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大俠》
【本書體例】
宋梧剛著。36回,13萬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
芙蓉之國,澧水之濱,年輕氣盛的杜心武張榜招賢,勝者為師,四方應招者眾多,但皆非他的對手。一日,一自稱徐矮的瘋癲老者前來毛遂自薦,杜心武多次偷襲失敗,乃真心懾服,得到自然門真傳。五年之后,老師辭去,杜心武仗藝走鏢,正式踏入江湖。
鎮遠鎮,為伸義扶危,杜心武痛打土豪鐵頭;絕虎嶺,為救弱女子黔妹,他又以片云劍智殺李黑主,走圈功擊殺黑臉大王,顯示了自然門的威風。
因鏢行好友被害,杜心武決定披掛赴邊,只身尋鹽梟頭目算帳。龍尾關,杜心武途會高手,多虧縮身功才得以自救,高手引退后,杜心武真正悟到武術真諦,原來,這高手正是師傅徐矮所扮。與鹽梟頭目一役,杜心武身中毒劍,被眾人搶回大理救治,但矢志追隨他的黔妹卻不幸死于刀下。杜心武正感人生迷茫之時,師傅指點他去日本求學。
在日本,他結識了孫中山、宋教仁等志士,與康有為等保皇派的斗爭中,又顯奇功,為孫中山所重用,受命歸國聯絡兄弟黨派,籌應革命。杜心武先拜領青洪龍頭,又赴北國,封為關東大俠,然后經朝鮮,歸日本赴命。
在孫中山授意下,杜心武到新加坡,以同盟會會員的身份拜見支持革命黨的致公堂主。致公堂主為謹慎起見,麻醉杜心武,再以人假扮清吏捕快試探,杜心武以真功顯相,獲得信服。接著又因樹枝降蛇,銅錢制鱷名聲大振。杜心武募得捐款,押匯赴港途中,又遇南洋國民武術館館主泰國拳王奈翁前來較技,只得再展身手,憑借他高尚的武德,使奈翁心折而去。
杜心武向孫中山述職,孫中山以奈翁募匯五十萬元之事相問,杜心武方道出事情原委,孫中山大為感慨:“你把中國武林的高尚品德、革命同盟的偉大宗旨,帶到了海外,帶到僑民心中,還擴散到有懷疑、有偏見甚至有敵意的人心中。”
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武俠小說再次席卷中國大地,成為熱潮的今天,不少作品,仍沿襲前人的足跡,杜撰故事,編造情節,一律地入山拜師,別師除暴,難免有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之嫌,而宋梧剛的《自然大俠》卻能一摒舊習,無論是在內容、寫法與人物刻畫之上都多顯求新之意。
小說從結構而論可屬“俠政合一”的作品,前后形成了兩個主題。從第1回(撕榜文瘋瘋癲癲,遇師傅真真假假)到第23回(大俠尋仇大觀樓上鹽梟顯影,美人濺血西主宮內奇士助拳),主要寫杜心武行俠仗義,介紹自然門武功真諦。從第24回(負重任大俠返故國,焚天香三柱合洪英)到第36回(旋轉中依舊巧對泰拳進擊,得手后不忘感化海外仇家)寫杜心武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的故事。二者銜接巧妙,自然而然,不露痕跡。
小說第一回作者就摒棄了傳統武俠小說敘述背景,交待人物的傳統寫法,而是吸收了現代小說的形式,以對話入題,給人以明快的感受。杜心武求師也頗新鮮:出榜招賢,勝者為師,待遇優厚。徐矮前來應招,卻又貌不驚人,把讀者引入懸想。杜心武三手毒招,皆被徐矮識破化解,最后他才真正心服口服,認師學藝。這既突出了杜心武年輕氣盛的性格,又寫出入自然門之艱巨。在這里,作者借徐矮之口,介紹道:“余所教之自然門,不列少林,不列內家;亦實亦虛,亦剛亦柔,隨意所知,自然而至。”作者花大量筆墨敘述杜心武對自然門派功的悟道,其打法是一粘就走,一走就打。其為人是不自許忠貞以炫于人,不自毀氣節而棄于人。其實至高的武道中本來就含有至高的處世為人之道。自然門正是由于合乎自然大道,方才超出一般功夫門,在一切功夫門之上。
而尾聲,通過孫中山的評語,更可看出杜心武的思想也是超出了一般武人之上,自然門功與人的思想情懷達到了高度統一與合諧,這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求新之處。杜心武不僅是位武林豪俠,同時還是位革命志士。全書沿時代推移,寫出了中國有正義感的武林高手,在時代大變化中的思想波動和抉擇。
清代末年,社會動蕩,滿清政府已成搖搖大廈將盡傾之勢,西方惡勢力,擁兵自立,各霸一方,掠貧吞弱。杜心武之所以要學武功,主要就是因為父親早亡,寡母理業,倍受奸人欺侮。作者一開始就把杜心武安排在了一個典型環境之中。
杜心武學成武藝,開始以鏢師的身份踏入江湖,除暴安良。走鏢西南,充分顯示了他嫉惡如仇,救人水火的性格特征,在阿拉營,為刀梯藝人解難;在再生坡,為藥師余忠救危;在鎮遠河,為仡佬兄弟雪恨;在絕虎嶺,為遇危姐妹報仇。一路走鏢,一路除害,威懾西南道上大小兇頑,后幾乎因此遇害。這一切,都還沒有超出舊式劍客的范疇。
但是,當智圓長老介紹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遠程交手,只好讓它獨步了”的時候,杜心武悟徹到“只影孤燈,拳頭一副,想行俠仗義,可能難了。”他認識到這一點,并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劣勢,這正是他超出一般舊時俠客之處。
杜心武由行俠到革命,是時代推動的結果,也是他個人思想成熟的結果。正如他自己所言:“原來行俠江湖,扶危濟困,只不過是小義;只有排滿革命,才是大義啊!”
杜心武不僅自己加入革命黨,投入到排滿革命的“大義”之中來,他還組織引導江湖好漢共赴“大義”。為了爭取會黨參加革命,杜心武先加入洪門,又加入青幫,成了雙龍頭。那稀奇古怪的“”三個字,那變化莫測的接頭暗語,使杜心武的革命活動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與東北會黨頭目接頭,連越三關,獨赴龍窠,以超群的武藝贏得山主的青睞。赴東南亞募捐,伏怪蟒,擊灣鱷,為民除害,贏得華僑和當地百姓的支持。而在武館中,以武功、武德折服泰國拳王奈翁,使將泰國武術界也捐資革命。在此,杜心武已成了令作者心儀的,至高武德武技的象征。
杜心武這一形象,充分說明了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如果只是在江湖中一展身手,即使做了一點扶危濟貧之事,也只不過是“行小義”而已,而面對歷史的重托,他們的抉擇應該是將一身絕技與革命大業結合起來,方可以為國為民做出一番驚天動地之舉,方不辜負一個“俠”字。
宋梧剛塑造的這一形象,正是對武俠小說的一大拓展。
宋梧剛的通俗小說,以“奇”為主,在《自然大俠》這一作品中,作者以簡勁的筆法,揚揚灑灑,大起大伏,情節緊扣,奇事迭出,使人手不能釋卷。
小說結合湘黔一帶特有的風俗、人情,推出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故事,新奇獨特。加之異國情調,憑添了一種風味,頗能引人入勝,給人以多側面的享受機會。
上一篇:《胡桐單刀雪奇冤》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舍命清官》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