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明沈德符《野獲編》云: 此書是郭英之孫郭勛自撰,以表彰其先祖郭英功績。此說待考。六十回,有明萬歷十九年辛卯本,明三臺館本,另有 《云合奇跡》,亦題 《英烈傳》,八十回本,乃以 《皇明開運英武傳》為底本,加以剪裁、裝點而成,后世流傳較為廣泛者,是八十回本。
故事敘述元順帝荒淫奢侈,民不聊生。先后有穎州劉福通、蘄州徐壽輝、徐州芝麻李、泰州張士誠等十四處反兵。丞相脫脫率兵鎮壓有功,反被讒鴆死。淮西濠州鳳陽鐘離東鄉貧苦人家有朱元璋,乃玉皇大帝身邊金童降世。元璋自幼多心計,有帝王之志。十七歲時父母先后亡故,十八歲,跟滁州母舅郭光卿販烏梅去金陵,途中邂逅鄧愈、湯和、郭英、郭子興、吳禎等人。夜宿時眾人見元璋居室有紅光籠罩,眾人拜從元璋。至滁陽,策動舅父脫離紅巾軍,自立滁陽王。元璋禮賢下士,招集天下英雄,丁德興、李善長、耿再成、李文忠等好漢紛紛來投,并請得徐達拜為統軍大將軍,首戰告捷。又有胡大海、常遇春來投。不久滁陽王病故,立子為和陽王,元璋為大元帥,徐達為副帥。
元璋率眾將引兵四萬,欲取金陵為都。先抵桐城、湖口,元將蠻子海牙子領十萬大軍迎戰,敗北,元璋隨即渡江,先鋒常遇春一舉攻克采石磯,拜為正先鋒。海牙子、陳也先被斬。金陵守將曹良臣投降,達魯花、赤福壽自殺。元璋迎和陽王入金陵,又得宋濂、劉基輔佐,乘勢攻打張士誠。徐達取鎮江,圍常州,計擒張士德、張九六,吳兵大敗,張士信領兵解常州之危,徐達被困牛塘谷。常遇春、張虬救援,并攻下常州,取江陰、長興等地。常遇春義釋朱亮祖,其所轄之地皆降。元璋出兵攻金華,收元將胡深,智取樊嶺,夜奪婺州。
時值江州徐壽輝改元即位,令陳友諒攻安慶,破城,元將余闕自刎。陳友諒因與倪文俊爭受責,殺徐壽輝,害倪文俊,自立為漢帝,欲與張士誠聯兵攻金陵。元璋悉,遂令康茂才遣員詐降作內應,陳友諒、張士誠連連敗北。張逃往蘇州,陳逃武昌。元璋剿陳友諒,窮追不舍。陳再聯絡張,共戰朱元璋。張先取安豐,陳乘機攻取金陵。元璋用劉基計,引兵再戰陳友諒,被陳圍困于鄱陽湖口,韓成與元璋互換衣冠,以身取義,騙過漢軍得脫。劉基用陳友諒部將詐降作內應,以火攻,燒得陳友諒從夢中驚醒,逃跑,混戰中被郭英一箭射死。元璋大勝,建忠臣廟于鄱陽湖畔,追贈韓成等三十六人。再戰張士誠,徐達智取泰州,元璋又占濠州,吳軍望風歸降。常遇春又火燒吳營,張士誠敗逃蘇州。徐達直逼蘇州城下,張士誠父子 (張豹) 孤守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羞愧自縊而死。元璋升賞諸將,并制定律令,頒行四方。
李善長等再三進勸,元璋于戊申歲正月四日乙亥即位,稱太祖,國號明,列封群臣。
太祖令徐達率兵十萬北伐元兵; 湯和率兵十萬攻打閩廣陳友定; 李文忠率兵十萬東征方國珍; 鄧愈率兵五萬,取兩廣未附州郡,以定天下。
李文忠攻取臺州,方國珍降,后又與朱亮祖合兵長驅延平,助湯和攻打陳友定。陳用人多疑,部下多叛逃,城破被俘,胡深之子胡禎,以其血肉祭父。方國珍因反復無常而被梟首示眾。
徐達進軍山東,元將擴廓帖木兒驚恐逃往太原。青州城破,元名將普顏不力,服鴆而死,于是山東諸郡,俱望風而歸。徐達定山東,復收河南,但兵圍汴梁不下。常遇春領兵先收洛陽,洛陽守將敗逃陜西。元調兵遣將來戰,太祖也領兵來與徐達會合,攻取河北,在直沽海口與元丞相也速交戰,時朱亮祖廣西凱旋,也來助戰,明兵直取燕都,元順帝出亡,遂改大都為北平府。
太祖又命徐達等攻取河北各郡,隨后進取山西,平定陜西八府。常遇春于居庸城下一槍刺死也速,元兵北逃。不久遇春病逝。元大勢已去,太祖賞賜諸將,高麗國遺使奉表稱賀。而后,劉基力勸太祖乘勢滅元兵,太祖遂令徐達為征元大將軍,率李文忠、湯和等將領,繼續北伐。元帝病重而亡,元太子遠遁,徐達得勝班師。太祖令湯和伐蜀、討夏,于是巴蜀盡歸大明。此時,劉基激流勇退,歸居故里。后太祖又令傅友德為征南大元帥,沭英、郭英為左右副帥,占貴州,奪云南,滅梁王。至此,大明已一統天下,太祖敕封諸王,各公侯、將帥,分鎮各地。
《英烈傳》是一部經世不衰的信史演義小說。這雖與廣大人民愛讀、愛聽講史故事的傳統習慣有關,但 《英烈傳》還有其獨到之處。其一,作品以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以元末農民起義為背景,朱元璋借助起義軍力量,滅元建明的壯闊而又復雜的政治軍事圖景。其二,《英烈傳》藝術地再現歷史的真實,真實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真實也是美的體現,同時,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滿足其增長歷史知識的要求。其三,作者演義當朝皇上先輩的歷史,這需具非凡膽識和史識,這種膽識和史識在作品中的體現,增強了作品的親切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主人翁朱元璋的形象,寫得有血有肉。朱元璋雖有帝王之志,卻不急于登基。元璋起兵時推母舅為滁陽王,后立其子為和陽王,和陽王病不視朝時,李善長、劉基、徐達等表請太祖早正大位,以為生民之主,而元璋笑答眾臣曰:“諸公專意尊我,足見盛心。但今止得一隅之地,尚未知天心何歸,豈可妄自尊大;倘或不謹,以致名辱事敗,返遺后羞。惟愿齊心協力,共成大事,訪有德者,立之未遲。”此時,朱元璋手下已云集一大批如徐達、劉基、常遇春、郭英等這樣能安邦立國的賢士良將,從實力來說,已俱備了稱王的條件。但陳友諒、張士誠等勁敵還在虎視眈眈,朱元璋能審時度勢,按抑稱王之志,而緩稱王。由此可見,他既胸懷大志,又能深謀遠慮,處世極為謹慎,是一位較為成熟的政治家。在權勢之爭異常激烈的封建社會里,有如此心胸氣度的君王實在不多。
他治軍交戰,皆以仁義為上,此乃上乘之術。如元將陳也先率十萬大軍來犯太平,被常遇春擒獲,馮國用密言太祖,當斬陳也先之首,以除后患。太祖卻認為“斬降誅服,于義不當”,他不但不殺陳也先,還授以千戶之職,后陳反水,在攻占金陵時,被砍死。與此同時,陳也先之子陳兆先被迫降。兆先自覺是叛臣之子,請誅。而元璋見其誠心降服,不念舊惡,以“罪人不拿”為據,授予千軍長左軍掠陣頭目。在罪連九族的社會環境里,朱元璋有如此的天地寬宏之量,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此舉消除了投降者的懷疑,后來歸降朱元璋的也就越來越多。
他對待手下將士,情如手足。裨將趙德勝在攻打滁州時,被流矢傷了左股,血染征袍,昏暈數次。太祖親為其敷藥調治。太祖對將士關懷備至,將士對太祖更是忠心耿耿,鄱陽之戰,太祖一敗涂地,險險遭擒,就在這危急時刻,韓成與太祖易服盡忠,使太祖化險為夷。
然而,朱元璋畢竟是個封建君主,作品對他的虛偽、猜忌功臣、誅殺無辜等,也都予以揭露。
小說以太祖為中心,引出不少英雄人物,作者用簡練的筆墨,生動形象地塑造了常遇春、徐達、胡大海、劉基、郭英、朱亮祖等英雄、謀士形象,其中常遇春獨上采石磯,義釋朱亮祖,郭英擒鄧清,花云太平死節,都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感人。而對張士誠、陳友諒等人物形象,作者沿習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來塑造。如將太祖的主要對手陳友諒描寫成為一個殘暴、卑鄙、陰詐的典型,但對其反元的功績還是肯定的。這樣安排就更為真實地再現了元末明初歷史分爭的政治斗爭畫面,同時,這也反映了作者處理史料的高明之處:既要考慮到小說正反面人物形象對比的需要,又能尊重歷史史實。
《英烈傳》作者寫“火攻”,頗具特色。孫子兵法講: “水地安管,其兵怕火”,而朱元璋的將領,不僅水戰火攻,陸戰也用火攻,使用火攻的將領之多,在其他小說中也是少見的。如徐達、劉基、李善長、常遇春、湯和、鄧愈等主要將領皆曾用火攻。用火攻取得的戰果,堪稱輝煌。如徐達、常遇春派王銘,啊火攻偷襲,重創張士誠,活捉五太子,使張一蹶不振; (第四十七回)海牙水師舟筏被鄧愈燒得一敗涂地,海牙在亡命逃竄時,應朱文英之弦而死,“元人再不敢有扼江之戰”; (第十六回) 陳友諒被劉基設壇祭風,火燒得暈頭轉向時,含郭英之箭而亡,遂滅一方之敵 (第三十九回)。
朱軍將領火攻用得自然嫻熟,靈活多樣。徐達、常遇春進攻張士誠的太湖之戰,張士誠守將尹義勇猛異常,打得常遇春仰天嘆說:“不意此身沉沒在此”,就在這萬死一生之際,取火攻轉危為安,并活擒虎將尹義。又如李善長退來犯金陵之敵陳友諒,派鄧愈火燒陳的本營,使其十萬之師被燒得潰不成軍,狼狽逃竄。再如常遇春乘勝追擊海牙水師用火攻。還有徐達攻打元將李思齊,以三千之眾,破五萬之敵,也用火攻。由此可見,朱軍的火攻,守可以用,攻也可以用; 化危為夷可以用,乘勝追擊也可以用; 劣勢變優勢可以用,重創敵人也可以用,真可謂無所不用,而且凡用火攻,無堅不摧,無攻不克。因而,火攻的描述成了 《英烈傳》的一大特色。
有人指出 《英烈傳》缺點時,說其: “受了信史的束縛”。但這正是該書的特色,因為全書的內容、情節,除極少部分引自民間傳說外,大部分與《元史》、《明史》、陸粲《庚已編》、楊循吉《吳中故事》、楊義《明良記》和《高坡異篡》等記載相吻合。“演不無增添,形容不無潤色,而大要不敢盡違其實。”《英烈傳》確確實實做到了這一點。
《英烈傳》問世后,歷代都擁有廣大的讀者,它在普及歷史知識教育方面,起著一般史書無法達到的作用。這也是《英烈傳》價值之所在。
關于《英烈傳》仿抄其他作品問題。這種現象,在我國古代小說、戲劇創作中,所在皆是,不足為奇。《三國演義》不抄話本,不仿戲劇,就無法成書。《金瓶梅》是文人創作,但其抄仿其他小說、話本、戲曲之處,也比比皆是。《三國演義》、《金瓶梅》不因此而受到非難,卻以此來批評《英烈傳》,似乎有些不公平。更何況作者也并非象說的那樣,而是對其他作品有所改造,有所創新。如劉基(伯溫),有人說他是從諸葛亮的模子里托出來的。如果作一些具體剖析,就能感到這是兩個性格不同的謀士。盡管他們都是各自軍事集團的高參,都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地為其君主出謀劃策。但諸葛亮對劉氏皇朝的忠,已達到了 “愚忠”的地步,而劉基對太祖的忠,是極為明智的,他在太祖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激流勇退,告病還鄉。此舉在一定意義上比諸葛亮高明得多。這也是作者在深刻透視歷代封建君主后,對封建君主的理解和揭露之筆。
《英烈傳》確實也是存在一些缺點的歷史演義小說。如宣揚天命不可抗拒的宿命論觀點。還有鐵冠道人、周顛等人物的出現,都給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色彩。后半部分拘泥于注重史實,缺少應有的描寫,文采較差。
《英烈傳》的文學價值如何?有人認為《英烈傳》描寫雖不如《新列國志》細致,卻不象《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那樣粗糙。這樣的評述,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上一篇:《英云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英雄淚》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