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王子猷》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1]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居山陰,[2]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3]忽憶戴安道。[4]時戴在剡,[5]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6]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7]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注釋】 [1]王子猷(you 游):王徽之(?—388),字子猷,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五子。性卓犖不羈,好清談,初為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理府事,后仕至黃門侍郎,棄官東歸會稽。未及,以弟獻之卒,悲傷過度,促使背疾潰裂,月余后亦卒。 [2]山陰:即今浙江紹興。 [3]左思《招隱詩》:左思(?—306?),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人。貌寢口拙而辭藻宏麗,不善交游,唯事閑居,嘗以十年苦思作《三都賦》,一時競相傳鈔,洛陽為之紙貴。齊王冏命為記室督,辭疾不就,后遷居冀州,以疾卒。思尤善五言詩,鐘嶸《詩品》將之列為上品。其《招隱詩》共二首,敘說隱居之樂事,見蕭統(tǒng)《文選》卷二十二。[4]戴安道:戴逵,字安道,譙國(今安徽亳縣)人。博學能文,工書畫、善音樂,高潔方正,隱居不仕。 [5]剡:古縣名,位于今浙江嵊縣西南。縣有溪,名郯溪,為曹娥江上游。 [6]桓子野: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又字子野,譙國铚縣(今安徽宿縣西)人。歷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前秦符堅率軍南侵,伊與謝玄等共破秦軍于淝水,東晉朝廷賴以安,故因功封永修縣侯,為右軍將軍。伊善吹笛,家藏東漢蔡邕柯亭笛,時稱江左第一。 [7]胡床: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或稱交床、交椅。因由胡地傳入,故名胡床。三調:樂曲名,或稱清商三調。《文選》南朝宋·謝靈運《會吟行》:“三調佇繁音”,李善注引南朝梁·沈約《宋書》:“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五側調。然今三調,蓋清、平、側也。”是以桓伊據之作笛曲,另明·朱權《神奇秘譜》所收琴曲《梅花三弄》,按語稱此譜系依就桓伊笛曲改編所成。
【譯文】 王子猷曾經暫時借住在別家的空房里,就讓人在院子內種上竹子。有人問他說:“臨時住住而已,何必這樣呢?”王吟詠了好一會兒,直指著竹子說:“怎么可以一天離開此君呢?”
王子猷住在山陰,有天夜間下起大雪,他睡醒了打開房門,讓人備酒。四下環(huán)望一片潔白,因而起身在雪地上徘徊走動,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到戴安道。當時戴住在剡縣,就連夜乘坐小船趕去,經過一夜時間才到達,但到了戴安道門前卻不進去便返回了。別人問他是什么原因,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去的,興致盡了即回來,又何必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王子猷離開京都,還留住在渚下,以前聽說桓子野長于吹笛,卻不相識。這次遇到桓子野從岸上經過,王子猷在船里,賓客中有認識他的,告訴說:“這是桓子野。”王子猷就讓人向桓說:“知道您笛子吹得很好,請試為我奏一曲。”桓當時已是官位高貴聲勢顯赫,平常也聽到王子猷聲名,即便回頭下了車,靠倚著胡床為他吹奏三調。待曲子一結束,桓子野即上車走了,客主兩人不交談一句。
【總案】 以上三篇關于王子猷的故事,都頗為典型地體現出南朝名士那種率性而往、超邁絕俗的風度和清疏雅淡的襟懷,而桓子野不以顯貴勢位自矜、欣然見賞于知音的高潔志趣,也得到生動刻畫。這些都標志了一種特定的社會人生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和著那個相應的歷史文化氛圍,就構成了后人悠然神往、贊嘆不已的六朝風流。
喬力
上一篇:玉堂閑話《玉堂閑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世說新語《王恭》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