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余灰》簡介|鑒賞
寫情小說,十六回。我佛山人(吳趼人)著。連載于《月月小說》第十至二十四號,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月至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出版。標“苦情小說”。宣統(tǒng)元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單行本。
小說以反美華工禁約運動為背景,描寫了廣東南海縣某一村鎮(zhèn)一對未婚夫妻悲歡離合的故事。陳姓青年耕伯,與朱姓姑娘婉貞年齡相當,又具表親關系,平時你來我往,彼此傾慕,只是心照不宣,直至耕伯赴縣城參加院考時,才由父母作主訂下親事。不料,正當家中得知耕伯高中“縣學案首”、婉貞急盼做一個秀才娘子的時候,從縣城中傳來了耕伯考后失蹤消息。后雖廣布告示、多方探尋,仍似石沉大海,杳無蹤跡,為此,舉家悲痛萬分,婉貞更是傷心不已。
殊為不幸的是,當耕伯的失蹤還是一個無頭案時,痛苦中的婉貞又被素性無懶的家叔拐騙,并將她遠賣到廣西梧州的娼寮之肆。對此,婉貞雖痛不欲生,可又苦訴無門,唯決心以死相拼來保持自己的貞節(jié)。她不屈于惡鴇的淫威,在遭到毒打之后決意投環(huán)自盡,不意經(jīng)人及時搶救不死,遂虛與委蛇、巧施妙計,又得到蒼梧知縣的搭救,總算逃脫了惡鴇的毒手。經(jīng)歷此番磨難,婉貞歸心似箭,然不巧途中又遇翻船落水,正自念必死無疑,恰又被一官船救起。當此絕處逢生,本該大為慶幸,卻萬萬沒有料到才出狼窩又入虎穴。貪淫好色的官僚竟以救命之舉相要挾,硬行強逼婉貞為妾,婉貞矢志要為父母保聲名、為丈夫保貞節(jié),生死不從,結果又一次慘遭毒打,至昏死后被扔到荒郊野外。婉貞雖幾經(jīng)死生,但命不該絕,此次又得到“貞德庵”老尼姑的救護與幫助,在治好了傷病之后,最后終于回到了家中。從此,便搬到陳家侍奉公婆,準備一輩子為“死去的”丈夫守節(jié)。
然而,未曾望在婉貞苦志守節(jié)二十年后的一天,家中正在為耕伯父親九十壽辰稱觴之時,耕伯竟神奇般地生還回家。至此,二十年之久的懸案才一朝打破。原來,耕伯在那年院考終覆出場后,連同另外兩名同學一道被婉貞叔父騙賣到“豬仔館”(專事販賣同胞到國外做苦力的營生),從此漂洋過海,被迫來到美洲的一家煙草園中做苦力,受盡了種種非人的折磨。后來,經(jīng)過喬裝打扮,伺機逃到了新加坡,并被一蔡姓的東家聘作家庭教師,不久又被招為女婿,以至一時無法脫身。此番回家,竟是攜帶著妻子蔡氏和兩兒一女榮歸故里。此時,婉貞叔父固以身試法被監(jiān)禁囚牢,耕伯卻正趁著老父九十整壽再與婉貞交拜成親。而后婉貞與蔡氏互相謙讓、彼此賢良,全家老少共慶這苦盡甘來的大團圓。
《劫余灰》具有情節(jié)曲折,故事生動的特點,作者“因人、因地、因時,各有變態(tài)”(周桂笙《新庵筆記》之三),并以反美華工禁約為背景,多方面反映了晚清社會生活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擊了社會的黑暗和政府官僚的腐敗,顯示出封建末世的極端腐朽和無比險惡。這無疑是具有一定認識價值的。
但是,就作品的主題思想而言,不僅無足資取,反而抱殘守缺,極力地為封建舊道德張目,大肆宣揚“貞、孝、節(jié)、義”等陳腐觀念。其如作者對主人公朱婉貞的把握,當她已經(jīng)知道被自己的叔父所陷害的時候,不僅不加揭發(fā),反而是念念不忘祖宗的體面和陳舊的倫理綱常,處處為狠毒的叔父進行隱諱與開脫。倘若說“為父母保聲名”、“為丈夫保貞節(jié)”還可以算是當時一般婦女的行為規(guī)范的話,那末,為十惡不赦的罪人加以包庇和隱瞞,則豈不是真正的罪戾!可是,作者竟把這樣一位女子奉為活菩薩,并以其作為中國婦女的道德典范。不難看出,作者思想的腐朽程度。此外,作品還嚴重地表現(xiàn)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思想,這實際上與作者“主張恢復舊道德”的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該小說由于取材于作者的故鄉(xiāng),所以在口語的運用和風俗人情的描繪上,頗具有生動逼真的形象效果;但從情節(jié)安排上看,由于作者著意追求“苦情”的效果,縱是曲折迷離,不免有些附會之嫌;再則,從體式上看,結構雖然十分圓成,但這種由喜而悲、由悲而歡的邏輯形式,仍未脫中國古代道德小說的窠臼。
上一篇:《列國志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北夢瑣言》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