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老父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東城老父傳》一卷,載于《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五,別名《賈昌傳》,題為唐·陳鴻作,又《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著錄“陳鴻《東城老父傳》一卷”。然本篇中有四處自稱“鴻祖”,且后段言及潁川陳鴻祖過賈昌處問開元理亂之原事,故明刻本《虞初志》卷七即徑題作者名為陳鴻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也將陳鴻祖別立一家,與陳鴻分為不相干的兩人。但是,陳鴻祖生平無考,且《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類”另著錄陳鴻《開元升平源》一卷,也是對大唐帝國盛衰治亂及玄宗一朝得失的記敘,與本篇性質相似,所以仍從舊說為陳鴻作。按,陳鴻,字大亮,少學為史,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登太常第,始閑居遂志,乃修《大統記》三十卷,先后歷時七年書方成。穆宗長慶元年(821),鴻以虞部員外郎為赴回鶻婚禮使判官,文宗大和三年(829),任尚書主客郎中。
喬力
老父,姓賈名昌,長安宣陽里人。[1]開元元年癸丑生。[2]元和庚寅歲,[3]九十八年矣,視聽不衰,言甚安徐,心力不耗,語太平事歷歷可聽。[4]父忠,長九尺,力能倒曳牛,以材官為中宮幕士。[5]景龍四年,[6]持幕竿隨玄宗入大明宮,[7]誅韋氏,[8]奉睿宗朝群后,[9]遂為景云功臣,[10]以長刀備親衛,詔徙家東云龍門。[11]昌生七歲,趫捷過人,能摶柱乘梁,[12]善應對,解鳥語音。玄宗在藩邸時,[13]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14]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15]養于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16]使馴擾教飼。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17]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直。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帝出游,見昌弄木雞于云龍門道旁,召入,為雞坊小兒,衣食右龍武軍。[18]三尺童子,入雞群,如狎群小,壯者、弱者、勇者、怯者,水谷之時,疾病之候,悉能知之。舉二雞,雞畏而馴,使令如人。護雞坊中謁者王承恩言于玄宗,[19]召試殿庭,皆中玄宗意,即日為五百小兒長。加之以忠厚謹密,天子甚愛幸之,金帛之賜,日至其家。開元十三年,[20]籠雞三百,從封東岳,[21]父忠死太山下,得子禮奉尸歸葬雍州。[22]縣官為葬器喪車,[23]乘傳洛陽道。[24]十四年三月,衣斗雞服,會玄宗于溫泉,[25]當時天下號為“神雞童”。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26]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輓喪車。”昭成皇后之在相王府,[27]誕圣于八月五日,[28]中興之后,[29]制為千秋節。賜天下民牛酒樂三日,命之曰酺,[30]以為常也。大合樂于宮中,[31]歲或酺于洛,[32]元會與清明節,[33]率皆在驪山。每至是日,萬樂具舉,六宮畢從。[34]昌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襦袴,執鐸拂,[35]導群雞敘立于廣場,[36]顧眄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羽,礪吻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后,隨昌雁行,[37]歸于雞坊。角觗萬夫,[38]跳劍尋橦,[39]蹴球踏繩,[40]舞于竿顛者,索氣沮色,逡巡不敢入。 豈教猱擾龍之徒歟?[41]二十三年,[42]玄宗為娶梨園弟子潘大同女,[43]男服珮玉,女服繡襦,皆出御府。昌男至信、至德。天寶中,[44]妻潘氏以歌舞重幸于楊貴妃,夫婦席寵四十年,恩澤不渝, 豈不敏于伎、謹于心乎?
上生于乙酉雞辰,[45]使人朝服斗雞,兆亂于太平矣。上心不悟。十四載,[46]胡羯陷洛,[47]潼關不守,大駕幸成都,[48]奔衛乘輿,[49]夜出便門,[50]馬踣道阱。傷足,不能進,杖入南山。[51]每進雞之日,則向西南大哭。祿山往年朝于京師,識昌于橫門外,[52]及亂二京,以千金購昌長安、洛陽市。昌變姓名,依于佛舍,除地擊鐘,施力于佛。洎太上皇歸興慶宮,[53]肅宗受命于別殿,[54]昌還舊里。居室為兵掠,家無遺物,布衣憔悴,不復得入禁門矣。明日,復出長安南門,道見妻兒于招國里,菜色黯焉,兒荷薪,妻負故絮。昌聚哭,訣于道。遂長逝息長安佛寺,學大師佛旨。[55]大歷元年,[56]依資圣寺大德僧運平住東市海池,[57]立陁羅尼石幢。[58]書能紀姓名,讀釋氏經,[59]亦能了其深義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建僧房佛舍,植美草甘木,晝把土擁根,汲水灌竹,夜正觀于禪室。[60]建中三年,[61]僧運平人壽盡,服禮畢,奉舍利塔于長安東門外鎮國寺東偏,[62]手植松柏百株。構小舍,居于塔下,朝夕焚香灑掃,事師如生。順宗在東宮,[63]舍錢三十萬,為昌立大師影堂及齋舍;[64]又立外屋,居游民,取傭給。昌因日食粥一杯,漿水一升,臥草席,絮衣;過是,悉歸于佛。妻潘氏后已不知所往。貞元中,[65]長子至信衣并州甲,[66]隨大司徒燧入覲,[67]省昌于長壽里,昌如己不生,絕之使去。次子至德歸,販繒洛陽市,[68]來往長安間, 歲以金帛奉昌,皆絕之。遂俱去,不復來。
元和中,[69]潁川陳鴻祖攜友人出春明門,[70]見竹柏森然,香煙聞于道,下馬覲昌于塔下,聽其言,忘日之暮。宿鴻祖于齋舍,話身之出處,皆有條貫,遂及王制。鴻祖問開元之理亂,[71]昌曰:“老人少時,以斗雞求媚于上,上倡優畜之,家于外宮,安足以知朝廷之事。然有以為吾子言者。老人見黃門侍郎杜暹出為磧西節度,[72]攝御史大夫,[73]始假風憲以威遠。[74]見哥舒翰之鎮涼州也,[75]下石堡,[76]戍青海城,出白龍,逾蔥嶺,[77]界鐵關,總管河左道,[78]七命始攝御史大夫。見張說之領幽州也,[79]每歲入關,輒長轅輓輻車,輦河間、薊州庸調繒布,[80]駕轊連軏,[81]坌入關門。[82]輸于王府,江、淮綺縠,[83]巴、蜀錦繡,[84]后宮玩好而已。河州燉煌道歲屯田,[85]實邊食,余粟轉輸靈州,[86]漕下黃河,[87]入太原倉,備關中兇年。關中粟米,藏于百姓。天子幸五岳,從官千乘萬騎,不食于民。老人歲時伏臘得歸休,[88]行都市間,見有賣白衫白疊布;[89]行鄰比廛間,[90]有人禳病,[91]法用皂布一匹,持重價不克致,竟以幞頭羅代之。[92]近者,老人扶杖出門,閱街衢中,東西南北視之,見白衫者不滿百。豈天下之人皆執兵乎?開元十二年,詔三省侍郎有缺,[93]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94]先求曾任縣令者。及老人四十,三省郎、吏,有理刑才名,大者出刺郡,小者鎮縣。自老人居大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馬于此,皆慘然不樂朝廷沙汰使治郡。[95]開元取士,孝弟理人而已,[96]不聞進士宏詞、拔萃之為其得人也。[97]大略如此。”因泣下, 復言曰:“上皇北臣穹盧,[98]東臣雞林,[99]南臣滇池,[100]西臣昆夷,[101]三歲一來會。朝覲之禮容,臨照之恩澤,衣之錦絮,飼之酒食,使展事而去,都中無留外國賓。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吾子視首飾鞾服之制,不與向同,得非物妖乎?[102]”鴻祖默不敢應而去。
【注釋】 [1]宣陽里:位于唐長安東城,鄰近東市。 [2]開元元年癸丑: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二個年號;元年為713年,癸丑是元年的干支。 [3]元和庚寅歲: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庚寅,為元和五年(810)。 [4]太平事:指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以前的盛世。 [5]材官:勇武之士。東漢·應劭《漢官儀》上:“高祖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后講詣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中宮幕士:皇后宮殿侍衛。中宮,皇后居處,以別于東西二宮。 [6]景龍四年:景龍,唐中宗李顯的第二個年號,四年為710年。 [7]幕竿:撐支營帳的竿子,此處以指侍衛所持兵器。大明宮:唐宮名,與太極宮、興慶宮并為長安三大宮苑。太宗貞觀八年(634)建,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增建,改名蓬萊宮,后亦稱之東內,皇帝常居于此中。宮內宣政殿左右為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8]誅韋氏:韋氏,唐中宗李顯皇后,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縣)人。中宗為武則天廢黜,在房陵,每使至輒恐,欲自盡,韋氏止之。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韋氏乃參與政權,與武三思通,并援用其從兄韋溫等,專擅朝政,又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獄。景龍四年,毒弒中宗,立殤帝李重茂,自為皇太后,臨朝稱制,諸韋氏子侄掌兵權,重演武則天故事。不久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中宗胞弟)即位,是為睿宗,遂誅殺韋氏于宮中。本篇自“景龍四年”至“奉睿宗朝群后”一段即謂此事。 [9]睿宗:唐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三年(710—712)。朝群后:讓眾大臣朝見。后,古時對諸侯的稱謂。《書·舜典》:“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此處指朝廷大臣。 [10]景云:唐睿宗年號,首尾計二年(710—711)。按,睿宗即位后改景龍四年為景云元年。[11]徙(xi西):遷移。東云龍門:唐大明宮有東、西云龍門。[12]摶(tuan團)柱乘梁:順柱爬到梁上去。摶,原意為環繞、盤旋。《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處借以指稱圍繞著圓柱上爬。 [13]玄宗在藩邸時:此處謂李隆基未即位時。藩邸,王府。 [14]兩宮:太上皇睿宗與玄宗的并稱。其時睿宗住大明宮,玄宗住興慶宮。 [15]金毫鐵距:金黃色的羽毛,堅硬如鐵的腳爪。毫,初生的細毛,即以指羽毛。距,雄雞腳爪后面的一塊堅硬的指狀物,即以指爪,用以博刺。 [16]六軍小兒:皇宮侍衛的軍士。六軍,唐朝皇室的禁衛軍,指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17]貴主:公主。 [18]右龍武軍:在龍武軍之上。右,唐時尊右,故言之。此處為使動用法。 [19]中謁者:皇宮官名,即內謁者,由宦者充任,掌宮中奏事、命婦朝會等事。唐宮廷的雞坊、御馬廄等多由宦官掌管,是以此處特言之。 [20]開元十三年:開元,唐玄宗的第二個年號,十三年即725年。 [21]從封東岳:侍從唐玄宗封禪東岳泰山。封,封禪,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典禮。 [22]子禮奉尸:以為子之禮護送父柩還鄉。這是由皇帝特許的恩典,甚為榮耀,故此處特言之。雍州:州名。東漢獻帝劉協興平年間置,玄宗開元元年(713)改京兆府,治所在長安。[23]縣官:朝廷;官府。西漢·桓寬《鹽鐵論·水旱》:“今縣官鑄農器,使民務本,不營于末,則無饑寒之累,鹽鐵何害而罷?” [24]乘傳:由驛站提供驛馬車輛。《漢書·高帝紀下》:“(田)橫懼,乘傳詣洛陽。”唐·顏師古注:“如淳曰:‘律,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一馬二馬為軺傳。急者乘一乘傳。’師古曰:‘傳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后又單置馬,謂之驛騎。’”[25]溫泉:指驪山華清宮,內有溫泉。位于今陜西臨潼縣東。 [26]軟輿(yu于):皇帝乘坐的便車。 [127]昭成皇后:睿宗竇皇后,玄宗之母,原為睿宗妃,后追謚皇后。相王:睿宗即位以前的封號。 [28]誕圣:指唐玄宗出生。[29]中興,即誅除韋后之后,玄宗即位。 [30]酺(pu葡):由皇帝頒賜臣民酒樂,慶祝盛典。 [31]大合樂于宮中:玄宗時,每逢大酺之日,都在宮廷前表演百戲、歌舞,為盛大歡會慶賀,并任百姓觀賞,與民同樂。 [32]洛:洛陽,唐時為東都。 [33]元會:或名“正會”,指元旦日皇帝朝會群臣。按,漢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故漢代所定朝儀,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后來元會皆例遵此制。 [34]六宮:原指皇后的寢宮。《周禮·天官·內宰》:“上春,詔王后帥六宮之人。”東漢·鄭玄注以為正寢一、燕寢五,合為六宮。后統稱皇后嬪妃居住之處,并以指稱其本人。 [35]鐸拂:鈴鐺,馴鞭。 [36]敘立:依順序排列。[37]雁行:像大雁一樣,列隊魚貫而行。 [38]角觗:亦作“觳抵”;觗,通“抵”。古時的一種技藝表演,類似今之摔跤。《漢書·武帝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唐·顏師古注引東漢·應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 [39]跳劍:即“弄劍”,古代百戲節目。表演者兩手快速地連續拋接若干短劍。東漢·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尋橦:或稱“上竿”、“戴竿”、“立竿”;橦,旗竿。亦為古代百戲節目。系一人頭頂長竿,另外一至三人緣竿而上,進行表演。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按,此句所寫,亦可參見《舊唐書·恒山王承乾傳》:“命戶奴數百人,專習伎樂,學胡人椎結,剪彩為舞衣,尋橦跳劍,晝夜不絕。” [40]蹴(cu促)球:踢球。類似現代的足球運動。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發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蹴鞠之變歟?”或說即古代雜技的蹋球。宋·王讜《唐語林》卷五:“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妓登躡,球轉而行,縈回去來,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踏繩:即走繩索,近似于今天的走鋼絲雜技。《封氏聞見記》卷六:“明皇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妓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鹿盧以系之。鹿盧內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玄,然后妓女自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脛,高六尺,或蹋肩蹈項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住,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 [41]教猱擾龍:指善于馴養動物。教猱,語本《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南宋·朱熹集傳:“猱,獼猴也,性善升木,不待教而能也。”擾龍,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董父實甚好龍,乃擾畜龍。”西晉·杜預注:“順龍所欲而畜養之。”擾,馴養。 [42]二十三年:指開元二十三年(735)。 [43]梨園弟子:唐玄宗曾選樂工三百人,宮女數百人,教授樂曲于梨園,親自訂正聲誤,號“皇帝梨園子弟”。梨園故址一在長安光化門北禁苑中,一在蓬萊宮側宜春院。 [44]天寶:唐玄宗的第三個年號,首尾計十五年(742—756)。[45]乙酉雞辰:唐玄宗生于垂拱元年(685),干支為乙酉,酉屬雞,故稱雞辰。 [46]十四載:指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起兵于范陽,戰亂開始。 [47]胡羯陷洛:指安祿山的叛軍攻陷洛陽,事在天寶十四載冬。胡羯,指安祿山,本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南)胡人,初名軋犖山,姓康,隨母嫁突厥人安延偃,乃更名,故此處以胡羯稱之。 [48]大駕幸成都: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安祿山叛軍直逼長安,玄宗連夜出京城,逃奔成都。大駕,指玄宗,駕,車駕。幸,皇帝所至之處。 [49]乘輿:亦指玄宗。 [50]便門:位于長安大明宮西南面,去蜀由此門出。[51]南山:指終南山。 [52]橫門:位于大明宮西北角。[53]洎(ji記):及;待到。太上皇:天寶十五載(756),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城南樓,改元至德,是為肅宗,遂尊李隆基為太上皇。興慶宮:位于長安城東南角,玄宗在藩時的府邸,即位后置為宮。內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翰林院、南薰殿、沉香亭等。又號南內,與東內、西內并稱三省。 [54]肅宗:名李亨,在位計八年(756—760)。受名于別殿:玄宗于宣政殿正式授于肅宗“傳國受命寶符”。又在咸陽望賢宮南樓為肅宗加黃袍,興行受禪之禮。此處所謂“別殿”即指宣政殿。[55]大師:有修養的高僧。《瑜伽師地論》稱“能善教聲問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其離苦寂滅”的高僧為大師。佛旨:佛教的義理。 [56]大歷元年:大歷,唐代宗李豫的第四個年號;元年為766年。 [57]大德:梵語稱年高望重的僧人。海池:放生池,唐長安東市引龍首渠為之。 [58]陁羅尼石幢:上面刻有陀羅經言的石柱。陁,同“陀”。幢,經幢,或寫于帛上,或刻于石柱上。 [59]釋氏經:佛經。釋,原為中國佛教徒對于釋迦牟尼的簡稱,后用來泛稱佛教。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釋道安》:“以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中國漢族僧尼稱釋,當自此始。 [60]正觀:佛教用語。與邪觀對稱,而參禪打坐,觀與經臺,則稱正見,即正觀。《觀無量壽經》:“作是觀者,名為正觀。”禪室:即禪堂,僧人參禪之處。 [61]建中三年:建中,唐德宗李適的第一個年號,三年為782年。 [62]舍利塔:舍利為梵語的音譯,或作“設利羅”,即身骨之意。原指釋迦牟尼火化后的骨珠,后泛稱高僧火化后的殘余骨燼,并建塔以供奉,即舍利塔。 [63]順宗:名李誦,在位一年(805)。東宮:太子所居宮。 [64]影堂:供奉神佛影像的堂屋。齋舍:僧人進膳處。 [65]貞元:唐德宗李適的第三個年號,首尾計二十一年(785—805)。 [66]衣并州甲:在并州任軍官。并州,州名。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唐時轄境相當于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區,玄宗開元間改為太原府。 [67]大司徒燧:馬燧(726—795),字洵美,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少即有壯志,學兵書戰策,沉勇多謀,代宗大歷、德宗建中間屢破李靈耀、田悅,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北平郡王。復以平李懷光功,賜宸扆、臺衡二銘,言君臣相成之美以寵之,圖形凌煙閣,卒謚莊武。此處云大司徒者,為馬燧時任河東節度使,加司徒、侍中銜。覲(jin近):諸侯秋朝天子之稱。后泛指大臣朝見皇帝。 [68]繒(zeng增):古代對于絲織品的總稱。《漢書·灌嬰傳》:“灌嬰,睢陽販繒者也。”顏師古注:“繒者,帛之總名。” [69]元和:憲宗李純年號,首尾計十五年(806—820)。[70]潁川:郡名。唐玄宗天寶、肅宗至德時改許州為潁川郡,治所在許昌(今河南許昌)。春明門:唐長安東面三門之一。門內即為興慶宮。[71]理亂:治亂。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理。 [72]黃門侍郎:官名。秦及西漢郎官給事于黃闥(宮門)之內者,稱黃門郎或黃門侍郎,至東漢始設為專官,其職為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后因為掌管機密文書,備皇帝顧問,職位日漸重要。唐玄宗天寶初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杜暹(xian仙);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初擢明經第,補婺州參軍,歷鄭尉,俱以清節顯。玄宗開元中以監察御史覆屯磧西,拜安西副都護,守邊四年,為夷夏所服。乃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禮部尚書。卒謚貞孝。磧(qi戚)西:即安西。唐方鎮名,貞觀年間置,轄西北邊疆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月支等地。睿宗景云初以安西都護兼四鎮經略大使,玄宗開元間始稱四鎮節度使,其后或稱四鎮,或稱磧西;以治所在安西都護府(駐地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蕃西),故節度使例兼安西都護。德宗貞元年間,以其轄境盡沒入吐蕃,乃廢棄。 [73]攝:兼理。御史大夫:御史臺長官,負責糾察彈劾,以監督百官。 [74]假:借。風憲:古時以御史大夫觀民風、正吏治,因謂之“風憲”。《新唐書·嚴挺之傳》:“侍御史任正名,恃風憲,至廷中詈衣冠。”按,杜暹原以監察御史銜鎮守磧西,故此處特言之。[75]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為王忠嗣署為衙將,每出戰,持半段槍,所向披靡。玄宗天寶六載(747),因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次年于青海破吐蕃,兼河西節度使,封西平郡王。不久,因疾退居長安家中,及安祿山亂起,翰起為兵馬副元帥,統軍二十萬,出守潼關。因楊國忠猜忌,逼使出戰,大敗被俘,囚于洛陽,降敵,肅宗至德二載(757),安慶緒兵敗退回時被殺。涼州:州名,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后稱武威郡。東漢時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魏移治所于姑臧(今甘肅武威)。按,此指哥舒翰以隴右節度度支副大使,駐守涼州。 [76]石堡:古城名,亦名鐵刃城,為唐時防御吐蕃的重鎮,地在今青海西寧西明山。唐時屬隴右道,曾先后置振武軍、天威軍。按,哥舒翰拔吐蕃石堡城在天寶八載(749)。 [77]蔥嶺:我國古代對于帕米爾高原與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的總稱,乃漢、唐時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漢代屬西域都護統轄,唐人安西都護府于此設有蔥嶺守捉。舊說以山上生蔥或山崖蔥翠以得名;或說即《穆天子傳》里所言春山,春、蔥乃一音之轉。 [78]河左道:即河東道,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轄境相當今山西及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地。 [79]張說(667—730):字道濟,又字說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永昌間策賢良方正第一,授校書郎,玄宗時累官至中書令,封燕國公。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時人以其與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卒謚文貞。領幽州:張說曾為朔方節度使,領幽州。幽州,州名。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唐時轄境相當今北京市及其附近地區、天津武清、河北永清、安次等縣地。 [80]輦:一種人力推挽的車,此處作裝載之意。河間:唐玄宗天寶年間改瀛州置,治所在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薊州:州名。唐開元年間置,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庸調繒布:征收來的綢布。庸調,唐朝的賦役制度,庸是以折交絹帛以代勞役,調是農民每年應交納的絹布綿麻。 [81]駕轊(wei衛)連軏(yue月):指駕車而行。轊,車軸頭,以青銅制,形如圓筒,套在車軸的兩端,上有孔,用以納轄。軏,小車車杠前端與轅間衡木相銜接的關鍵。[82]坌(ben笨)入:一并涌進。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哀二世賦>》:“登陂阤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 [83]綺縠(hu胡):泛指各類絲織品。綺,原謂有花紋的絲織品。縠,縐紗一類的絲織品。[84]巴、蜀:泛稱今四川地。巴,原指今川東、鄂西一帶。蜀,原指今四川中部及西部。 [85]河州:州名,十六國前涼張氏分涼州置,治所在枹罕(今甘肅臨夏北)。燉煌道:即敦煌郡,本漢武帝元鼎間分酒泉郡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區。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沙州為敦煌郡,治所亦在敦煌。 [86]靈州:州名。北魏孝明帝元詡孝昌年間置,治所在舊薄骨律鎮(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唐時朔方節度使治所。 [87]漕:即漕運,經由水路運輸糧食。此指自靈武入黃河、經汾水進太原。 [88]伏臘:伏,夏天的伏日;臘,冬天的臘日;古時兩種祭祀的名稱。歸休:回家休息。 [89]白疊:即棉花。《梁書·高昌傳》:“多草木,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棉花自唐代始傳入我國栽植,元代才普遍推廣。棉布在唐代還是比較稀貴的紡織物。唐代平民穿白衣,士兵著黑裝,所以白布在市面較為普遍,而黑布主要用于軍服,市場少見。[90]鄰比:鄰居。廛(chan蟬)間:街坊間。廛,古時指城市平民居住的區域。《周禮·地官·載師》:“以廛里作國中之地。”清·孫詒讓正義:“通言之,廛里皆居宅之稱。析言之,則庶人、農、工、商等所居謂之廛……士大夫等所居謂之里。” [91]禳(rang)病:祈禱祭祀以祛病。[92]幞頭羅:幞頭,唐朝官員所戴的一種頭巾,用皂紗制成。這里的意思是說因買不到黑布,就用幞頭的皂紗羅來代替。 [93]三省:指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侍郎:省的副長官,正三品。又尚書省六部的侍郎為各部副長宮,正四品。 [94]郎官:指尚書省屬下各部的郎中、員外郎等官。[95]不樂朝廷沙汰使治郡:不愿意朝廷淘汰了自己,不得任京官,而被外放為地方長官。治郡,州郡刺史。 [96]孝弟理人:唐代科舉所設置的科目考試之一。理人,治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為人。[97]宏詞:即“博學弘辭”科,科舉的一種名目,專門考試文章和批閱公文的判詞。拔萃:唐制,選官有一定年限,未滿期限者,試判三條,合格入官的謂之拔萃。 [98]臣:臣服。此處為使動用法。穹盧:即穹廬,古時北方游牧民族穹廬(帳篷)而居,故以是指稱其族類。此處當謂回紇所居地。 [99]雞林:古國名。即新羅,位于今朝鮮半島上。 [100]滇池:指南詔國,位于今云南大理一帶。 [101]昆夷:古西戎國名,此處泛指西域各國。 [102]物妖:怪現象。按據《新唐書·五行志》載:唐自“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到中唐時期,“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白居易《時世妝》)男女妝束學習西域胡人風氣,故使得守舊的老者以為怪異。
【譯文】 老頭兒姓賈名昌,長安宣陽里人。他是開元元年癸丑年生人,到元和庚寅年,已經九十八歲了。可耳目都不衰老,言語安詳條理,記憶力也不減退,說起從前太平時期的事來,非常明白而動聽。他父親叫賈忠,身高九尺,力氣能拉著牛倒走,由一名武吏選為宮中衛士。中宗景龍四年,賈忠手執武器跟隨玄宗沖進大明宮,誅殺了韋后,擁立睿宗接受群臣的朝見,因而成為景云年間的功臣,被選入一長刀隊,做了皇帝的貼身侍衛。皇帝下令,叫他把家眷搬到東云龍門居住。賈昌長到七歲,手腳靈活,能盤著柱子爬上屋梁,善于談吐應對,并解鳥語。玄宗還在王府的時候,就很喜歡民間清明節斗雞的戲耍。等到做了皇帝,便在東西兩宮中間建了雞坊,搜索長安市上的雄雞——金毛、鐵爪、高冠、翹尾等名貴品種上千只,養在雞坊里。又在宮廷禁衛軍中挑選了五百名青年士兵,叫他們負責馴練、教習和喂養。由于皇上愛好,民間風氣也就更厲害了。各王子、國戚、公主、公侯家都買雞,不惜傾家蕩產,以償付雞錢。京城里的居民都以玩雞為業,貧窮的買不起真的便玩假雞。有一次,玄宗皇帝出宮游玩,見賈昌在云龍門路旁玩木雞,便把他召入宮中,在雞坊做小伙計,吃穿由右龍武軍供給。那時賈昌不過是三尺高的兒童,但他一跑進雞群,卻像逗弄小孩一般,哪一只強壯,哪一只力弱,哪一只勇敢,哪一只怯懦,什么時候飲水喂食,什么樣子是患了疾病,他都能知道。他隨手舉起兩只雞來,雞都害怕而馴服,像人一樣地聽他指揮。護雞坊的太監王承恩把這情況報告給玄宗,把他召入殿廷測試,結果使玄宗非常滿意。當天就做了雞坊五百名養雞健兒的頭領。加上他的性情忠厚謹慎,皇帝非常喜歡他,幾乎天天有黃金、綢緞等賞賜送到他家里。開元十三年,賈昌用籠子裝了300只雞,跟隨玄宗去封祭東岳。他父親賈忠死于泰山,他得到皇帝特許,以孝子的禮節送父尸歸葬于長安近郊。縣官替他備辦好棺材和喪車,在經過洛陽的路上,都由驛站傳遞接送。開元十四年三月,賈昌穿著斗雞服裝,到驪山溫泉宮朝見玄宗,當時天下號稱“神雞童”。當時的人為他編了一首順口溜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雞取勝負,身穿羅衫跟隨皇帝的輦輿。父親死在長安千里以外,官差護道送喪車。”昭成竇皇后在相王府的時候,于八月初五生下玄宗皇帝。皇朝中興之后,把這天定為“千秋節”。賞賜全國百姓牛酒玩樂三天,稱之為“酺”,成了常規。每逢大酺之日,就要在宮中舉行歡會有的年份也在洛陽舉行大酺典禮。皇帝元旦朝會群臣和清明節,大都在驪山行宮。每逢這些節日,各種民間雜耍玩意都進行表演,后宮的妃嬪都隨著皇帝一起游玩觀賞。賈昌頭戴雕翠金花的帽子,身穿繡花綢緞衫褲,手執大鈴和馴鞭,導引群雞有順序地排列于廣場。只見他左顧右盼,指揮自如,雞群豎毛振翅,磨嘴擦爪,抑制著怒氣以等待決勝。展開搏斗,一進一退都有節制要求,隨著賈昌手中鞭子所指,忽高忽低,不失法度。到決出勝負的時候,便令其停止搏斗,強者在前,弱者在后,整整齊齊地一隊跟著賈昌回到雞坊。這時候,許多摔跤的,拋劍的,爬高竿的,踢球走索的,舞躍于竿頂的,一個個泄氣沮喪,徘徊于圈外,不敢進入場子。相傳古代有教習猿猴、馴服蛟龍的高手,賈昌大概就屬于這類人吧!到開元二十三年,玄宗親自給他娶了梨園弟子潘大同的女兒,新郎佩戴的美玉,新娘所穿的繡襖,都出自皇家府庫。賈昌后來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至信,一個叫至德。天寶年間,妻潘氏因能歌善舞得到楊貴妃的歡心。夫婦二人受寵四十年,玄宗和楊妃對他們的恩寵始終不變,這豈不是他們精于技藝,小心謹慎的緣故嗎?
皇上生于乙酉雞年,他卻使人穿著朝服斗雞,正是太平年間將出現禍亂的先兆,可是玄宗當時心里并不覺悟。天寶十四載,胡人安祿山叛亂攻陷洛陽,潼關也守不住。皇帝車駕遷往成都。賈昌追趕前去護駕,夜出長安便門,不料馬踏進坑陷,摔傷了腳,不能前進,只好拄著拐杖躲進終南山。每逢到往年進雞的日子,就朝西南大哭。安祿山往年進京朝見時,曾在長安橫門外見過賈昌。到攻下二京以后,他就出千金的價格在長安、洛陽市上搜求賈昌。賈昌改換了姓名,寄身于寺廟里,每天掃地撞鐘,為佛門效力。及至玄宗作為太上皇返歸長安興慶宮,肅宗在別殿受命即位,賈昌才回到舊處。他的住處被亂兵劫掠,家中沒留下什么東西。身穿布衣,面容憔悴,從此再也進不得皇宮里去了。第二天,他出長安南門,路上,在招國寺里碰見老婆和孩子,他們滿臉饑色,面容灰暗。兒子背著柴草,妻子披著舊棉襖。賈昌一家抱在一起痛哭,已無家可歸,就在路上和妻兒訣別。從此,賈昌就棲隱在長安寺廟里,向高僧學習佛家的道理。大歷元年,賈昌投靠資圣寺一個有德行的運平和尚,住在長安東市海池邊,立了一個刻有《陀羅尼經》的石幢。這時候,賈昌已能寫出自己的姓名,看佛經也能明了其中深奧的道理,并且能用善心去感化一般的世俗人。他建造了僧房佛殿,種植花草樹木,白天為樹木堆土擁根,打水灌溉竹子,夜晚就在禪房打坐。建中三年,運平和尚壽終,賈昌行完大禮,在長安東門外鎮國寺東邊為他建了一座舍利塔,親手栽植松柏一百株,又搭了一間小房,就住在塔下,早晚燒香打掃,侍奉師傅像生前一樣。那時順宗皇帝還在東宮,施舍三十萬錢,為賈昌建造了供有運平大師影像的紀念堂和齋舍,另外又在四周蓋了房子,租給無家可歸的游民居住,讓賈昌收取租金。賈昌每天吃一杯子粥,飲湯水一升,睡一張草席,穿一件棉衣;超出這以外的收入,都用在佛事上。他的妻子潘氏,后來也不知所往。貞元年間,大兒子至信在并州軍中當兵,跟隨大司徒馬燧進京朝見皇帝,到長壽里探望父親賈昌,賈昌就仿佛自己沒有兒子一樣,絕情不認他,打發走了。小兒子至德回來后在洛陽販賣綢緞,經常來于長安,每年都送金錢綢緞給賈昌,他都拒絕不收。于是兩個兒子都走了。從此不再來看他了。
元和年間,潁川人陳鴻祖帶著友人出長安春明門,看見一片松柏和竹林長得很茂盛,焚香的煙氣在路上都聞得到,他們便下馬到塔下拜見賈昌。聽他說話入了神,竟忘記了天晚。賈昌留陳鴻祖住宿在齋舍,說起自己的出身經歷,都很有條理。于是進而談及了國家的政令制度。鴻祖問起開元年間天下治亂的原因,賈昌答道:“老漢年輕的時候,靠斗雞取得皇上的寵幸,皇上不過把我當歌妓戲子一般看侍,叫我住在外宮,哪能夠得知朝廷大事呢?然而也還是有些可以告訴您的。老漢曾見黃門侍郎杜暹出任安西節度使,并代理御史大夫,開始命邊將兼理糾察彈劾的職權,以便使遠邦畏服。我又見哥舒翰出鎮涼州,攻下石堡城,在青海筑城守衛,帶兵出白龍,越過蔥嶺,以鐵關為界,總管河東道,經過七次任命,加官晉爵,才得以代理御史大夫。還曾見張說做幽州刺史,每年進關,總是用大車裝載河間、薊州一帶征收的綢緞布匹,車水馬龍般地擁進關來。但運送到王家府庫去的卻只有江淮所產的縐紗、巴蜀出的錦緞和后宮喜好的珠玉玩物之類罷了。那時候,河州敦煌道年年有守邊的軍隊屯田耕種,供給邊防用糧,剩余的轉運靈州,經水路運輸下黃河,進入太原倉庫,以備關中荒年之用。而關中所產糧米,讓老百姓儲藏起來。皇帝去游幸五岳,跟從的官員千人萬馬,從來不吃老百姓。老漢我逢年過節、寒暑兩季回家休假時,到都市上看見有賣白衫和白棉布的;走在鄰近的街道上,有人要用黑布一匹祈神除病,出高價也買不到,只得用裹頭的黑羅代替。可近來老漢我拄著拐杖出門觀街景,東西南北四面看了一遍,所見穿白衣的平民不滿百人,難道天下的人都拿起武器去參軍了嗎?想當初,開元十二年的時候,皇帝曾有令: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侍郎如有缺額,首先找做過刺史的充補;郎官有缺額,首先找任過縣令的充補。及至老漢我眼看四十歲的時候,三省的郎官,凡是在刑律方面有才能的,大的派出去做刺史,小的派出去做縣官。自從老漢我住在這大路旁邊,往往看見有外郡太守在這兒歇馬,都愁眉苦臉的,不樂意朝廷把他們淘汰出去治理州郡。開元年間選取人才,主要看品德和才能,沒聽說單憑進士、宏詞、拔萃等考試科目選拔人才。過去的事,大略就是這樣。”說到這里,他黯然落淚。接著又說道:“當年太上皇北邊降服了游牧部族,東邊降服了雞林,南邊降服了滇池,西邊降服了西戎:他們三年來京朝會一次。朝見的禮儀、皇帝的撫慰,隆重而優厚,并賜給他們錦衣,招待酒食,辦完事就打發走,京都不讓外賓久留。而現在,北方的胡人和京師百姓雜居,還在這里娶妻生子。這樣一來,長安青年就有了傾向胡人之心了。您注意看看市面上流行的首飾和服裝鞋帽式樣,和從前大不相同了,難道不是怪現象嗎!”鴻祖聽了,默然不敢應聲,就離開他走了。
【總案】 唐人的傳奇小說,大都以愛情、神仙、俠義為表現內容,本篇卻直接就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寄寓著歷史盛衰興廢的深刻教訓意義,是十分可貴的。從整個結構上來說,它大體可以分作兩段:自開頭到“次子至德歸,販繒洛陽市,來往長安間,歲以金帛奉昌,皆絕之。遂俱去,不復來”為上段;由“元和中,潁川陳鴻祖攜友人出春明門”以下為下段。上段仍采取古典小說慣用的依時間順序直線敘述的方式,詳記“東城老父”賈昌的家世出處及其初受寵幸、備極顯榮,中則飽經戰亂、淪落都市,終至遁入空門,托身釋宗的一生行蹤,婉曲細膩,跌宕有致。但這一切,并非孤立、單純的個人榮辱史,而是緊緊依托在時代起伏變動的脈搏之上,局部的、個別家庭的命運決定于整體的、國家的治亂存亡,所以,它便擺脫了一味慨喟離合悲歡的狹隘格局,因之具備較為廣闊的歷史感與較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小說中用頗多的篇幅描寫作為“神雞童”賈昌的盛況,那種顧眄滿志、繁華似錦的情狀真令人為之側目,這從當時流行的歌謠“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以及大詩人李白“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四)的句子中,完全可以想象出來。不過,上述的還只是表面現象,作者更深一層的用意原在于揭示封建統治階級上下嬉游、侈靡無度,終于導致戰禍四起、國家衰敗的嚴酷教訓,以儆戒當時的執政者。歷史上的唐玄宗,有他勵精圖治、賢明開通的一面,對社會的發展安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然而其統治后期,卻信用奸佞、荒淫腐敗,終于爆發“安史之亂”,使大唐帝國從此走向衰亡的道路,他的責任是不能推諉的。上段寫玄宗因個人生于“乙酉雞辰”,“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即位后乃大肆倡揚,日以斗雞為事,“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蔚為一時社會風氣,“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貧者弄假雞”,從一個側面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況,是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的。
下段主要用追述的手法,借出家為僧的賈昌之口,從更為廣泛的社會角度來反映這種盛衰的變化。它既具有旁觀者冷靜客觀的態度,因而增強了說服力,使人覺得真實可信;又融入親身經歷者的不勝今昔之感,低喟慨嘆,有著濃厚的感染力,進而在其間寄寓著譴責、惋惜的含義,發人深思。當然,下段主要是評論敘說,多為理智的認識,缺乏形象刻畫,難免產生枯燥平淡之弊。
賈昌是小說里貫穿始終、著力描寫的唯一人物,但從藝術方面著眼,他的形象卻是模糊不清的。除了盛衰榮辱的大的輪廓外,我們很難看到他個人的性格特征,而這恰恰是推動情節發展、塑造典型形象的關鍵性的問題。比較而言,上段的后半部分(即記安史亂后,賈昌流落出家的文字)雖然也是敘述多于描寫刻畫,但總起來說,表現賈昌那種繁華淪落、意念俱灰,回顧半生如夢、萬般無奈之中,唯有棄絕人事、逝息佛門,以了此殘生的情狀,倒還細致生動。而反映賈昌盛況的前半部分,除了鋪陳場面、記述事情的經過外,很少有對于主人公個人形象的富于個性特色的描寫。總之,本篇以記事為主,寄托著作者治亂興衰的感嘆和以昔鑒今的意圖,批評了最高統治者的奢侈腐敗以及給國家帶來的禍害,具有著較為深刻的社會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生活的某個側面,盡管藝術上有所不足,但仍然被后人推為唐傳奇中的名篇,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喬力,豐志,巖稊
上一篇:搜神記《三王墓》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漢武洞冥記《東方朔》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