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新敏
短篇小說。作者陸俊超。發表于《人民文學》1957年第 10期,后收入《建國以來短篇小說》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1月版)。小說寫道,從“我”成為遠航海員起,“我”曾在好幾艘不同類型的船上工作過。現在,“我”被調到波蘭的遠洋輪船“國際友誼號”上工作。老船長馬切也夫斯基非常歡迎“我”。夸贊“我”的名字海寧起得好,并把“我”介紹給由力克等船員。由力克是希臘人,一個逃亡的勇敢的游擊隊員。船長是個孤老頭。我們的船要啟航了。船長接來一位怪脾氣的、手里抱著貓的老頭。船長介紹,這個老人是從孟加拉灣海上救起來的,他是馬來亞人。1942年“我”在一艘英國船上當水手,船被日本擊沉,我們被關在檳榔嶼的集中營里。后來“我”逃出來,海濱一個馬來亞水手冒著危險收留了“我”。他叫阿里。碰巧的是,這個老人正是他。我們重新結識了。我們朝蘇伊士河進發,老船長有意把航向朝希臘偏航幾度,讓希臘船員們回望祖國。在印度洋上,一艘英國船發出呼救信號,船長命令不顧浪急前去援救。英國船乞求三百噸燃油、兩個星期食品的接濟。燃油是禁運物資,英國為了扼住我們的喉嚨,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供給我們一滴油。對于我們,一滴油和一滴血有著相等價值。但老船長答應了對方的要求。阿里認清他出事時,就是這條船見死不救,勸我別冒險,讓強盜們嘗嘗臨死的滋味。最終我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將物資送給了他們。英國船員們激動萬分。過赤道時,我們進行了海上狂歡。阿里的情緒好些了,他快樂地以主人翁姿態出現在船上,干起活來靈活有勁。快到馬來西亞了,我們想把他留下來,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把我們的船當作共產黨的宣傳船,阿里回去對他很不利。但船長聽說他一家十口人仍在國內,便打消了留他的念頭。阿里感激地說他本來把白種人和共產黨都看作壞人,事實證明他錯了。“我”這才明白他脾氣古怪的緣由了。“國際友誼號”就這樣到處播種友誼。小說謳歌了世界人民的友誼、團結,令人感動。
上一篇:成星星《國殤》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蔡恒平《土地和土皇帝》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