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先秦諸子散文·儒家著作
儒家著作主要為《論語》《孟子》《荀子》《易傳》《禮記》。
《論語》是孔子與其門徒言談的紀錄,作者可能是孔子二三傳弟子,成書約在春秋戰國之交。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除了中年一度從政外,畢生主要從事教育和文化事業。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論語》20章,多數是個人獨白式的語錄或二人問答式的對話。以當時通俗平易、明白暢曉的口頭語言為基礎,而又吸收了古代書面語言精確洗練、典雅嚴謹的長處,形成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雋永有味的獨特風格。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獨特的理論表述同時具有盎然的詩意。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通過贊揚耐寒的樹木,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境界高遠,啟迪了后世無窮的詩情畫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感慨時光的流逝,勉勵自強不息,蘊涵極深,經得起反復咀嚼。“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用樸素的筆調,勾勒出一個安貧樂道者的心境,平凡而又高尚,令人向往。
《論語》有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孔子與某些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已不限于簡單的對話,而是具備一定情節和波瀾的小故事。像《先進》篇所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作者具體攝下孔子與學生們隨便聊天的生動場景,截取一個真實的生活橫斷面。既記言談,又傳神情,既表現了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又點染出人物的不同風貌。把孔子的雍容平和,子路的心直口快,冉有、公西華的謙抑遜讓,曾皙的卓然不群,描繪得栩栩如生。又如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愿見,而又不能不答禮,便選擇陽貨不在家時去回拜。不料在半道遇上,場面十分尷尬。陽貨盛氣凌人,一副十足的教訓口氣;孔子支支吾吾,只求趕緊走開,而又不失禮。二人的不同心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有一類小故事從不同角度擷取了社會上不同人物對孔子的評價,不僅反映思想分歧,同時富于文學興味。楚狂接輿把孔子比做稀世的鳳凰,告誡他從政實在太危險,不如及早回頭,以歌作諷,發人深省。長沮桀溺以避世者自居,認為孔子是避人者,應該認清人生道路,不要徒勞無益四處奔波。話雖不多,而寓意雙關。荷蓧丈人批評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簡勁尖刻;招待子路卻熱情誠懇,返見又不知所往,真是個奇人。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論語》高超的藝術技巧。
《孟子》共7篇,是儒家第二位大師孟子與弟子共同編輯的。雖然還以語錄體為主,但是三言五語式的獨白越來越少,對話較長,已有不少篇章向專論體過渡。
孟子(前385?-前304?)名軻,鄒國人,曾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子思)之門人。他和孔子一樣周游列國,終身以教育為職業。
孟子是當時有名的“好辯”者,所以《孟子》一書具有論戰性強、言辭機敏、氣勢雄健、感情充沛、鋒芒畢露的特色。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齊宣王本來想學點霸術,孟子卻極力宣揚王道。他善于揣摩對方心理,從容陳辭,步步逼近。齊王終于明白以力不可以服人,只好向孟子請教以德服人的王道。文章雖以對話為主,然而起伏開合,鋪張揚厲,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很能引人人勝。孟子與農家的辯論,則采取層層剝筍之法,由近及遠,使論敵陷入自相矛盾,然后抓住破綻,全力批駁,最后陳述自己的正面見解。文章不但詳細表現了論戰雙方的思想觀點,而且具體傳達出各不相讓的辯難氣氛,處處顯示出咄咄逼人的鋒芒。
孟子長于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活潑,輕快自如而又準確貼切。其取材大多是人們身邊的生活現象和直接經驗。如“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等等。他還善于根據不同對象選擇不同事例為喻。如對梁惠王說:“王好戰,請以喻戰。”對好樂的齊宣王則說:“臣請為王言樂。”對帶兵的平陸大夫,則以“子之士一日而三失伍”為喻①。
《孟子》有些寓言,是擴大了的比喻。他沒有《莊子》式的神話幻想,也不用《戰國策》那樣的動物故事,而是取材于社會現實,包含著明顯的諷刺和教誨意義。例如著名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章,寫一個終日在外行乞,回家后卻向妻妾吹噓自己在富貴人家吃夠酒肉的齊人故事,借以揭露當時追求功名利祿之徒,背地里卻蠅營狗茍,骯臟丑惡,而在眾人前面又自我炫耀,冒充體面,一旦把戲戳穿,人們就會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可悲的騙子。作品頗具戲劇性情節,而又注意神態和內心表現,已有幾分小說意味。再如揠苗助長的故事告誡人們,不要做違背客觀規律的蠢事,否則會適得其反。只有40個字,交代了動機和效果,描寫了行為和言語,顯示了神情和口氣,真是精練之至。再如弈秋誨弈的故事說明,學習必須專心,上課時思想不能開小差,否則就會學不進去,成績肯定不如專心聽講的人。文章對比鮮明,事理親近,意旨深長,至今仍是常被引用的教材。
《孟子》文章的特點是富于氣勢。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盡心篇》下)“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盡心篇》下)以這樣的心態來寫文章,自然聲情激越,詞鋒犀利,思如泉涌。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滕文公》下)。這些話有如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大氣磅礴,是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至理名句,成為后世有志之士的座右銘。
《荀子》是荀卿的論文集。荀卿(前313?—前238?)名況,通稱荀子,趙人。據說年十五始游齊國稷下,曾三次擔任祭酒。后適楚,被楚相春申君任為蘭陵令;曾游趙,聘秦,晚年歸老于楚。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義者,不同意孟子的性本善,而主張性本惡,認為性善是后天人為的結果。所以他特別重視教育,提倡禮治和法治結合。他還主張“法后王”,反對“法先王”的復古論調。《荀子》共32篇。最后6篇是問對體,疑為門人所記。其余26篇屬于荀子自著。其中有兩篇純文學作品,即《成相》篇與《賦篇》。《成相》篇系采用當時民間說唱文學體裁寫成,形式類似后世的蓮花落,內容主要抒發政治見解。荀子曾多次遭受讒毀排斥,政治上一直不得意,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腐敗的社會現實使他越來越感到厭惡,滿腹牢騷,一腔憂憤,都傾瀉于這種通俗文藝之中。全詩事理警策懇切,感情深沉激越,節奏鏗鏘,抑揚頓挫,不用語氣詞,而有聲韻之美。這樣的長篇政治抒情詩,不但在先秦獨樹一幟,后世亦不可多得。《賦篇》包括“禮”、“知”、“云”、“蠶”、“針”五篇和“詭詩”、“小歌”共七部分。五篇賦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先問后答,前半段以四字句形容描繪,后半段用反詰或直陳句解釋說明。這種體裁非詩非文,通篇用韻而略有變化,句子整齊而間雜錯落。例如對“針”的形體和作用,用夸張和委婉的手法加以充分摹寫,處處采用擬人化加以描狀,事事緊扣“針”的特征,句句妙語雙關,逗人揣測,饒有意趣,最后點破題面,有如后世之燈謎。荀卿被認為是賦體開創者之一,對漢賦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的議論散文已經脫離了語錄體,是成熟的專題論文。每篇都有明確的中心,并用概括性的標題點明論旨。如“天論”、“禮論”、“樂論”、“勸學”、“解蔽”等,結構完整,論述系統,邏輯嚴密,不再是零散綴合的片言只語,而多為體格宏博的長篇巨制。荀子已有意講究論說文的修辭藝術,他不再停留于隨便拈取個別事例作為比附,往往引類連篇,一舉就是一串,不但用于解釋,而且據以說理,比喻同時就是論據,喻議結合,寓意于喻。有些文章歷來備受推重,其中不少警句后世凝為成語。有些比喻還演化為寓言。
《易傳》共7種10篇,又稱“十翼”或《周易大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舊說孔子所作,經后人研究,可能出于戰國后期儒者之手,非成于一人一時。《易傳》已經沒有宗教意味,而是達到相當水平的哲理論文。它以儒家為主,吸收道家,闡揚宇宙自然觀和社會政治及人生哲理,語言通暢流利,往往一氣呵成,不再是《易經》那種只言片語、句式零散的細碎狀態。《文言》是優美的哲理散文。
《禮記》在漢以后成為儒家五經之一,是不同類型的文章和資料的匯編。各篇寫作年代不一,多數出于戰國儒者之手,少數可能是秦漢之際所增益,編訂時代在西漢。收入《十三經注疏》中的今本《禮記》49篇為漢宣帝時戴圣所輯,又名《小戴禮記》,以區別于其叔父戴德所輯的85篇(實存39篇)的《大戴禮記》。
《禮記》多為議論文和說明文,只有《檀弓》篇具備敘事性,文學價值最高。它包括七八十個小故事,內容涉及春秋戰國風俗、習慣、思想、文化、社會、制度諸方面。不少片斷含蘊深邃,語詞精粹,不乏傳誦千古之作。如《苛政猛于虎》《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易簀》等,這類小故事用的是特寫鏡頭,比起《論語》對孔子的粗線條勾勒,更加細膩傳神。
《禮記》有些議論文,在思想文化史上十分重要。如《禮運》《學記》《樂記》《大學》《中庸》等。
近二三十年來陸續發現一批先秦儒家佚書,如1977年河北定縣漢墓中出土的《儒家者言》,被認為是《孔子家語》的原型。1993年,湖北荊門市沙洋區四方鄉郭店村一座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有關子思、孟子一派的著作,填補了思想史上的空白①。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書中之《孔子詩論》,是研究孔子文藝思想的新資料。
注釋
① 參見譚家健《略談〈孟子〉散文的藝術特征》,光明日報1957年9月8日一15日。① 該批竹簡經專家識別整理,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名為《郭店楚墓竹簡》。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宗教①·佛、道二教鼎盛及宗教文化的繁榮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元代詩歌·元代前期的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