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
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企喻歌辭四首》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屬《橫吹曲辭》中的《梁鼓角橫吹曲》。橫吹曲是一種馬背上演奏的軍樂,產生于北方少數民族。漢魏以來,漢族政權吸收采用,或用于朝會,或用于軍伍,或伴以簫笳,或伴以鼓角,橫吹遂分為兩部,有簫笳而用于朝會者稱為鼓吹曲,有鼓角而用于軍伍者稱為橫吹曲。所謂“梁鼓角橫吹曲”,并不是說這些曲辭作于梁代,而只是說梁時所奏。至于曲辭的內容,正如郭茂倩所指出的:“《梁鼓角橫吹曲》多敘慕容垂及姚泓時戰陣之事,其曲有《企喻》等歌三十六曲。”慕容垂是鮮卑人,建立后燕政權(384—407);姚泓是羌人,乃后秦政權(384—417)的末代君主。慕容垂和姚泓的時代,即我國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北方正進行著兼并戰爭,各民族間相互仇殺,社會風氣崇尚勇武斗狠。《企喻歌辭四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上出現的一組民歌,它所描寫的是當時的戰斗生活,所歌頌的無疑是一種尚武精神。
本篇歌辭語言極質樸,風格亦悲涼慷慨,當初恐怕是一首鮮卑歌,即所謂“虜音”,后來始翻譯為漢語。四首歌辭也未必同時所作,有人便把第一首提出來單獨講,而把其余三首合在一起講,以為上下可以貫通一氣。又據記載,第四首“男兒可憐蟲”一首為前秦苻融作,其余蓋出于民歌,則四首的作者亦非止一人,各首章法有異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第一首只四句,前半直寫胸懷大志,開門見山,真率逼人;后半輔以比喻,既借以烘托氛圍,又借以深化主題。首句“男兒欲作健”,“健”即健兒,南北朝時常語,等于說壯士、勇士,指軍中士卒而言。作為一個男子漢,平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從軍征戰,馳騁疆場,表現出超人的勇力,從而建功立業。這位無名氏作者的口氣十分堅定,不容人有半點懷疑,確實反映出當時北方男兒敢于沖堅履險的大無畏氣慨。次句“結伴不須多”,意思是說真勇士要有孤軍作戰的能力,即使自己身旁伴侶無多,也要不懼艱險,勇往直前。
三、四兩句拈出鷂、雀作比喻,進一步點醒題旨。鷂子似鷹而小,撲食雀類,迅捷而兇猛。這里說“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兩向波”是說如劈波斬浪般兩向分飛逃避,極言鷂子來勢洶洶,而群雀倉皇分飛,避之唯恐不及。此處的鷂子即是男兒的崇拜的對象,或者說就是男兒理想的化身,他希望自己能像鷂子入雀陣一樣所向披靡。這個比喻使作者歌頌的尚武精神具有了實實在在的形象,使“欲作健”的理想滲透了上陣破敵的意味,不再流于好勇斗狠的泛泛空論。讀三、四兩句,當我們驚嘆鷂擊群雀的動人圖景時,渾然不覺已進入了作者精心構筑的尚武氛圍,由不得要為健兒擊節拊掌,這時我們真的要佩服作者大巧若拙的創作手法了。
上一篇:《人日思歸·薛道衡》原文|賞析
下一篇:《企喻歌·北朝樂府民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