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夫人》
【本書體例】
朱貞木著。33章,40萬字。春秋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世代統治云南的黔國公沐啟元忽然在府中慘遭殺害,被割去首級。在哀牢山拜師學藝的二公子沐天瀾急急趕回府中奔喪,途中遇到九子鬼母的女徒弟女羅剎。金童玉女,一見鐘情,兩人不顧祖上之仇,竟結為夫妻之好。經過一番細細查訪,方知害其父者為阿迷碧風寨土司夫人黑牡丹,起因系為報當年殺師之仇。此時與沐府世好的苗寨土司龍在田因誤入荒谷,被一自稱羅剎夫人的奇女劫去。二人決意弄清羅剎夫人來歷,救出龍在田。途中宿一荒廟,遇游方老僧桑苧翁,道出當年的恩恩怨怨。
原來老僧年輕時拜在武當掌門張松溪門下學藝,后其師仙游而去,師妹羅素素四海尋訪,來到貴州,見到投身官場,貴至欽差的桑苧翁,說起江湖中有一對俠盜羅剎夫婦,殺富濟貧,曾受師命來信相招。兩人遂前往絕崖陡壁的羅剎峪,見到羅剎夫人,知張松溪于她也有救命之恩,故以師相事。后羅剎夫婦相繼被九子鬼母所害,幼女流落猿國,得武林奇人石師太收養,練成絕世武功,自稱羅剎夫人。而被九子鬼母劫去的羅、桑之女在不明身世情況下,成人后也自稱女羅剎。此時方知桑即其父,正名為羅幽蘭。
羅幽蘭助沐天瀾心切,竟出一美男計,勸他以色相感情收攏羅剎夫人。不料兩人一見情深,真成鴛鴦,雖救出龍在田,羅幽蘭卻吃了啞巴虧,其后醋興大發,直到在與黑牡丹等人的惡斗中,屢得羅剎夫人暗中舍命相救,才深受感動,遂定娥皇女英共侍一夫之心。
此時蒙化榴花寨苗民反叛,攻城略地,震動滇省,為首者系一女尼,竟也自稱羅剎夫人。二位女子輔佐沐天瀾前往探察,遂定以神攻神之計,稱觀音大士下界促拿逃妖羅剎,干出一番石破天驚的舉動,終于擊敗偽稱羅剎的九尾天狐,又除去黑牡丹,得報殺父之仇。血戰中,羅幽蘭中毒箭生命垂危,幸得羅剎夫人一夜千里,取回解藥,方化險為夷。羅剎夫人乘勢規勸沐天瀾“不問世事,偕隱山林”,相約一月后在苗村見面,拋開塵世恩怨,開辟世外桃源。然而九尾天狐逃至金駝寨,殺死龍在田;羅剎夫人隱居之地玉獅谷也被安南境內怪人洗劫。她只得暫息隱居之念,再度卷入紅塵仇殺之中。
最后,眾人來至九子鬼母師弟用迷人本性迷藥造就的假世外桃源,破除邪法,解救眾生。三人才得遂初愿,一同隱入山林之中。
作者在大陸及臺港的武俠小說家中,較有影響,據說金庸曾奉其為寫作的指導老師。從本部作品看,兩人間確有相似的寫作風格。
大凡武俠小說的主題,一般不出復仇、愛情、爭霸、奪寶等四大類。本書即以前二者為題材,但復仇僅為連綴情節所需的線索,主要筆墨則傾注于沐天瀾、女羅剎(羅幽蘭)、羅剎夫人三人之間的戀情與猜忌之中。羅幽蘭自幼誤以賊為父,身世坎坷,遇見風流倜儻的沐二公子,感情終于有了歸宿,自然一往情深。羅剎夫人自隨師卷入武林仇殺,刀光血影,久蓄脫離塵世之愿,心中本無其他男子,無奈一見沐二公子,卻又惓惓不舍。二女之間產生矛盾,是很自然的,若按舊小說俗套,不是兩人爭風吃醋、拼殺一場;就是你謙我讓,表揚共侍一夫的舊時倫理道德。然而作品竟能不落窠臼、別出心裁。使兩女之間的愛情對立,經行俠仗義的斗爭后,相互理解,化為互敬互欽人品的真摯友情。令二人化敵為友的因緣,與其說是對沐天瀾的共同感情,不如說是自身具有的俠義精神。作品于此,既刻劃出復雜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又否定了舊式的妻妾相安規范。意味深長地道出:“男女吸引只要得情之正,原是天地間的正理,毫無可奇可恥之處。”這是本書的主旨,也是意欲推崇的男女之情真諦。由此,不僅可見作品思想境界確高于一般俗作,也流露出作者筆致之佳。
作品在曲折離奇的構思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而不是單純地追求嘩眾取寵的怪誕。如描寫武當掌門人張松溪,他不僅武功造詣超凡入圣,而且對中國武術的見解頗有見地。他認為,“中國存在重文輕武、重男輕女的成見。其實,在一代文宗孔夫子時,六藝中就有禮樂射御書數”,作為武術的射、御是為人并重的。孔子表演射箭時,觀者如堵,足見其技藝之高。不過后來“幾代開國之君又用的是霸術愚民之策,最怕小百姓氣粗膽壯,揭竿而起,破壞他一人一家的萬年有道之基,只好抬出偃武修文的招牌來,弄得真有功夫的武術名家,一個個不敢術露招禍,收幾個門徒接傳衣缽,也是偷偷摸摸隱密深藏起來”。這番話直道出了中國幾千年武術淵藪,為何一直不得宏揚光大的深刻原因,頗耐人尋味。同一個張松溪,作品在描寫他尋仙問道之好時,又予以批判的筆吻。作品安排張松溪暮年入一奇洞,自錮其中,以冀成仙。到得幽蘭等人遵師命開啟,只見白骨累累,壁上有他臨死前刻下的醒悟之言:“仙道無憑”。這種結局不僅有較高的思想意義,而且在各家武俠小說竟相模仿“有山必有洞,有洞必有仙”的俗套之時,反而能給讀者以難以忘懷的印象。
作品不僅在描寫人物、情節方面,有較深的藝術造詣,而且引經據典頗為不少,如《山海經》、《唐人說部》、《晉博物志》等,均信手拈來,表現了作者扎實的文史基礎。再如羅剎夫人致沐二公子的幾封信函,全用文言文寫成,朗朗上口,又寄寓風流于其中,也是一般舞弄筆墨的文人所不及的。因此,本書不僅在作者的諸多作品中,在盛行于世的各種武俠小說里,也算得上是一部佳作。
朱貞木
浙江省紹興縣人。中國三、四十年代北方著名武俠小說家。為“超技擊派”代表之一,與同時代的宮白羽、鄭證因齊名。首創白話章回小說筆法,有“新派武俠小說之祖”之稱。著有《艷魔島》、《七殺碑》、《虎嘯龍吟》、《飛天神龍》、《龍岡豹隱記》、《龍岡女俠》、《羅剎夫人》、《玉龍岡》、《苗疆風云》、《五獅一鳳》、《庶人劍》、《塔兒岡》、《闖王外傳》、《翼王傳》等十五部武俠小說,對臺港現代武俠小說家有較大影響。
上一篇:《繡帶銀鏢》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羅浮俠女傳》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