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贛北詩詞·洪州三洪·洪炎
洪炎,字玉父,紹圣元年(1094)與兄洪芻同登進士第,任谷城(今河南河陽)縣令。享有“循政”美譽,官至著作郎、秘書少監。因金兵入侵,他的后半生顛沛流離,躲避戰亂。著有《西渡集》,有詩112首傳世,還編有《列仙曜儒事跡》3卷。
洪炎曾親歷靖康之變(1127),因此詩中頗多國破家亡的慨嘆,思想感情比較深沉,尤以《遷居》《次韻公實雷雨》《己酉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龍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山中聞杜鵑》《石門中夏雨寒》等詩較為突出。如《次韻公實雷雨》: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烽煙!田園荊楚漫流水,河洛淪胥今幾年?擬叩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洪炎《西渡集》中有不少和鄭公實之作。此詩作于靖康之變后,當時汴京失守,中原喪失。詩人客居外地,在大雷雨中,忠憤之情勃發,意欲上書陳情,希望朝廷盡早收復中原,一洗“河洛腥膻”。
又《遷居》:
從宦三十載,故山凡幾歸。昔歸尚有屋,再歸已傾欹。今歸但喬木,竹落荊薪扉。上為烏鳥都,下為犬雞棲。相從東北隅,三畝以為基。積塊與運甓,實洼而培卑。成茲道傍舍,空我橐中貲。堂室敢即安,戶牖適所宜。嘉樹三四株,當窗發華滋。馨香入懷袖,似與遷徙期。我今六十老,豈不知前非。咨謀愚見拾,就列筋力微。竊食奉祠祿,永負《伐檀》詩。松楸幸在望,鄰曲不見遺。葛巾隨里社,庶以保期頤。
詩作前半寫舊屋已壞,歸無所居,于是筑新舍;后半寫舍邊有嘉樹,又祖墳在望,自顧衰病之身,正宜送老于此。詩作表面平和,內則將洪炎因曾坐元祐黨人遭貶流放的種種憤慨寄寓于中,其運筆抒情確已臻老成之境。
一般認為,洪炎詩在“三洪”中成就最高,《四庫總目提要》就認為他的詩風“酷似其舅”。確實如此,洪炎作詩,在藝術上近學黃庭堅,遠紹杜甫,以善奪胎換骨、意象清奇、倔曲拗峭、喜用拗體為長。如《山中聞杜鵑》:
山中二月聞杜鵑,百草爭芳已消歇。綠陰初不待熏風,啼鳥區區自流血。北窗移燈欲三更,南山高林時一聲。言歸汝亦無歸處,何用多言傷我情。
詩作敘寫詩人于北窗下,夜深人靜之時,朝著北面的家鄉,勾起的縷縷思鄉之情。關于杜鵑啼歸,唐代有無名氏《雜詩》云“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這是典型的由物及人,洪炎卻說“言歸汝亦無歸處,何用多言傷我情”,進一層由己及物,能奇中出奇,以故為新,深得黃庭堅“奪胎換骨”之精髓。詩作又多以律句、拗句間用,有平中見奇的美感。
再如《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村。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看插秧針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黃昏。
詩當為洪炎南宋初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職時作。詩作寫野游所見景物,表現作者瀟灑出塵之襟懷。其突出之處在于以議論寫景,意脈似斷實連。如“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句,“鳥外疏鐘”與“靈隱寺”,“花邊流水”與“武陵源”,照字面是擰不到一塊的,但內在又相關聯,通過視覺的“鳥外”與聽覺的“疏鐘”,以邏輯判斷聲音來自“靈隱寺”;又根據視覺的“花邊”與“流水”,再聯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美好描繪,以邏輯判斷這是“武陵源”般的所在。意象清奇而又倔曲拗峭,抑揚頓挫,頗似黃庭堅之詩,體現了宋詩的典型特色。
洪羽,字鴻父,紹圣四年(1097)進士,官浙江臺州知府。元符(1098~1100)中因上書而被列入黨籍,早卒。他能詩善文,因英年早逝,其詩不傳。
上一篇:宋元江西詩詞·贛東詩詞·贛東其他詩人·汪革
下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前期江西詩詞·明前期詞人·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