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董子
名仲舒。西漢時著名的今文經學家、思想家。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少時治《春秋》,尤精于《春秋公羊傳》,后成為“公羊學”大師,西漢今文經學的創始人。青少年時期以好學不倦著稱,“三年不窺園”、“乘馬不知牝牡”。后來以著書講學為事。漢景帝時,召任博士,潛心于儒家學說,被舉為賢良。漢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召試天下賢良文學之士,他在對策中主張“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此即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了此后兩千多年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對策后,他被任命為江都易王劉非的丞相,后為膠西于王劉端的丞相,不久托病辭職,家居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和著書立說。朝廷有軍國大事,經常派人向他詢問。太初元年(前104),他在家中病逝。
董仲舒的主要學說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融合了陰陽五行說以及各家學說,把君權、父權、夫權等三綱五常穿在一起,形成了封建神學體系,完成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今文經學。這個學說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學說。在他看來,天涵容著整個宇宙和社會,并通過陰陽五行環節與人溝通,具有人一樣的意志感情。天和人相互感應,人是天的派生,必須遵從天道的指引和約束。帝王秉承上天的旨意行事,但如果濫用權力,有背天道,必遭“天譴”。他還提出“陰陽合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對應而存在,如上下、寒暑、君臣、父子、夫妻等,這些都是由陰陽之道支配的。同時,他運用陰陽之道規范統治者的政策原則,提倡德刑兼備,以德治為主。董仲舒提出的一些主張,如“君權神授”、“天不變,道亦不變”、“三綱五常”等對當時及后世都有非常巨大的影響,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法寶,影響了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董仲舒著作大多是政治和哲學論文,據《漢書》本傳記載有123篇,現存82篇,編成《春秋繁露》一書。另有《舉賢良對策》、《董仲舒公羊治獄》(輯本)、《董子文集》等。(參見“董仲舒”條。)
上一篇:繪畫·董其昌
下一篇:書法楹聯·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