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錢鏢》
【本書體例】
白羽著。51回,81萬6千字。原曾在天津《庸報》連載并出版單行本。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重版。
老鏢師俞劍平生平以拳、劍和十二只金錢鏢三項絕技蜚聲江湖,人稱俞三勝,又稱十二金錢鏢。他依著這三項絕技,尤其是十二金錢鏢,爭雄武林,所向無敵。中年時,他在江寧府創辦了一座安更鏢局,樹下了威名,在江南道上暢行無阻。五十四歲時,他與妻子丁云秀商定,見好就收,激流勇退,把鏢局收市,封刀歸隱,來到江蘇海州云臺清流港安家落戶,調教弟子,頤養天年。這日,俞劍平正欲帶六徒江紹杰去西港聽戲,忽有家人來報,老友海州振通鏢局鏢頭鐵牌手胡孟剛來訪。俞氏馬上返家,與胡孟剛握手言歡,知胡氏來意乃欲邀請他再度出山,幫助胡氏保一次官派的重鏢。因為近來江南鏢行出了幾件大事,有幾家的鏢銀均被一伙強人劫走,且劫銀者既不報名號,又查不到蹤影。胡孟剛此來想借俞劍平幾十年的名頭。俞氏應允將十二金錢鏢旗借給胡氏,又派自己的得意大弟子程岳相陪護鏢。
胡孟剛既得到俞劍平允肯以兩家鏢局的名譽保此次鏢,故而盡快地上了路。一路上他們小心謹慎,絲毫不敢怠慢。到了大縱湖范公堤處時,果見一伙強盜攔路,為首的點名要斗俞劍平,奪金錢鏢。經過激烈搏斗,鏢局眾人個個負傷,強人劫得銀鏢和鏢旗而去,臨行,又留下一個拜匣,內有一張圖,畫十二枚落地的金錢鏢和一只插翅豹子。
眾人回到海州后,鹽商與官匪密議,陷胡孟剛于獄。俞劍平聽到程岳的回報,與好友鷹游嶺黑砂掌陸錦標一起趕到海州,先保釋胡孟剛出獄,后又招集各地英雄豪杰,分幾路查鏢。俞劍平等先來到失鏢的地方,沒有發現線索,便暫住附近的白馬店。后來,曾與胡孟剛等一起護鏢、又在亂戰中失蹤的鏢頭喬茂忽然回來,言他當天曾暗中跟強人下去,不幸被強人發現,被強人追捕、拷訊、囚禁、又冒險脫逃,途中幸被兩湖大俠鐵蓮子柳兆鴻的愛女柳研青所救的遭遇。
原來柳研青為柳兆鴻的侄女,但父母被害后一直與叔父相依為命,柳兆鴻對她也愛如親女,將自己的武藝傾囊相授。柳研青長大后,曾比武招親,不想卻被叔父的仇人派弟子前來應武,險些上當。后來柳姑娘又巧遇了護送官眷的少年壯士楊華,二人一見傾心。
玉幡桿楊華也是俠義心腸,曾多次扶危濟困,抱打不平。他與柳小姐屢經風波,終成良緣。俞劍平趁二人成婚之機,派振通鏢局的鏢師沈明誼借口賀喜,順便邀請眾位英雄前去協助尋鏢。從喬茂的嘴里,他們得知了強人出沒的地方叫高良澗。不料俞劍平卻幾次接到對手的來信,約他來戰,直氣得俞氏七竅生煙。
經過千辛萬苦,俞劍平等終于探得了強人的棲身之所,又得知飛豹子名曰袁承烈。后俞夫人丁云秀親自趕來,確認袁承烈就是俞劍平的師兄袁振武,因舊怨對師傅銜恨、轉嫁于俞劍平。俞劍平百感交集。后來俞夫人丁云秀約集師弟一起前來規勸袁振武,袁振武卻因誤會而與俞劍平的怨恨越積越深。最后,二十萬兩鹽銀雖然大多找回,但俞劍平卻因此埋下了一樁心事。
這是一部描寫保鏢與劫鏢故事的長篇武俠小說,作者為我國現代著名武俠小說家白羽。
這是白羽所寫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由于作者這是初次嘗試武俠小說創作,所以,在開始時,他曾得到另一位武俠小說作家鄭證因的幫助。但是不久鄭氏他適,不能再對此書的創作多做修飾(主要是在武打描寫上的設計),故從第三回始,白羽便依據鄭證因臨走時留給他的拳譜,進行武打小說的敷衍與敘寫,結果卻居然似模似樣,很有內行的味道。其實,白羽僅僅是一位耿介的白面書生,他不象向愷然、姜容樵、鄭證因等武俠小說作家那樣,起碼也會三招兩式,他善長的只是舞文弄墨,但對武術卻可謂一竅不通。
臺灣曾有學者把武俠分成幾等幾類,以為鏢行的鏢師是武俠行當中等分較低的一類,多是黎野粗人,功夫也大都等而下之,只是依仗廣為交接、低聲下氣,才得以在江湖混口飯吃,對付個把草寇蟊賊尚可,倘若真正遇到好手,那大抵只是瞎掰白給,不堪一擊的。這種評論不免武斷。《十二金錢鏢》便塑造了一系列鏢師形象,尤其是其中也不乏武林好手。
江湖人稱“十二金錢”的俞三勝俞劍平鏢師不但出身名門,為山東“太極丁”的愛徒,甚而被師傅擢而為婿,“廢長立幼”,成了太極門的掌門大師兄,以一身驚人藝業,技壓群雄,終于在黑白道上闖下了名號,開設鏢局,暢行無阻。年屆六九,他又激流勇退,全家返鄉,期待著不問世事安度晚年。他這鏢師做則有聲有色,憑借真才實學揚名立萬,絕非浪得虛名;退則無聲無息,不耽于瓜連,安心做一位化外寓公,冷眼旁觀那紛紜的世事,頗有拿得起來放得下的氣度。然而正應了一句俗話,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俞劍平已經發誓不問俗務,但是卻擋不得同行舊友的百般勸引;雖然俞劍平早有封刀歸隱之誓,卻又有人竟然點名找他的晦氣,竟敢在他功成名就之時前來砸他的牌號。這些不由他不重返江湖,四處奔波,為了維護自己一生的英名,同時也為鏢行爭個臉面而再歷辛苦。俞劍平在小說中是一位識大體顧大局、重臉面講義氣的鏢師形象,雖然職業的特點使之與官府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一致,職業的習慣又不能不使之染上某些經商者的特色,但是,那領袖群倫的英姿,還是使他有別于那些一般性的鏢師,那急人之難的品格,還是使他具備了俠義之士的風采。
小說中飛豹子袁承烈的形象雖較俞氏為次要,但也還是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袁承烈原為俞氏師兄,但因師傅錯愛俞氏,無疑使袁氏喪失了在師門立足的可能,加之俞氏又有奪愛之恨,故而他此生遠走他鄉,歷盡艱辛,發誓做出個樣子給師門看看。后來,他果然得隨夙愿,一生的壓抑不平之氣,勢必使他產生重返師門,一試身手、以慰平生的念頭。他是一個堅忍的人,委屈對他來說不是頹唐沮喪的動因,而是發奮自立的本源。
由此看來,俞袁斗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正邪相搏,而是一種負氣斗狠之手段,對于俞劍平,那是辛勞一生的名節;對于袁承烈,那是負氣一生的怨恨。這在一種社會意義之上,又夾雜著人生意志的強化和追求。
我們在這兩者之間,傾向誰才顯得更合理、更合情呢?
上一篇:《十二金釵》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十二魔令》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