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人語》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集。凡六卷,一百零六篇, 成于清光緒八年(1882)前,收《申報館叢書余集》,原上海進步書局有石印本,輯于《筆記小說大觀》第二集。
作者程麟趾祥,生平不詳。據吳再福序說:“趾祥年甫弱冠,才志高超,不事繁華,不矜名利,顏其居曰‘臥廬’,其襟懷淡泊可想而知”,則作者當生于同治八年(1869)前后,在光緒八年夏前是編殺青。另據姚印詮序曰:“昔紀曉嵐先生,于書無所不覽,于學無所不窺,而其所撰之書不過稗官小說,皆談果報之言,以昭勸戒之旨。彼誠謂經史諸說浩如煙海,人未必盡肯觀,不如稗官小說,人人好之為新奇悅目也。程君有志于此,當不僅以此書為止境也。”足窺文壇時風。本書作者效《閱微草堂筆記》之法,晨昏晴雨,操翰以為,給后世留下了這部近代的筆記小說。
本書多系作者雨窗無事所記,似《聊齋》、《閱微》之人與花妖鬼狐結情,語頗暢達而意卻平淺。較之前輩,此集所敘多為人間事,輒錄《申報》所載,不乏春申所傳的民間故事與上海一帶的風習軼聞。本書雖蹈襲效顰,亦偶露筆鋒,伐惡數過。卷五《拐兒橋》敘商紳之刁詐,“變計百出”。此篇首尾一氣,結構完整,縱橫詭變,尚堪一讀。
卷一《死禿》譏欺貧重富之世風,連僧人亦未能免,可見一斑。此篇之巧思在某之為僧小照題詩中:“一夕靈光出太虛,化身人去意如何。秋丹不用爐中火,凡事心頭一點除。”首句取“一夕”,第二句取“七”(“化”身去“人”),第三句“秋”字去“火”,末句“凡”字中去“丶”。一、二句拼成“死”,三、四句湊成“禿”,“死禿”是也。
此外,還保存了一些文史資料。如卷一之《瘦鶴詞人》,卷三之《瀟湘侍立圖》,記《三借廬筆談》著者鄒弢的軼事,可供研究小說史之用。
上一篇:《夢平倭奴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漢武內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