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老學究》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有老學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學究素剛直,亦不怖畏,問:“君何往?”曰:“吾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攝,[1]適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廬也。”問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淚沒。[2]惟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沏,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出,其狀縹緲繽紛,爛如錦繡。學如鄭、孔,文如屈、宋、班、馬者,[3]上燭霄漢,與星月爭輝。次者數丈,次者數尺,以漸而差,極下者亦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學究問:“我讀書一生,睡中光芒當幾許?”鬼囁嚅良久曰:“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4]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屋上。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云密霧中。實未見光芒,不敢妄語。”學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注釋】 [1]勾攝:追捕,捉拿。 [2]汩(gu骨)沒:沉淪,泯滅。 [3]鄭、孔: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孔安國。屈、宋:屈原、宋玉。班、馬:史學家班固、司馬遷。 [4]囁嚅(nie ru聶如):要說話而又頓住的樣子。高頭講章:高頭,指書頁上方留有較多空白處的線裝古書;講章,指讀者在空白處寫的批注。意為八股教條。墨卷:指科舉考中者的答卷刻印出來編成的選本。經文:這里是指以儒家經典著作中的文句為題闡明義理的文章范例。策略:也作“策論”,是科舉考試的文體之一。
【譯文】 有一位迂腐淺陋的讀書人,夜間趕路,突然遇見已經死去的朋友。學究一向正直剛強,所以也就無所畏懼,問道:“老兄到什么地方去?”亡友回答:“我在閻王殿前當差,到南邊村莊去捉拿一個人的魂魄,恰巧與你同路。”因此他們并肩而行。來到一所破屋前,亡友指著對學究說:“這是讀書人的小屋。”學究問亡友根據什么知道它是讀書人的小屋的。亡友說:“大凡一個人白天忙忙碌碌,精神疲憊,靈感枯竭,只有到了夜晚,沉入夢鄉時,才一念不生,精氣靈感,重又明亮起來,胸中所讀之書,字字噴射光芒,從身體的各個管道的孔隙中發出,光彩閃爍,交相輝映,像綢緞一樣,艷麗鮮明。學識如鄭、孔,文采如屈、宋、班、馬的人,他們身上發出的光芒,上照太空,與日月星辰比光輝。學識文章差的人光照也有數丈高,再有的有數尺,以漸而差,最差的也微光閃閃,如同一盞油燈,照亮窗戶。人是看不見的,只有鬼神才能看見。這間破屋上光芒高達七八尺,因此才知道的。”學究又問:“我讀了一輩子書,睡夢中發出的光芒應該有多高?”亡友欲言又止,過了好一會才說:“昨天打從老兄書館經過,老兄正在午睡,見老兄胸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變成一團黑煙,籠罩屋上。諸生朗讀之聲,好像發自濃云密霧之中。實在沒有見到光芒,不敢隨便亂說。”學究惱羞成怒,大聲呵斥亡友。亡友大笑而去。
【總案】 借鬼狐,談人世,是作者的拿手好戲。老學究迂闊自負,缺乏自知之明,結果被鬼友捉弄一場。老學究惱羞成怒,鬼朋友揚長而去,文字輕松,意趣詼諧,令人發噱。然而老學究雖然可笑,但并不可鄙,而且為人還“素剛直”。所以作者諷刺老學究,只不過是表面文章,而骨子里則是在揭露科舉制度的危害性。
隋唐廢除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取士制度,目的是要取消豪門貴族壟斷官職的世襲特權,讓一些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能通過科舉考試這條新路子,進入上層統治集團,以擴大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好比為將死的病人輸送新鮮的血液。在當時,這確實是一項非常正確而又及時的重大措施,曾為封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像唐宋時期的許多著名宰相,多半出自科第。但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到了明朝,科舉制度走到了它的反面,非但不能造就人才,反而變成箝制思想、摧殘人才的一種枷鎖了。這是因為明朝改變了科舉考試的內容,把背誦《四書》、《五經》作為錄取的主要標準,而且只能在原有經義的范圍內作文章,不得題外發揮。于是一些讀書人,一心死記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懵懵懂懂,糊里糊涂,正如文中所描寫的:“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云密霧中。”清初沿襲明制,有過之而無不及。故當時許多有識有志之士,無不對這種腐朽的取士制度加以揭露、批判和嘲諷,反對科舉制度已成當時知識界的普遍心態了。
孫克道
上一篇:紀聞《紀聞》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