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國破:指唐都長安被安史叛軍占據。此句說只有山河仍在,意渭其他皆已不存。下句言城中春日唯有草木叢生。感時:指感傷時局。此句說因感傷時局,看到花開也傷心落淚。恨別:怨恨與親人離別。此句因怨恨與親人別離聽到鳥鳴也覺驚心。烽火:代指戰爭,此處指唐軍與安史叛軍的戰斗。搔:抓撓。搔頭是心緒煩亂時的動作。渾欲:簡直要。不勝簪:說頭發少得不能插簪子了。簪是古人用來插發髻或連冠于發的長針。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抒情詩。長安淪入安史叛軍之手,看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詩人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更增加了詩人的愁思。
【鑒賞】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肅宗在武靈(今屬寧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今陜西省富縣)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困居長安。詩人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于次年三月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目睹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充溢離情。全詩字字含恨,句句懷痛,沉郁蘊藉,自然深摯。首聯寫望中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遍地、滿目荒涼,山河依舊,世事全非。淪陷后的長安城籠罩在一片凄風苦雨中。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來,因此“破”有提攜全篇的作用。此聯為全詩創造了悲涼沉寂的氣氛。頷聯是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詩人由泛覽滿城草木一片凄涼轉而推出花、鳥的特寫鏡頭。對頷聯兩句詩的理解,詩評家有分歧,焦點在“濺淚”、“驚心”的是花、鳥還是人。一般的理解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詩人因感時恨別,見了這娛人之物反而掉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豐富的內涵。前四句,“望”字統領,詩人的視線從都城到山河,由全城到花、鳥,感情由隱到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這樣,在景與情的變化中,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系念親人。頸聯寫在戰火中急切渴盼親人家書的迫切心情。尾聯寫在此境際中愁緒滿懷,搔首徘徊,頓覺白發稀疏、幾不勝簪。“白發”、“搔”、“更短”突出了“愁”的結果。這些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情懷,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廣為傳誦。
【鑒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2]情景相生,景情交融。[3]風格沉郁頓挫。[4]語言凝練。
上一篇:【唐】韋應物《滁州西澗》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韓愈《春雪》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