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唐后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 《繡像薛家將平西演傳》、《繡像混唐平西演傳》。題“竟陵鐘惺伯敬編次”、“溫陵李贄卓吾參訂”,或謂后人偽托。九卷三十七回,成書當在清乾隆年間。有芥子園刊本。另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整理本,刪削六回,僅三十一回。
書敘長孫皇后見眾宮女可憫,勸唐太宗放她們歸宗擇配。長孫后崩,太宗十分悲慟。時西遼國進犯,太宗命薛仁貴西征。薛仁貴子女丁山、金蓮亦往助戰,后西遼降。荊州民女武媚娘入選進宮,狐媚惑主,又與太子晉王勾搭,后因武姓而應圖讖,太宗出之為尼。太宗疾崩后,高宗即位,令武氏蓄發,納入宮內,拜為昭儀。武昭儀生一子一女,以扼殺親女構陷王皇后,取而代之。后高宗崩,中宗即位,因諫母收斂淫行,觸怒天后,被廢為廬陵王,從此政事咸決于后。此時,懷清與陳仙客在睦州稱帝,武后遣男嬖懷義前往招安,遂平亂。索元禮輩誣狄仁杰、安金藏等與廬陵王謀反,安金藏剖腹鳴冤。眉州刺史李敬業不滿武氏所為而舉義兵,駱賓王為之草檄。李敬業敗后,天后改唐為周,自稱圣神皇帝,又納狄仁杰諫,召回廬陵王。張柬之等統兵入宮殺男嬖張昌宗、張易之,天后被迫傳位廬陵王,中宗復位。韋后心懷野心,勾結上官婉兒、武三思等人,譖殺張柬之,弄權類于武后。逼死太子后,又與楊均以毒鳩殺中宗,臨朝聽政。臨淄王李隆基舉事斬韋后,其父相王即位,是為睿宗,不久傳位于玄宗李隆基。太平公主恃功擅權,欲廢帝別立新君。玄宗先發制人,將之賜死于家中,誅殺余黨。后在位日久,怠于政務,沉緬酒色。先選江采蘋入宮,賜為梅妃,甚為寵愛,后又納壽王妃楊玉環,冊為貴妃,并拜其兄楊國忠為侍郎,由是楊氏權傾天下。七月七日乞巧之夜,玄宗與楊貴妃于長生殿密誓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婦。
西蜀綿州才子李白,性格清奇,嗜酒耽詩。偶識少監賀知章,知章勸李白前去應試。李白入試交卷,見辱于楊國忠、高力士。不久渤海國遣使持國書入朝,朝中文武官員無一人識之,知章薦李白入朝。李白當廷口譯國書,又迫楊國忠、高力士為之磨墨脫靴,面草答詔。渤海國可毒(國王)驚服天朝人才,不敢復萌異志。玄宗欲封賜李白,李白俱辭不受,后奉旨賦詩贊楊貴妃,高力士乘機奏詩中有諷意,貴妃變喜為恨,遂與楊國忠向玄宗進讒言。李白上疏乞休。一日行至并州,見一囚車押解郭子儀,遂飛章奏請赦郭罪,玄宗準奏。后永磷王反于江陵,僭稱帝號,劫李白至江陵。李白決意不受偽官,遂禁被羈。永璘王兵敗自盡后,李白亦被系獄中,因郭子儀上表保救,免于誅戮,流放夜郎。
胡人安祿山貌似憨直,極善巧媚。玄宗召之入朝,寵遇日隆。安祿山乘機與楊貴妃私通,又與奸相李林甫朋比作奸,橫行無忌。楊國忠忌其將來與己爭權,上疏薦安祿山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日益驕橫,常懷異志。楊國忠屢奏玄宗安祿山意欲謀反,終于逼反安祿山于范陽。河北一路州縣望風瓦解。平原太守顏真卿召募勇士萬余人舉兵討賊,常山太守顏杲卿亦傳檄起義,為賊所持,盡節而死。兵馬大元帥哥舒翰為楊國忠所疑忌,被迫出戰,遂至全軍覆沒,潼關失守。玄宗聽楊國忠之勸,西行幸蜀,駕至馬嵬坡時,將士嘩變怒誅楊國忠,又迫玄宗將貴妃縊死。后太子北行,于靈武即位,是為肅宗。以李泌為軍師,命廣平王、建寧王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分統軍馬,恢復兩京。安祿山聞訊起兵回東京,欲廢太子安慶緒而立慶恩為嗣。嚴莊勾結安慶緒、內侍李豬兒,刀弒安祿山,于是安慶緒即偽位,封嚴莊為馮翊王,大小諸事,俱取決于嚴莊。兩京既復,安慶緒自刎而死。秦國楨、羅采訪得梅妃避禍于白云觀中,遂迎回西京,復侍上皇。后梅妃薨逝,張后托疾不吊,上皇不悅,因對肅宗言太監李輔國附此中宮,怙勢作威。李輔國竟與張后矯旨遷上皇于西內,又流高力士于巫州。鴻都道士聞上皇追念故妃,自言能致亡靈來會,至一仙山,張果與言上皇與貴妃前因后果,歸報上皇,嗚咽流涕,至寶慶元年而崩。肅宗聞此兇信,不隔幾時亦即崩逝。
在隋唐系統的歷史演義中,《混唐后傳》是其中專以唐朝前五代帝王更迭替代為內容的章回體小說,作者以宮廷為主要舞臺,以時序變化為基本線索,演述了由唐太宗到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唐肅宗五代帝王的歷史故事,塑造了武則天、韋后、楊貴妃三個帝王后妃形象,集中表達了 “女色誤國”這一主題。
“女色誤國”,“女人是禍水”,這是封建時代的思想家與文學家在探究歷史興亡盛衰時總結出的歷史訓誡,它帶著對女性歧視的強烈封建意識,掩蓋了封建王朝衰敗的根本原因,表現了他們認識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這在今天已不足一提,但當時這種觀點卻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新唐書》卷五《玄宗本紀贊》便有一段這樣的感慨:
嗚呼,女子之禍于人者甚矣! 自高宗至于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門,韋氏遂以滅族。玄宗欲平其亂,可以鑒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風致太平,何其盛也! 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哉,至于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弄,其性習之相遠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 可不慎哉!
《混唐后傳》便是以這種觀點為基礎將歷史故事組綴成篇的小說。書中刻畫了無數宮廷女性形象: 有寬厚仁慈的長孫皇后,有孤傲清高的梅妃,還有恃寵擅權的太平公主,但作者的筆墨更多地集中在武則天、韋后與楊貴妃三人身上。武則天與韋后皆是心毒手辣、恃寵弄權的帝后形象。為了滿足自身的私利和日益膨脹的權力欲,她們竟不擇手段。武則天先為太宗才人,后又與太子私通,及至太子即位又不惜殺死親女謀取皇后之位,皇后的寶座仍未能滿足她的權力欲,于是心狠手辣地將高宗害死,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韋后是武則天的翻版,她淫亂干政,最后竟鴆殺親夫。兩代皇后均被描寫為邪惡淫亂的代表。作者筆下另一位“禍水”形象是楊貴妃。她原是壽王妃,唐玄宗被色所迷,不顧倫常,將她納為貴妃,并施恩于楊氏全家,使之權傾天下。作者雖未寫她象武氏、韋后那樣聽政弄權,卻也指斥她以色迷君,使早年英明的唐玄宗怠于政事,沉緬酒色,引發了安史之亂,差點失了天下。這幾位女性形象集中體現了 “女色誤國”的主題。此外,還刻畫了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張后等“禍水”形象,均是為表現主題而設置的人物。
“女色誤國”的主題嚴重損害了小說的思想價值,但作者在演述歷史更迭的同時,還展示了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的種種丑惡現象。首先,他摘下了世俗環繞在帝王頭頂的神圣光環,將他們平庸化、丑陋化。唐太宗李世民在創業時何等英雄,但即位后卻過不了美人關,因寵幸武才人而為下代埋下了禍種; 唐高宗還未即位時便為女色所迷,與皇上的才人暗通款曲,即位后又昏庸好淫,竟至為此送了性命,是個可鄙又可悲的帝王形象; 而中宗更為懦弱無能,即位后不久,輕易就被太后所廢,及至復位后,又稀里糊涂被韋后鴆殺; 唐玄宗早年算是比較英明的,但也無法跳出女色的怪圈,只落得個“孤燈挑盡未成眠”的凄涼晚景。這些描寫的指導思想是女色誤國,但在將帝王的罪過歸咎于女色的同時,還客觀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昏庸、懦弱無能的一面,這是體現在作品中的積極意義。其次,作者還不惜筆墨描寫了帝王后妃們糜爛的生活。武才人身侍太宗,又與太子勾搭;削發為尼時,也不守戒律與武三思、馮小寶私通; 僭亂朝政后,更是穢亂宮幃。韋后亦是如此。楊貴妃被太宗納為貴妃后又與安祿山私通,……這種種倫常掃地,丑惡淫行的大曝光,揭露了統治階級荒淫無恥的腐朽生活。此外,對于宮廷舞臺上演出的一幕幕宮幃爭寵、權奸爭權的丑劇,作者也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武昭儀為謀取皇后之位,不惜以親女的生命為代價構陷王皇后; 張柬之于中宗復位有功,卻不見容于韋后,竟被譖殺; 皇帝中宗竟落入韋后毒手而被鴆殺; 楊國忠、安祿山為爭權奪勢,明爭暗斗,導致戰亂;安慶緒為得帝位,謀殺親父安祿山;李輔國、張后朋比作奸一手遮天……,這一幅幅血影刀光、令人怵目驚心的圖景,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客觀上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走向衰亡的內在原因。
除此之外,作者還寫到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第一回“長孫后遣放宮女”中,寫到宮中閑置了無數宮女,她們終生禁錮在暗無天日的皇宮里,虛擲青春。長孫皇后的一念之慈,竟使三千宮女得以歸宗擇配,這就含而不露地批判了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第二十回寫安祿山叛亂,賊兵縱橫,殘殺不堪。唐玄宗一行人狼狽棄京西行。楊國忠臨逃前還欲焚燒左藏積糧,又焚橋斷后,不許百姓相從,十分兇殘毒辣。書中還寫到“公子王孫有一時無可逃者,號泣于路旁,甚可憐憫。”王公貴族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慘境就更不用提了。這種浮光掠影式的側面描寫,多少反映了統治者的昏庸腐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唐代是道教興盛的時期,唐玄宗尤好神仙。小說多處出現唐玄宗狂熱迷信道教的片斷描寫。第十五回、十六回中,道士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各逞幻術,大顯神通; 第三十二回又有鴻都道士為上皇覓楊貴妃魂魄的情節。這都給小說抹上一層濃厚的迷信色彩,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價值。
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此書實即恂莊主人編之《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唯卷首西征事稍略。”經孫氏考證,《異說征西演義全傳》“自褚人獲書六十八回鈔起,省略馬賓王蕭后事,憑空捏出薛仁貴征西一事。第十一回以下全襲褚書第七十回以下文。”由此看來《混唐后傳》是拼湊前人舊作而成的,故在藝術上比較粗糙。
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隨著歷史的更迭,人事也在不斷地變化。書中故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也較為成功地塑造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如帝王形象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唐肅宗;后妃形象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楊貴妃、張后等; 權奸形象索元禮、楊國忠、安祿山、李林甫、嚴莊等。此外,還塑造了一批令人難忘的正面人物形象,有性格清奇、詩才橫溢的李白,忠烈不屈、罵賊殉節的樂工雷海清,堅決抗敵的郭子儀以及不慕富貴,功成退隱的李泌……。但由于小說故事情節密度大,文筆又較為簡括,故無法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工筆描繪,故許多形象只是粗線勾勒,不夠豐滿而略顯蒼白。
在情節結構上,除了圍繞主題而設置的故事外,還有一些閑筆,如“張說不及死姚崇”、“李白應詔答番書”,“小游仙空中音樂”,“南普寺摩詰吟詩”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歷史演義小說中容易出現的枯燥板澀的不足,調節了氣氛,活躍了文勢。但也有個別完全游離于主題之外的情節,如第二十七回“李謨石上逢怪虎,老翁船上驚蛟龍”,很有些志怪小說的意味,與主題關連不大,完全可以刪除。
在語言上,全篇以通俗白話為主,偶間以詩賦,敘事嫻熟流暢,某些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如第十一回中寫到安祿山入宮見玄宗與太子在散步,故意只拜太宗不拜太子。“玄宗道: ‘卿何不拜太子?’ 祿山假意道: ‘太子是何官爵? 可使臣當至尊面前拜?’ 玄宗笑道: ‘太子乃儲君也,朕千秋萬歲后,繼朕為君者也。’ 祿山道: ‘臣憨,向只知皇上一人,不知更有太子。……’”及至楊貴妃來后“即向貴妃下拜道: ‘臣兒愿母妃千歲!’玄宗笑道: ‘祿山,你禮數差了,欲拜母,先須拜父。’祿山道: ‘臣本胡人,胡俗先母后父。’”這兩個細節中的人物語言,將安祿山外充憨直,心藏狡詐,極善巧媚的個性特征揭露無遺。
總之,《混唐后傳》在思想上由于時代的局限及作者認識的片面性,存在著一些不可否認的消極因素,但小說在無情地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丑惡現象上,又是比較積極的。另外,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盡管它藝術上較為粗糙,但多少有助于讀者了解歷史。
上一篇:《海游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清風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