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詩藪》,詩話著作,明胡應麟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校補本。《詩藪》成書于萬歷十八年(1590),凡20卷,計內編6卷,分論古、近體詩;外編6卷,歷評周、漢、六朝、唐、宋、元詩;雜編6卷,補述亡佚篇章、載籍及三國、五代、南宋、金詩;續編2卷,專論明洪武至嘉靖年間詩。全書約20萬字。其詩論受王世貞、王世懋影響,核心為格調說和擬古主義,但又體現出向神韻說演變的趨勢。善于調和,變而不離其宗,是其理論特色。書中主要詩學見解,一是論“變”主“格”,既承認“體以代變”,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詩體,又認為“格以代降”,格調還是以高古為上,仍未脫出擬古主義的樊籠。二是論“悟”主“法”,“法”而不‘悟’,如小僧縛律;‘悟’不由‘法’,外道野狐耳”。在恪守格調說的同時,折入神韻說。《詩藪》開始引進了“神韻”的概念,全書有20余處直接以“神韻”論詩評詩,如稱盛唐詩歌“氣象混成,神韻軒舉”等,對清代神韻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三是承七子之說,崇唐抑宋,但又認為宋詩中也有“可參六代、三唐者”,不應盡廢,因而主張以風格來區劃唐、宋。這較之當時盲目排斥宋詩者要高出一籌。該書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見解上,亦有獨到之處。如對宋以來關于唐詩“夜半鐘聲到客船”句中“夜半鐘”是否實有的爭論,指出:“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 “這就看到了抒情詩歌”借景立言“的藝術特點。清人對《詩藪》,毀譽不一。褒之者稱:“宋元迄明……談詩家集大顧者,胡元瑞一人而已”。貶之者謂:“《詩藪》……攀附勝流,容悅顯貴,斯真詞壇之行乞,藝苑之輿臺也!”均欠妥當。《詩藪》論詩尚屬細密中肯,旁征博引,能自圓其說,具有一定的理論批評價值和詩學資料價值。
上一篇:《詞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誠齋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