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歲發,吾將行。春山茂,春日明。園中鳥,多嘉聲。梅始發,柳始青。泛舟艫,齊櫂驚。奏《采菱》,歌《鹿鳴》。風微起,波微生。弦亦發,酒亦傾。入蓮池,折桂枝。芳袖動,芬葉披。兩相思,兩不知。
《春日行》屬古樂府《雜曲歌辭》。“代”猶擬,仿作。這首詩描寫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戲的歡樂情景。
前八句寫陸游之樂。“獻歲”即歲首,一年之始。《楚辭》:·“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吾將行”,是借用《楚辭》:“忽乎吾將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謂我將出發春游。往下即寫郊外所見的明媚春光:·百草綠縟爭茂,萬木欣榮葳蕤,千山萬嶺都披上了青春的綠裝。光明燦爛的春暉,灑滿綠色大地,煥然成彩,暖氣融融。園林中到處鶯聲燕語,鳴聲清脆,仿佛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春歌。紅梅在春風中第一個競先怒放,向人間報告春的信息。含煙惹霧的楊柳枝條,已紛紛插出嫩芽,漸漸由黃轉青……。春天給人們帶來的一切,都那樣新鮮明麗,生意盎然。
接下去的八句再寫水游之樂:春游的人們來到煙波浩渺的水上,蕩起了龍舟畫舫;他們整齊地舉起槳片(櫂),使勁地劃呀劃呀;船兒飛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鳥被驚得撲翅飛向兩岸。人們不禁心曠神怡,逸興遄飛,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調流轉柔婉;時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鳴》歌(《詩經》中一篇,是宴客的詩),情韻和雅古樸。和煦的春風吹皺了一池春水,泛起層層漣漪;大家在弦歌聲中頻頻舉杯祝酒,盡情痛飲。
“入蓮”四句則側重寫女子的水游之樂:她們蕩開雙槳,時而沒入一片荷葉田田的池中,時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開花的桂枝。隨著她們透著香氣的羅袖頻頻揮動,船兒便輕快地前進,那些芬芳的水草葉子紛紛地向兩邊倒伏讓路。
最后兩句寫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產生了愛慕相思之情,這是一種隱秘微妙的心理狀態:·兩方都鐘情于對方,又都不知道對方同時也在相思之中。當然,雙方情根既已萌發,早晚必將破土而出;·兩顆內在熾熱而外表封閉的心,早晚也將互相撞擊、彼此交流:或明媒提親,或幽期密約,或大膽私奔……這些往后的行動和結果,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懸念和想象的余地,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此詩結尾的妙處,即在于此。故沈德潛評曰:“聲情駘蕩。末六字比‘心悅君兮君不知’更深。”(《古詩源》卷十一)
此詩通篇三言句法,這最早源于民間謠諺。如《述異記》載吳夫差時童謠:“吳宮秋,吳王愁。”《史記》中韓信引古諺:·“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魏晉以來,文人詩中三言者殊為罕見,因而此詩彌顯別具一格,足見鮑照善于學習民歌形式并加以提高。這種通首三言,隔句押韻的歌行,具有句短拍促,節奏明快,聲情駘宕的特點;·與春游行進的步伐,輕舟蕩槳的節奏,男女歡娛的氣氛,以及整篇歡樂明快的詩情,恰好十分和諧,達到了聲情與詞情的完美統一。
意境優美,脈絡錯綜,也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前八句寫陸游春景,移步換形,重在聲色渲染,突出明媚璀燦的良辰美景,是景中含情;游人雖在活動,然景物則處于靜態。“泛舟”以下十二句寫水游之樂,一句一個動作,搖曳多姿,重在突出弦歌樽酒的賞心樂事,是情中有景;船動,人動,景動,則全然動態描寫。至結尾二句,重下兩個“兩”字,則將男女、水陸總挽作結,余意優游不竭。全詩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顯出俊逸的風格。
最后順便提一下,清人張玉穀《古詩賞析》云:“入蓮四句……卻即夏、秋寫景。”實未必然。因為雖然荷花夏季開,桂花秋季開,但并不妨礙它們春季叫“蓮池”和“桂枝”。否則,題目叫《代春日行》,而又去寫夏秋之景,豈非文不對題?·鮑參軍恐不致如此荒謬吧!
上一篇:《代放歌行·鮑照》原文|賞析
下一篇:《代結客少年場行·鮑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