙”是什么意思呢?秦女,即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愛好音樂,嫁給了蕭史,亦善吹笛,夫妻歡愛相得,后雙雙騎鳳升天而去。將這一對神仙伴侶的故事雕畫在博山爐上,極有深意,它是女主人公昔日愛情生活的象征,也是她當前孤苦生涯的鮮明比照。詩篇在描寫金博山時著力突出了這幅畫面,確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承君”以下四句,就把金博山同以往的愛情生活聯結在一起敘述了。回想那時候,自己和心上人在兩情歡洽的氛圍里共渡良宵,精巧的博山爐即放置在床幃間。它那龍鱗般的篆紋在燭光照耀下煥發奇彩,一縷縷輕煙隨風傳送出沁人的香味。多么令人陶醉而魂銷啊!其間亦自有金博山的一份參與。由此看來,它不僅僅是主人公愛情生活的象征,同時也是那個永志不忘的幸福時辰的活生生的見證。
一路鋪排至此,寫的都是愛情和歡樂的場面,誰也沒有料到,結尾處卻陡然翻出變徵之音,一下子推向了悲劇的結局。在前后轉接處,“如今”兩字起了重要的提挈作用,它在往日的歡娛和今天的失意之間,劃出一道分明的界線。于是我們知道,兩情歡洽已成過去,而人心的一朝變異,卻給主人公帶來了終身的遺恨。憾恨而仍然不能忘懷過去,便只有對著那作為愛情見證物的博山爐嘆息不已了。詩篇結末“對此”的“此”,正是指的開首時詳加介紹的“金博山”。所以前面的大段描述,其實皆為女主人公失去愛情后的觀感和憶念。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回過頭來重讀上文,就會品嘗到在那華美而充滿柔情的辭藻背后,潛隱著無限的辛酸與苦澀。一個小物件,系連著主人公一生悲歡離合的命運波折,蘊含著她內心并發的甜酸苦辣諸般情味。藉此為綰接點,從側面烘托出這樣一個愛情悲劇,確能收到要言不煩、以少總多的藝術效果。至于篇終那一聲人心不固、見異思遷的感嘆,究竟局限于男女戀情,還是別有寄托所在,只能讓各位讀者去“見仁見智”了。
上一篇:《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三)鮑照》原文|賞析
下一篇:《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鮑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