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李伯元著,六十回。光緒癸卯 (1903) 五月 《繡像小說》創刊號至乙己 (1905) 第五十六號連載。
在眾多的晚清小說中,《文明小史》一向受到推崇,它從全民族的角度描繪了面對來自西方的文明的沖擊,所呈現出來的既主動引進,又強烈反彈的復雜圖景。
《文明小史》在楔子中,針對 “老大帝國,未必轉老還童”與 “幼稚時代,不難由少而壯”兩種對時勢截然相反的觀點,借 “太陽要出,大雨要下”為喻,說出了自己的判斷:“據在下看起來,現在的光景,卻非幼稚,大約離著那太陽要出、大雨要下的時代,也就不遠了?!睆耐砬逍滦≌f發展史看,李伯元是頭一個把 “文明”作為鮮明主題的作家?!段拿餍∈贰返膫ゴ髢r值,不僅在于及時而形象地傳達出在改革形勢下,“人心鼓舞、上下奮興”,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歷史勢態,而且在于以寫實主義的筆法,深刻地揭示出引進西方文明的曲折繁復、引進與反彈相互交錯,從而顯示了作者高于時人的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預見性。
小說既以文明為 “小史”之名,勾勒閉塞不通的中國如何“卷到文明中來”的歷史過程,自然是作者給自己提出的第一個使命。毛澤東說:“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痹谛≌f中,到東洋尋覓文明自由的聶慕政 (三十五回)、自費至西洋考察工藝的饒鴻生(五十一回),都堪稱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但小說并沒有從他們開始落筆;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之口、申江之畔的上海,是引進西方文明、開始近代化進程的地方,小說中勞航芥說: “中國地方,只有上海經過外國人一番陶育,還有點文明氣象,過此以往,一入內地,便是野蠻所居,這種好世界是沒了?!?四十七回)但小說也沒有從上海的變化入手。《文明小史》的故事,是從湖南永順府開始的,順著湖南—湖北—江南—上海,亦即從閉塞到漸次開放、野蠻到漸次文明的地域的次序來開展情節的,自在山民在第一回的評語中說:“書曰文明,卻從極頑固地方下手,以見變野蠻為文明,甚非易事。”從引進文明的次第看,這種安排是倒置的,作者在結構上作這樣的處理,恰是為了重現中國 “卷到文明中來” 的歷史輪廓,因為閉塞、野蠻地方的今天,就是開放、文明地方的昨天。
小說寫湖南永順府僻處邊陲,民俗渾噩,“所有百姓都分布在各處山凹之中,倚樹為村,臨流結舍,耕田鑿井,不識不知”,這個“除睡覺吃飯之外,其余一無事事”,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的地方,忽然闖進來幾個外國人,千百年來固有的安謐寧靜,一下子被沖破了,一成不變的舊有秩序,也被徹底攪亂了。來到永順府的外國人,原來是意大利的礦師,“只因朝廷近年以來,府庫空虛,度支日絀,京里京外,很有幾個識時務的大員,曉得國家所以貧弱的緣故,由于有利而不能興。……更有兩件天地自然之利,不可以考求的,一件是農功,一件是礦利,倘把這二事辦成,百姓即不患貧窮,國家亦自然強盛。所以那些實心為國的督撫,懂得這個道理,一個個都派了委員到東洋考察農務,又從外洋聘到幾位有名礦師,分赴各府州縣察看礦苗,以便招人開采。”這本是“取外國之長,去中國之短” 的純屬技術引進的好事,不想因了一些區區小事,竟惹出了在現代人看來幾乎不可思議的種種紛擾。
在永順府全體居民中,知府柳繼賢大約是唯一稍稍通達外務的人物,可是當他聽報來了三個外國人,且客店又打碎了外國人的洋磁碗時,他的頭一個強烈的反應是: “弄壞外國人的東西,是要賠款的!”為了應付這突發的 “交涉大事”,他停止了武考,且立即登門拜會,以收“柔遠的效驗”。就柳知府來說,與其說是“媚外”,不如說是為了脫卸干系,這有他向首縣說的話為證: “等到出了界,卸了我們的干系,那怕他半路被強盜宰了呢!”于此可見,提倡西學、講究外交這樣一些引進西方文明的識時務的政策,實際上不曾為處于舊的官僚體制中運行的多數官吏所認識和接受。他們看到的,只是“外國人正在旺頭上,不能不讓三分”,因而只注重于表面的敷衍和周旋,以保全自己的職位。以柳知府之精明練達,意大利的礦師在他眼中間不是單個而是具體的外國人,而是易惹麻煩、難以應付的洋人整體中的一員,而察看礦苗、招人開采這樣一樁“為國興利” 的新政,在他頭腦中竟然沒有獲得任何積極的響應,就是毫不足怪的了。
對于廣大文化素質極低、扦格不通的鄉民來說,洋人的探礦,則被理解為一場完完全全的騙局。出于對洋人侵侮的仇恨,郁積在他們心底的排外情緒是極其盲目而頑強的。開礦同千百年來有關“風水”的迷信,一時成為絕不相容的事情:祖墳在山上的,害怕“創墳見棺,翻尸掏骨”;住在山下大門緊對著山的,又恐于“風水”有所關礙。因暫停武考而心生怨望的一班武童,又散布謠言,說官府要把一府的山水通統賣給外國人,憤激的民眾喊出:“先到西門外打死了外國人,除了后患,看他還開得成開不成礦?”“先去拆掉本府衙門,打死瘟官,看他還能把我們的地方賣給外國人不能?”一時聚起四五千人,以致激起一場民變,打洋人,沖官府,鬧得難以收拾,一場以興利為要旨的探礦活動,終于在多種因素的沖突中歸于夭折。
真正促使永順府的士人接觸西方文明的,卻是新任知府傅祝登的濫肆株連,“聚眾會盟,謀為不軌”的罪名,逼得秀才劉伯驥避難教堂,與傳教士建立了個人的友誼。小說第八回,寫了一座高崗上相互對峙的古廟和教堂,這兩座建筑物,毋寧是中西文化相互對立的象征。廟中的老和尚,盡管受過劉伯驥父母的布施,但對于這位連行李也沒有的人,自不免懷有疑心,他所貪圖的,只是洋錢; 當劉伯驥因寒氣所感,生起病來時,老和尚方懊悔不迭,詞色之間擺出一副討厭他的意思來。而教堂中的洋教士,不但能說中國話,讀中國書,與劉伯驥十分投契,一旦知悉劉伯驥朋友被拿、自身落難的真情,便以 “上帝以好生為心,我受了上帝的囑咐,怎么可以見死不救”的基督教式的人道主義感情,挺身而出。關于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以往那種一概斥之為文化侵略的觀點,是不免失之偏頗,當然,我們也不必無條件地贊同 “外國人中間唯有基督教傳教士到中國來不是為了獲得利益,而是要給予利益”的說法。從小說的具體情節看,洋教士所憑恃的,自然還是不平等條約所授予的插手中國教徒訴訟案件的特權,但由于此時矛頭所向,是盤剝百姓的貪官,且解救清白無辜的好人于虎口之中,又不憚跋涉之苦,送他們至萬國通商文明之地,以為增長學識和他日建立功業的基礎,這種對于中國文明事業的推進之力,終是值得肯定的。
外國礦師是湖北總督聘請來的,隨著劉伯驥在洋教士保護下出走,小說把場景推移到了南北各省通道的漢口。這里的景象,同永順府是大大不同了:“總督大人很講求新法,頗思為民興利,從他到任七八年,紡紗局也有了,槍炮廠也有了,講洋務的講洋務,講農功的講農功,文有文學堂,武有武學堂,水師有水師學堂,陸軍有陸軍學堂,以至編書的,做報的,”大大小小事情,應有盡有。在引進西方文明以振興中國方面,總督大人是一個有心人,可惜從湖北的大勢看,似乎只是他一個人在忙忙碌碌,手下的人并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深意,他們所遵奉的,只是 “把外國人一個個都抬到天上”的禮讓主義,至于下層百姓,也只是看洋人看熟了,不以為奇罷了。
唯有當作者將筆鋒轉到江南的時候,才開始觸及西方文明的引進在底層民眾心中激起的重重波瀾。吳江縣賈家“世代一直是關著大門過日子的”,賈子猷兄弟三個,“除非親友慶吊往來,甚么街上,鎮上,從未到過”。第一個敲開賈家緊閉大門的,竟是學臺改革考試章程的告示,使賈氏兄弟心里有了 “時務掌故天算輿地”之類的新概念; 而歲考的失敗,使他們明白: 形勢已經起了大的變化,“小題圣手”的吊渡鉤挽之法,已經不合時宜了,推而廣之,“現在的事,大而一國,小而一家,只要有好法子,都可以改的”。啟蒙老師姚文通又開導他們: 開發民智,全在看報,兄弟三個于是一天到夜,足足有兩三個時辰用在上海出的時報、旬報、月報上,“自從看報之后,曉得了外面事故,又瀏覽些上海新出的書籍,見識從此開通,思想格外發達?!苯系那樾萎吘古c湖南不同,在開放的格局中,占風氣之先,所以西方文明能較快地獲得平民百姓心悅誠服的接納。
當賈氏兄弟隨同姚文通踏上上海的土地,《文明小史》方結束了序幕,進入了場面開闊的正劇。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的發展繁榮,與近代中國的命運緊密相聯。因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海成了中國近代經濟的中心,隨著租界的開辟,司法行政制度、工務設施、教育政策乃至舶來的生活方式的設立和推行,上海更成了中國近代文明的中心。小說借著對西方文明充滿向往之情的鄉下青年的眼光,展現了上海文明的奇妙世界: 在上海,可以看到當天出的新聞紙,可以看新編的文武新戲,有可以買到新書的書坊,有可以學到新鮮知識的大小學堂,還可以會到許多維新朋友,參加以往聞所未聞的演說會……但是,在種種文明景象的背后,賈氏兄弟也很快覺察到了它的種種光怪陸離的伴生物——丑陋、鄙劣與罪惡,它們似乎都與文明糾纏到了一塊,難以拆開?!盁狒[場且賦歸來”,賈氏兄弟在經歷一番體驗之后,懷著不無迷惘的心情,離開了上海。不管怎么說,小說確實以形象的力量證明了: “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密閉棺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必然要解體一樣。” (馬克思: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對西方文明的引進和接納,是一種不可抵御的歷史潮流,文明正在變成一種席卷中國大地的新的時尚,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一種新的人生道路。
小說既以 “小史”為名,它不僅寫出了西方文明在中國由沿海到內地逐漸推開的過程,還寫出了西方文明從淺層到深層接受的縱向深入的過程。
賈氏兄弟根據報上的信息,托人上省買回一盞洋燈,“那光頭比油燈要亮數倍,兄弟三個點了看書,覺得與白晝無異”。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教師。賈子猷拍手拍腳地說:“我一向看見書上總說外國人如何文明,總想不出所以然的道理,如今看來,就這洋燈而論,晶光爍亮,已是外國人文明的證據。然而我還看見報上說,上海地方還有甚么自來火、電氣燈,他的光頭要抵得幾十支洋燭,又不知比這洋燈還要如何光亮?”由此一點直觀的判斷,賈氏兄弟推論出凡是“外洋新到的器具”都是“文明”的,甚至不惜重價買來一大堆不知用處的外洋貨,還自稱自贊是“極開通、極文明” 的了。這種對于外國商品的盲目崇拜,反映了初次接觸西方文明的人們的一般心態。
引進外國的機器和技術,以發展社會生產力,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層次自然要高得多了。湖北總督聘請外國礦師赴各地察看礦苗,以及開設紡紗局、槍炮廠,都屬于這個范疇。南京開了個工藝局,不想“制造出來的貨物,總還是土樣,不能改良,因此制臺想派一個人到外國去調查有什么新法子,回來教給這些工匠等,他們好棄短用長,順便定幾副機器,以代人力”。年輕的富家子饒鴻生被派往東洋考察,他卻主動表示:“東洋的工藝,全是效法英美,職道這趟,打算先去東洋,到了東洋,渡太平洋到美國,到了美國,再到英國一轉,然后回國。一來可以擴擴眼界,長長見識,二來也可以把這工藝一項,探本窮源?!?五十一回) 由請進來,到派出去,終是一個大的進步。
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是以先進的科學為基礎的。引進外國機器和技術,勢必導致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普及。饒鴻生游日本,發現那里下午四點就天黑了,半夜二點天就大亮,大覺詫異,問人方知是“日輪旋轉”所致。南京制臺府中諸人閑談,說起“庚子那年日食,天津制臺還給沒有撤退的聯軍一個照會,說是赤日行天,光照萬古,今查得有一物,形如蛤蚧,欲將赤日吞下,使世界變為黑暗,是以本督不忍坐視,飭令各營鳴炮放槍救護,誠恐貴總統不知底細,因此致訝,合函照會,伏乞查照。” (五十九回) 此一千古奇文,已為在座讀過天文教科書的人所笑,而再以此科學道理曉諭其余各人,亦俱各點頭。可見科學在與迷信的較量中,已經開始占據上風。
緊閉的大門既已打開,隨之而來的,就不只是現成的洋貨和純粹的技術,西方的生活方式乃至意識形態,也必然如潮水般涌來。在和洋人打交道的時候,“出洋相”,乃是體察西方生活方式的最好學校。永順府首縣去拜會洋礦師,錯伸了左手,那礦師便不肯同他拉手,他這才明白,外國的 “禮信”是應該拉右手的; 饒鴻生在輪船大餐間喝了咖啡,把羹匙仍舊放在杯內,許多外國人都對他笑,仆歐方告訴他,羹匙是應該放在杯子外邊的碟子里的。諸如此類的規矩,不過是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并無高低優劣之分。但西方的生活方式,確有其文明的地方,比如仆歐叮囑饒鴻生,船上通例不準吸鴉片煙,在大餐間吃飯,千萬不要搔頭、剔指甲之類。姚文通在萬年春吃大菜,見到一樣“拿刀子割開來、紅利利的”,不認得,一問方知是牛排,便說:“兄弟自高高祖一直傳到如今,已經好幾代不吃牛肉了?!蓖娜嗣忉屨f這是菜牛,“吃了不作孽的”,況且這牛排“我們讀書人吃了頂補心的”,還有人笑他: “虧你還是個講新學的,連個牛排都不吃,豈不惹維新朋友笑話你么?”吃牛排居然同“維新”聯在一起,可見生活方式的文明與否,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了。
最帶根本性質的巨變是,禁錮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綱常倫理,已經被沖開一個缺口,“平等”、“自由”的話頭,不只時時掛在維新人物的口上,而且還確實在指導著他們的行動。進過外國學堂的王濟川,聽先生講如何叫做自由,如何叫做平等“猶如幾年住在空山里面,不見人的蹤跡,忽然來了一位舊友密切談心,那一種歡喜的心,直從肝底里發出來?!?王濟川見家童見他,“竟同百姓怕官府的樣子一樣”,正言說道:
論理你也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不過你生在小戶人家,比我窮些,所以才做我的家童。我不過比你多兩個錢。你同為一樣的人,又不是父母生下來應該做奴才的; 既做了奴才,那卻說不得干些伺候主人家的勾當,永遠知識不得開,要想超升從那里超升得起? 我新近讀了《漢書·衛青傳》,衛青說: 人奴之生,得免笞辱足矣: 中國古來的大將軍,也有奴隸出身;當他做奴隸的時候,所有的想頭,不過求免笞辱,簡直沒有做大事業的志向,豈不可嘆?我如今看你一般是個七尺之軀,未必就做一世的奴才。如來說: 諸佛眾生,一切平等,我要與你講平等的道理,怕你不懂,只不要見了我拘定主人奴才的分兒就是了。(二十五回)
以主人的身份,向奴才發布平等的宣言,在晚清小說史上,王濟川是第一位典型。余小琴鉸了辮子從日本游學回來,其父勸他等養長了再去拜客,余小琴遂直斥其父“頑固”,并說: “論起名分來,我和你是父子,論起權限來,我和你是平等。你知道英國的風俗么? 人家兒子,只要過了二十一歲,父母就得聽他自己作主了。我現在已經二十四歲了,你還能夠把強硬手段壓制我嗎?” (五十六回)在余小琴“家庭革命主義”的攻勢下,其父只好敗下陣來。鈕逢之與母親爭論婚姻問題,說:“外國人的法子,總要自由結婚,因為這夫妻是天天要在一塊兒的,總要性情合式、才德一般,方才可以婚娶”,表示一定要娶學堂里的女生,因為“他既然讀書,曉得了道理,自己可以自立,那個敢欺負他?再者,世故熟悉,做得成事業,講得來平權,再沒有悍妒等類的性情”。鈕逢之還從世界大勢來開導母親:“如今外國人在那里要中國的地方,想出各種的法子來欺負中國,怕的是百姓不服,一時不敢動手,不好不從種族上自強起來。他們說的好,我們中國雖然有四萬萬人,倒有二萬萬人不中用,就是指那裹腳的女人說的?!痹谶@般勸說下,其母也終于讓了步。(三十九——四十回) 凡此種種有關主奴、父子、夫妻的嶄新的倫理觀念,顯然是外國文明熏陶的產物,是對傳統綱常禮教的挑戰和背叛。
最高層次的文明,就晚清的時代而言,是進行全面、根本的政治改革,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實現民主和法治,《文明小史》對此也有相當深刻的反映。志氣極高的熱血青年聶慕政、彭仲翔等,仰慕東洋“文明得極”,“人人都有自由的權利”,便往日本游學。在輪船上,大家議論官府不許集會演說,乃是“專制國的不二法門”,“只要弄得百姓四分五裂,各不相顧,便好發出苛刻的號令來,沒一個敢反對他;殊不知人心散了,國家有點兒兵事也沒人替他出力”,專制其實是害民害國的東西。但小說并沒有讓這班青年走得太遠,他們也承認;“野蠻的自由”是不足取的,“法律自治是要的”。(三十五回)
在另一方面,小說也指出:“官府以法治人,自家也要守定法律,人家自然不議論他,這才是維新的要訣,文明國度也不過如此”。(三十六回) 小說最后一回寫道:“話說北京政府,近日百度維新,差不多的事都舉辦了。有些心地明白的督撫,一個個都上條陳,目下有樁至要至緊之事,是什么呢?就是立憲。‘立憲’這兩個字,要在十年前把他說出來,人家還當他是外國人的名字呢。于今卻好了,士大夫也肯瀏覽新書,新書里面講政治的,開宗明義,必說是某國是專制政體,某國是立憲政體。自從這 ‘立憲’ 二字發見了,就有人從西書上譯出一部《憲法新論》,講的源源本本,有條有理,有些士大夫看了,尚還明白‘立憲’二字的解說。這時兩湖總督蔣鐸上了個呼請立憲的折子,上頭看了很為動容,就發下來叫軍機處各大臣議奏?!庇?“百度維新”到立憲,亦即將改革的全部要旨歸結為變專制政體為民主政體,確乎是一個本質的飛躍。
有關法律的新認識,還被用到維護國家主權的方向。小說中的顏軼回,向被看作梁啟超的化身,且被視為否定的形象,理由是書中以揶揄的筆墨寫出了他的熱衷功名,以及“貓四足者也,狗四足者也,故貓即狗也”的文風,其實書中的顏軼回,頗有政治遠見,他看到列強各國在經濟上著力對中國實行 ‘無形瓜分”的危險,并且指出:“現在中國,和外國的交涉日多一日,辦理異常棘手,何以? 他們是橫著良心跟他們鬧的,這里頭并沒有什么公理,也沒有什么公法,叫做得寸即寸,得尺即尺。你不信,到了中國,把條約找出來看,從道光二十二年起,到現在為止,一年一年去比較,起先是他們來俯就我,后來是我們去俯就他,只怕再過兩年,連我們去俯就他,他都不要了。”(四十六回)顏軼回憑借國際公法替國家辦交涉、爭權利的主張,在小說中并非絕無僅有。第三十八回寫外國兵擅自駐扎諸城縣北門,又放縱兵丁醉酒鬧事,翻譯鈕逢之對縣令說:“倘然依著公法駁起他來,不但不該擾害我們的地方,就是駐兵也應該商量在先,沒有全不管我們主權,隨他到處亂駐的道理,這不是成了他們的領土了么?只要東翁口氣不松,我可以合他爭得來的?!?br>
要之,有關西方文明的引進從淺到深的各個層面,《文明小史》可以說都寫到了,作者是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
西方文明的引進和接納,不是徑情直遂、一帆風順的。來自各個方面的意志力量,都對引進文明的過程,施加了影響,因而導致引進與反彈的交錯,呈現為抵制、扭曲與質變等不同形態。《文明小史》的作者在這一方面,尤其顯示出了駕馭繁雜事態的大手筆的才能。
中國的貧弱,乃是西方列強入侵掠奪所致,而欲要轉貧弱為富強,又唯有向西方取法學習。在中國人面前,“洋人”扮演了 “強盜”與“先生”的雙重角色,這種局面是令人難堪的。在一般情況下,民族的情緒會壓倒理性,連開始討好于洋人的柳知府,一旦見事情鬧大。存下了一個丟官的念頭,忽然強硬起來,道:“我現在別的都不氣,所氣的是我們中國稍些不如從前強盛,無論是貓是狗,一個個都爬上來要欺負我們,真正豈有此理!”就非怪廣大民眾要義憤填膺了。但是,正當的民族情緒,因了歷史的緣故,又往往同愚昧落后的文化素質交織在一起,因而使得排除成見、虛心學習外國先進東西的嘗試,總是遭到頑強的抵制。這還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下改革的種種努力,不但要受到外來社會理論與實踐方略的誘發,而且還不得不借肋于外國勢力的保護和庇蔭。自在山民在評論劉伯驥的事跡時說:“劉伯驥為官所逼,逃往鄉間,忽然想借外國人勢力,搭救幾個同志,是迫于無可如何,才想到這個急主意。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是誰之過歟!”就道出了個中的復雜性。第二十六回寫官府捉拿在上海外國花園演說的青年,卻被外國人要了去,王濟川聽了大喜,而方立夫卻沉痛地說: “老同學,且慢高興! 你說官府捉不得人,是我們中國人的造化嗎?他們那些演說的人,依賴了外國人,就敢那般舉動,似此性質,將來能不做外國人的奴隸嗎?做中國人的奴隸固然可恥,做外國人的奴隸可恥更甚。不但可恥,要是大家如此,竟沒得這個國度了,定不可傷!”濟川聽了這番驚動的話,由不得淚下交頤?;趩酒鹈褡宓挠X醒,以保衛國家主權、爭取社會進步的深謀遠慮,使《文明小史》關于西方文明的引進與反彈的描寫,具有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史》作者又以十分沉重的心緒,寫出對于西方文明扭曲的接受,所造成的道德水準的下降和社會風氣的劣化。“上海不是好地方,少年子弟一到上海,沒有不學壞的,而且那里渾賬女人極多,化了錢不算,還要上當。”賈老太太的擔心,撇開陳腐的本意,還是相當真實的。廣東阿二專門軋姘頭,吊膀子,居然被認為“頗合外國婚姻自由的道理”,斗蟋蟀的無賴魏榜賢改了洋裝,到處招搖撞騙,閱歷不深的姚文通,卻將他當作“天人”。西方的物質文明,固可滿足更高檔次的物欲享受,西方的道德觀念,尤可曲解為縱情聲色犬馬的理論依據。第十八回“一燈呼吸競說維新”,寫外國裝的郭之問一邊大抽鴉片,一邊振振有辭地說:“論理呢,我們這新學家就抽不得這種煙,因為這煙原是害人的。起先兄弟也想戒掉,后來想到為人在世,總得有點自由之樂,我的吃煙,就是我的自由權,雖父母亦不能干預的。”第二十二回 “阻翻臺正言勸友”,寫黎定輝經上海這繁華世界,一班同學擺酒叫局,混鬧起來,黎定輝正言相勸,一個道:“英雄兒女,本是化分不開的情腸,文明國何嘗沒有這樣的事,不然,那《茶花女》小說為什么做呢?”“自由”、“權利”、“愛情”、“文明”一類神圣的字眼,居然成了吃鴉片、嫖妓女的最野蠻行動的護法。一班奴隸根性不變的人物,徒然拾了文明的皮毛,靈魂就更其丑惡。勞航芥因為自己是久住香港之人,“香港乃是英國屬地,諸事文明,斷非中國腐敗可比”,因此視中國的同胞為土芥,而見了白種人,“你看他那副脅肩諂笑的樣子,真是描也描他不出”。他被安徽巡撫聘為顧問官,嫌住的地方湫隘不堪,吃的東西不能下箸,又誣賴店主人偷他的表,拳打腳踢,肆意勒索,披了文明的外衣,骨子比強盜還要野蠻。更多的情況是,文明的事業,不過為求利之徒,添一新的財源。文萃書坊當八股盛行的時候,一部《文料觸機》一年總要賣到五萬本,后聞八股一定要廢,翻譯之學一定要昌明,就廉價請了從東洋回來的人,胡亂編譯《男女交合大改良》、《傳種新問題》之類以牟利 (十七回);培賢學堂住膳費高達四十八塊,官利之外,每年總可余二、三千塊錢,還自稱是“格外克己”,又埋怨學堂辦得太多,“弄得自己沒有飯吃。” (十八回) “不管他文明不文明,只問他賺錢不賺錢”,寥寥數語,足以概括文明被大大扭曲的實質。
以引進西方文明為目標的改革新政,雖然遭到堅持封建傳統的頑固分子的反對,如黃詹事之反對廢八股、改法律之類(三十四回),但改革既已成為自上而下的施政方針,從事新政又可獲肥差美缺、保舉升遷,于是更多的官僚表現為鉆營奔走,視之為終南捷徑。第二十四回 “太史維新喜膺總教”,寫了一個“因時制宜,揣摩迎合”的機會主義者王宋卿,當戊戌變法之時,“他覷便上了個改服色的條陳,被禮部壓下,未見施行。他郁郁不樂,正想別的法子,偏偏各樣復舊的上諭下來,只索罷手?!边^了兩年,義和團事起,王宋卿逢人便說這是亂黨,該早些發兵剿滅,偶從一位同年口中得知,現在“上頭”的意思,正想招接他們抵當外國,“宋卿得了這個消息,嚇了一大跳,心上著實懷著鬼胎,到家里盤算了半夜,心上想著,現在要得意,除非如此如此。主意打定,半夜里起身,磨好了墨,立刻做了一個招撫義和團的折子,把義和團說得有聲有色。”條陳上去,果然立刻召見,不想形勢突變,王宋卿只好匆匆攜眷出都以避風頭。王宋卿兩次揣摩風氣、“仰體上意”而不售,閑居鄉里,甚不甘心,聞改革新政開始施行,便求至親萬藩臺為之說項,“找個維新上的事業辦辦”,憑著以往上條陳所博虛名,終于謀得山東學堂總教習的職位。這位“維新領袖”,擬幾個時務題目,雖十分吃力,而泄漏考題以收受重賄,卻辦得極為了當。小說寫撫臺翻閱課吏試卷的情形道:
撫臺收齊卷子,大略一翻,通共七十一本,倒有三十多本白卷;其余的或幾十字一篇,或百余字一篇,大約沒得到二百字的,也不知他說些什么。又打開一本,卻整整的六百字,就只書法不佳,一字偏東,一字偏西,像那七巧圖的塊兒,大小邪正不一; 勉強看他文意,著實有意思,翻轉卷面,寫的是“盡先補用直隸州金穎”,心里暗忖: 捐班里面,要算他是巨擘了,為何那幾個字寫得這般難看呢? 隨即差人請了王總教來,把卷子交給他,請他評定。這番王總教看卷子,不比那出題目的為難了,提起筆來,先把金子香卷子連圈到底。說也奇怪,那歪邪不正的字兒被他一圈,就個個精光飽湛起來。
更為傳神的是,課吏的結果,除了那交白卷的停委三年,余下的俱沒有出進,王宋卿嘆氣道:“我們中國的事總是這般,你看上頭出來的條教雷厲風行,說得何等厲害,及至辦到要緊地方,原來也是稀松的。” 自在山民評曰: “數語深切中國弊病?!庇葹榭蓢@的是,指摘弊病的人,自身就在參與制造弊病,并且分潤弊病所帶來的種種利益。
相比之下,因了官僚之顢頇與專橫依然如故,從而使許多新政事業徒具文明的形式,則是更為嚴重的質變。江寧知府康志廬受制臺信用,任全省學務總辦,擬章程、蓋房子、聘教習,儼然辦學的權威,可是他家少爺上體操碰破了頭,學堂里的監督、提調、教習、學生都要拿了手本輪班進府探病,少爺一死,又要全校教習學生手執花圈前來送殯??堤饾M嘴“武曲星下凡”的妄言,他的唯一的新知識大約只有 “一個人腦子是頂要緊的,一切思想都從腦筋中出來”,因而要買補腦汁給傷了頭的兒子吃。他最怕一班維新黨員天天講平等、講自由,擔心學生看了上海來的新書,“一個個都講起平等來,不聽我的節制,這差使還能當嗎?”于是大倡禁書,搜抄書店、監禁學生,弄得江南學堂,為他一人勢力圈所有,“沒人敢違心半毫分?!?(四十一,四十二回)
總之,《文明小史》通過來自不同方面的抵制、扭曲、質變,描繪了引進與反彈相互糾葛相互沖突的復雜圖景,并且預見到了,由于這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所形成的合力,決定了中國的開放改革的程途是充滿曲折與反復的。小說第一回寫姚士廣叮囑柳繼賢道:“要興一利,必須先革一弊,改革之事,甚不易談。就以貴省湖南而論,民風保守,已到極點,不能革舊,焉望生新?但我平生最佩服孔夫子有一句話,道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說這句話,并不是先存了秦始皇愚黔首的念頭,原因我們中國,都是守著那幾千年的風俗,除了幾處通商口岸,稍能因時制宜,其余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捍格不通呢?總之,我們有所興造,有所革除,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老弟,你記好我一句話,以愚兄所見,我們中國大局,將來有得反覆哩!”這一段話,集中概括了李伯元關于改革的基本觀點,他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須用 “水磨工夫”、潛移默化,千萬不可操切從事,欲速不達,唯此之故,李伯元向被視為改良主義者,頗受非議。這是極大的誤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大局將來有得反覆” 的預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被他不幸而言中了。
楊世驥曾說《文明小史》是一部“謗書”式的諷刺作品,而后的多數研究者亦加以認可。“謗書”一說,實源于楔子中一首七絕:
謗書自昔輕司馬,直筆于今笑董狐。
腐朽神奇隨變化,聊將此語祝前途。
湖北巡撫萬岐,貪財納賄,假充內行,比起清廉而精明的湖廣總督來,是要大大地不如的。但小說又寫他“極講究維新”、“銳然以革弊自任”,視察學堂時,主動提出要在學堂吃飯:
魏總辦正待招呼備菜,萬帥止住,說合學生一起吃。雖然這般說,魏總辦到底叫廚房另外添了幾樣菜。萬帥走到飯廳,見一桌一桌的坐齊,都是三盤兩碗。自己合魏總辦坐了一桌,雖多了幾樣,仍沒有一樣可口的。勉強吃了半碗飯,卻噎了幾次。(二十二回)
要說這是諷刺,自無不可。但萬岐在那個時代,畢竟邁出了放下巡撫架子,與普通學生同堂吃飯的一步。
出洋考察政治的大臣平中丞,“心地明白,志趣高遠,兼之酷嗜風雅,金石書畫,尤所擅長”。小說寫平中丞一清如水,卻收下部屬奉敬的骨董,把一座撫臺衙門,變做了舊貨店。但此公與《官場現形記》 中的華中堂不同,雖然收了人家的書畫碑版,卻 “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大家到后來看看沒有什么想頭,便也廢然而返了?!逼街胸┑目蓯壑帲谟谒湟晜鹘y文化,說:“現在這種世界,人人維新,大家涉獵新書還來不及,那有工夫向故紙堆中討生活,我看講究這門的漸漸要變作絕學快了?!?(六十回) 不啻是獨醒之言。
南京制臺之子沖天炮,更是具有深長意味的典型人物。沖天炮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經常給什么會、什么黨捐錢,又在別人的譯著上刊刻自己的名字,“學界巨子”、“中國少年”的美稱,居之不疑。從日本歸來,又打算“運動”老頭子做唐高祖,以便尊自己去做唐太宗,民族思想之強烈,讓人家聽了,都吐舌頭。但回到南京之后,“見著老人家的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的行徑,不禁羨慕,暗想我當初錯了主意,為什么放著福不享,倒去作社會的奴隸,為國家的犧牲呢?”于是,“文明的事做夠了,自然要想到野蠻的事了; 維新的事做夠了,自然要想到守舊的事了?!?(五十七回) 小說借此道出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往往在一反掌之間,標榜所謂文明,往往是最易墮入野蠻的惡道中去的。
即便對于一班應該徹底否定,令人厭惡的角色,小說也表明他們的言論并非一無可采。魏標賢、劉學深之流的招搖撞騙,固然為人所不齒,但他們那一番“治國同治病一樣,到了交難的時候,應得如何,便當如何,斷不可存一點拘泥。不存拘泥,方好講到自由;等到一切自由之后,那時不言變法,而變法自在其中”。又何嘗不包含若干真理呢?李伯元站在一個歷史的制高點上,對于文明引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反彈現象,充滿了寬厚的宅心仁恕,他在楔子中說:“你看這幾年,新政新學,早已鬧得沸反盈天,也有辦得好的,也有辦得不好的;也有學得成的,也有學不成的。現在無論他好不好,到底先有人肯辦; 無論他成不成,到底先有人肯學。加以人心鼓舞,上下奮興,這個風潮,不同那太陽要出,大雨要下的風潮一樣么:所以這一干人,且不管他是成是敗,是廢是興,是公是私,是真是假,將來總要算是文明世界上一個功臣,所以在下特特做這一部書,將他們表揚一番,庶不負他們這一片苦心孤詣也。”“腐朽神奇隨變化,聊將此語祝前途”,對于文明進化趨勢之不可逆轉,富有辯證精神的李伯元,是滿懷信心的。
上一篇:《拍案驚奇》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新三國》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