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霜》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署“靜觀子著”。二編十二回,宣統(tǒng)三年(1911) 四月改良小說社刊本。
小說一開始寫越蘭石在上??吹綀蠹埧銮镨缓Φ南?,十分哀痛,于夢中受秋瑾的囑告,決定手編女士傳,登載報上,一面為秋瑾辯冤,聲張正義;一面擔心秋瑾之死,其家族受到珠連,故在輿論上予以聲援。接著倒敘秋瑾任紹興明道女學堂監(jiān)督,熱心辦教育,并與紹興府太守富祿過從甚密,以兄妹相稱。富祿表面支持維新,聯(lián)結(jié)新黨,暗里包藏詭計,成天與師爺謀劃怎樣升官發(fā)財。恰值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案情株連到秋瑾。浙江巡撫命諸標統(tǒng)帶兵到紹興搜捕以秋瑾為首的革命黨人。富太守此時搖身一變,為諸標統(tǒng)出謀畫策,密切配合,逮捕秋瑾。面對富祿的審訊,秋瑾無所畏懼,提出質(zhì)問。富祿怕連累自己,暈了過去。恰巧有一劣紳誣告秋瑾與徐錫麟同黨,給富祿送來殺人證據(jù)。富祿又得其師爺?shù)挠嬛\,決定以秋瑾的鮮血為自己染紅頂子。臨刑前,秋瑾沒有半字口供,只寫了 “秋風秋雨愁煞人”一句,并要求不要裸體,不要梟首,以示自己清白,無辜被害。然后押赴軒亭口,從容就義。煞時陰霾四逼,冤氣沖天,日月無光。
秋瑾被害的消息一傳開,紹興城群情鼎沸,輿論嘩然。有兩少年在茶館議論秋瑾事,當面譏刺出賣秋瑾的劣紳褚鉤。至此,小說再次倒敘秋瑾系名門閨媛,幼承家學,長通經(jīng)史,出嫁前即抱負有素,不同凡響?;楹髮\衰敗深表關注,而其丈夫身為京官卻成天吃花酒,叉麻雀,對政事漠不關心。于是夫妻政見不合,感情破裂。秋瑾提出要到日本留學,遭到拒絕,被休棄。于是收一對子女回老家紹興,托付給母親和嫂子。然后為“救拔同胞”而獨走重洋,入日本本鄉(xiāng)湯島附屬女子高等學校普通班學習。其間買倭刀習武,常賦詩寄慨。又結(jié)識同鄉(xiāng)人徐錫麟,引為同志。一年多以后,秋瑾回國。先準備在上海干些事業(yè),忽接母親去世噩耗,急回紹興。后受徐錫麟之聘,任紹興明道女學堂教習與監(jiān)督,又想辦《中國女報》,喚醒同胞。因資金缺乏,收效甚微。不久,徐錫麟案起,秋瑾受株連慘遭殺害。秋瑾哥哥秋裕章身居官場,膽小怕事,明知妹妹死得冤枉,但箝口結(jié)舌,噤若寒蟬。倒是許多無名百姓見義勇為,打抱不平,質(zhì)問富祿。加之越女士做出一篇《秋瑾傳》刊出后,引起全國學界和新聞界的公憤,迫使朝廷將浙江章中丞與富太守調(diào)外省,后又為輿論所逼,不得不告老還鄉(xiāng)。
越蘭石與另一位熱心女士梁秋菊出于對秋瑾的友情和敬重,在禪隱師太的熱情支持下,將這位“鑒湖女俠”安葬在杭州西湖,與岳王并傳千古。碑上鐫著“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墓門兩旁石柱上,鐫著“競擇天演,雄冠地球”一副四字對聯(lián),下款卻寫著“富祿拜題”,使這個出賣和殺害秋瑾的罪惡官僚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秋瑾是晚清杰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女革命家,她的英勇犧牲是當時社會政治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以小說的形式反映這一重要題材,本書最早 (在它之后,又有無生作 《軒亭復活記》短篇小說,收入1912年11月上海復社出版的《黃劍血》內(nèi),把秋瑾改名為“夏瑜”,并謂她就義后復活)。據(jù)第三回作者以敘述人的口吻說“在下前年遇著一個紹興朋友,曾和我講起了秋女士的辦事如何熱心,富太守又如何賢良”幾句話,以及書中大量引用秋瑾詩文原作,可以推斷寫作時間在秋瑾被害不久。因此也就決定了本書在感情色調(diào)和行文筆法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小說以秋瑾富有傳奇色彩的光輝一生為基本情節(jié),圍繞秋瑾被害這一重大事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此所作的強烈反響,生動真實地展示了晚清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浪潮不斷高漲的時代畫卷。作者膽識過人,愛憎分明,以飽含感情的筆觸對秋瑾為救國救民而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氣慨予以熱情的肯定和歌頌,對其遭到出賣和殺害的悲慘結(jié)局深表不平和惋惜,對反動的清朝封建勢力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如第五回寫清兵圍困學堂,對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大肆屠殺,又在民間擄掠奸淫無惡不作。在押解秋瑾回衙的路上,兵丁們得意洋洋,齊奏軍樂,共唱凱歌:
王師蕩蕩,來攻學堂。威稜所指,誰敢相當?
以百殺一,易如捉雞。生居蠻國,死將怨誰!
嗟爾弱女,厲氣誰鐘。鉤堂蜚語,埋碧以終。
南風不競,茲獨逞雄。大殲同類,我頂其紅。
作者借兵丁們的口,深刻地暴露和嘲弄了清朝官府、軍隊既怯懦又殘暴的丑惡本質(zhì)。與此相反,秋瑾面對審訊,鎮(zhèn)靜自若,大義凜然,反唇相譏,致使曾與她結(jié)為兄妹的富太守張口結(jié)舌,丑態(tài)百出。對于秋瑾的犧牲,小說竭力表現(xiàn)出一種天怒人怨的強烈反響,不僅以浪漫的筆調(diào),渲染了煞時陰霾四逼,日月無光,自然界發(fā)生不尋常的變化,來說明這是一樁野蠻黑暗的大冤案,而且通過現(xiàn)實的描寫,自紹興城里民眾的不平到全國學界報界的公憤,反映了人民群眾日益覺醒和革命形勢不斷高漲的歷史真實。特別是秋瑾生前好友越蘭石和梁秋菊,積極為秋瑾辯冤,聲張正義,甚至甘冒風險,在西湖尋找墳地,安葬秋瑾。這種俠義行為,正是當時人民群眾同情和熱愛秋瑾,痛恨封建反動統(tǒng)治者的強烈情緒的典型表現(xiàn)。不僅如此,作者自己有時也抑制不住憤慨之情,徑直進入書中,言詞激切地發(fā)表議論,如第六回末尾一大段就非常直露酣暢,痛快淋漓。直到全書結(jié)束時,還以和秋瑾原韻的形式以寄慨:回憶當年字寫秋,墨痕應共淚痕流。
睡獅未醒終宵夢,餓虎爭嘗異味羞。
報主無期悲浩劫,殺身何補恨仇讎;
冤沉海底殊難洗,多少英奇一網(wǎng)收。
這些地方,均使小說體現(xiàn)了強烈的政治傾向,具有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是全書藝術(shù)上的成功之處,秋瑾是書中的主人公。她熱愛祖國,酷愛自由,痛恨當時腐朽、殘暴的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痛恨他們出賣祖國的領土和主權(quán),是一個以救拔同胞為己任,向往躍馬橫刀的戰(zhàn)斗生活的革命者形象。為了突出這一點,作者一方面直接引錄了不少秋瑾的詩文,如過馬關寫的 “聞道當年和約地,至今猶帶淚痕流。馳驅(qū)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領海無權(quán)悲索寞,磨刀有日快恩仇。天風吹面冷然過,十萬云煙眼底收?!薄昂腿毡臼崱睂懙?“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詩思一帆??臻?,夢魂三島月玲瓏。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以及《敬告姊妹行》的文章等等,相當巧妙而有機地穿插在全書故事情節(jié)之中,有力地表現(xiàn)了這位民主主義志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慨。另一方面,著力在這位“鑒湖女俠”的 “俠”字上施以濃墨重彩,凸現(xiàn)她不同凡響、豪邁剛強的個性。如寫她未出嫁就飽讀詩書,抱負非凡?;楹箅S夫居京,目睹庚子事變,深受刺激,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決心振作有為,沖出家庭,尋求真理。聞說一個素不相識的革命黨人被囚,立即將典質(zhì)衣服首飾得來的留學路費分一半派人送去,并囑咐不要說出自己的名字。還有與越女士宏論 “救拔同胞”的真理,“熱心求學獨走重洋”,買倭刀以寄慨,與徐錫麟的交往談話等等,無不豪氣驚人。尤其是第十回 “酒酣耳熱慷慨悲歌”一節(jié),她將倭刀舞得寒光閃閃,然后邊彈琴邊唱道:“寶劍復寶劍,羞將報私憾。斬取國人頭,寫入英雄傳。……”一個英姿颯爽的女俠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讀者面前。臨刑前,她只寫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字,飽含著對那個風雨如磐的黑暗時代的特征的準確把握和獨特感受,從容就義。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典型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提煉和描繪,把這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巾幗英雄、女中豪杰塑造得相當成功。書中其他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但稍加點染,也個性鮮明,形象逼真。如越女士重義勇為,思慮周詳;富祿陰險狡詐,兩面三刀,賣友求榮; 師爺慣于揣摩主子心理,阿諛逢迎,詭計多端; 諸標統(tǒng)野蠻兇狠,殘殺無辜; 褚鉤投井下石,陰毒無恥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特征的藝術(shù)才能。
由于本書寫于清末,懾于文網(wǎng)的森嚴,作者不得不采用 “曲筆”的手法予以表現(xiàn)。秋瑾本來是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而獻身的,但作者卻竭力寫成是一樁冤案,并將書名命為《六月霜》,一再申明秋瑾僅是主張 “男女平等,家庭革命”,熱心辦學的女子,并不是反對清朝統(tǒng)治的革命黨人,甚至寫她被捕時表現(xiàn)出畏怯之狀 (事實上,秋瑾面對清兵的包圍,燒毀了教職員和學生名冊,然后向清兵沖去,終于被執(zhí))。小說這樣寫,并不是有意歪曲史實,而是有其難言之苦。正如阿英同志在《晚清小說史》中所說,“因為本書成于清季,不能不有所顧忌;書中有些地方,是作者有意的掩飾。”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雖然有損作品的思想深度,但另一方面卻有利于作者以辯冤為借口,直抒胸臆,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從總體上看,還是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和秋瑾的光輝形象。在人物命名上,作者采用了故弄玄虛,易姓改名的影射手法,然而對照史實,大多斑斑可考。如越蘭石即吳芝瑛,梁秋菊即徐自華,富祿即貴福等。這不僅為了躲避文字上的麻煩,還有表達自己愛憎好惡之意,以便于對官僚士紳嬉笑怒罵,謔弄丑化。如投帖向富祿太守告秋瑾謀反的劣紳本叫胡道南,被改為褚鉤(諧音 “豬狗”),帶兵圍困學黨的標統(tǒng)被命為諸牛 (諧音 ( “豬?!? 等。這雖然痛快解恨,態(tài)度卻欠嚴肅。晚清小說的特征,一般政治思想性較強,藝術(shù)性相對較弱,本書也不例外。
小說雖是古典章回體的形式,但在敘事角度、情節(jié)構(gòu)思和語言風格上,卻具有近代小說的藝術(shù)特征。作者一開始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郵差的身份,發(fā)出驚嘆:“咦!不知又有了什么希奇的新聞登在上頭,報紙的銷場,競比往日好上十倍了?!边@樣不僅單刀直入,引向正題,與書中另一重要人物越蘭石接上頭,而且一新耳目,引人入勝。接著,作者退到幕后,改用第三人稱敘事,并在書中不時用 “看官……” 的口吻發(fā)表議論,以縮短讀者觀賞和審美的距離。隨著敘書角度的靈活變換,作者采用兩次倒敘的方法,打破自然時序,通過重新處理,改變了直線敘述的單調(diào),又造成懸念,使故事富于神秘感。顯然,作者受到外國小說創(chuàng)作手法的影響,并學習和借鑒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全書以越蘭石為線索,寫她見報載秋瑾就義開始,而以在西湖安葬秋瑾結(jié)束。中間兩次倒敘,過渡自然,內(nèi)容上雖略有重復,但首尾呼應,緊湊完整。作者善長白話小說寫作,筆法多變,穿插巧妙,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使得本書語言活潑流暢,感情真摯自然,文情并茂,成為晚清小說史上一部上乘之作。
上一篇:《俗話傾談》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蘭花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