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谷城之明日謹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三首之一)·王曇
江東余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擊,嗟渠身手竟天亡。
誰刪本紀翻遷史?誤讀兵書負項梁。
留部瓠蘆漢書在,英雄成敗太凄涼。
這首詩題目很長。“谷城”是地名,在今山東東阿,有項羽墳墓;“斗酒”、“牛膏”,古代常以牛、酒作祭祀品;“合”是連同;“琵琶三十二弦”,琵琶為四弦樂器,輔以古人所謂八音,故稱三十二弦;“西楚霸王”即指項羽,秦亡之后曾自封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失敗自殺,葬在谷城。詩人住宿在谷城的第二天,非常恭謹地用斗酒、牛膏連同琵琶去祭祀項羽的墳墓,并作詩吊之。詩歌對項羽的失敗致以莫大的惋惜和同情,對后人以成敗論英雄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憤慨,同時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愁和郁怒。
首聯“江東余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江東余子”,項羽起兵時,在江浙一帶收精兵八千人,打遍天下,后來都戰死沙場。最后項羽走到烏江,烏江亭長駕船等待,要接他東渡,以圖日后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可他卻說:“籍(項羽之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于是決計自殺。王曇是浙江嘉興人,所以稱自己為“江東”之“余子”——余下來的人。另外,“余子”還兼用《后漢書·禰衡傳》的典故:“余子碌碌,不足道也。”意思說自己一生碌碌無為,很不得志。“老王郎”,是王曇自稱。“大王”,指項羽。兩句大意是說自己抱著琵琶來哭悼項羽,由此引出下文。
頷聯“如我文章遭鬼擊,嗟渠身手竟天亡。”上句,“文章”在這里泛指才能;“鬼擊”為鬼神作怪之意。詩人才華橫溢,學問淵深,卻屢試進士而不第;身懷絕技,富有才干,卻終其一生而無用,因此不能不發出不平之鳴:像我這般才能,居然遭鬼怪打擊!下句,“嗟”是感嘆,嘆息;“渠”即他,指項羽;“身手”謂本領;“天亡”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在自殺前夕對部下說,自己在楚漢之爭中失敗,“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因此王曇說,可嘆項羽那樣英雄,竟然被天意滅亡!
頸聯“誰刪本紀翻遷史,誤讀兵書負項梁”。上句,“本紀”,西漢司馬遷《史記》一書在體例上將人物傳記依次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種,其中以本紀為最高,專門記述帝王;書中將項羽列入本紀,遭到當時一些封建史學家的責難,后來東漢班固著《漢書》,便將項羽從本紀中刪去,并入列傳。所以,王曇在這里憤怒地責問道,是什么人推翻司馬遷《史記》的定案,把項羽從本紀中刪除的?下句,“項梁”是項羽的叔父,也是老師。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王曇這里說項羽改“讀兵書”是一個錯誤,實際上是詩人的憤激語,也就是痛惜項羽的失敗,并關合下文。
尾聯“留部瓠蘆漢書在,英雄成敗太凄涼”。“瓠蘆”即葫蘆。《南史·蕭琛傳》說,蕭琛做宣城太守時,有個北方和尚渡江南來,隨身只帶一只葫蘆,里面裝有一部珍本《漢書》。詩歌大意是說,葫蘆中留下這么一部《漢書》,它以成敗論英雄,項羽這種遭遇也真是太凄涼了。兩句在頸聯怒責“誰刪本紀翻遷史”的基礎上,直接傳達了詩人對以《漢書》為代表的“以成敗論英雄”的憤慨。
全詩縱橫豪放,表面上是在“哭大王”,實質上卻在“哭”“王郎”。詩人“嗟渠身手竟天亡”和“英雄成敗太凄涼”,惋惜項羽生前的失敗,同情他身后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如我文章遭鬼擊”,為自己懷才不遇鳴不平。也就是說,這首詩的真正題旨實際上是通過哭悼項羽來抒寫自己的郁憤,感項羽之凄涼,嘆自身之不遇;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醉翁之意,其在斯乎?
整首詩評點《史》《漢》,“哭”、“嗟”數字,把一個慷慨激昂的詩人主體形象鮮明地滲透在詩歌當中。詩歌的奇情異采與詩人恃才任氣的個性是吻合的。王曇曾偶然在談笑之中說自己會使“掌中雷”,一掌可擊萬人,而被人視為誕妄,終身不得步入仕途。這種個性和遭遇也使他的詩歌染上了狂誕的色彩。
上一篇:游南谷天臺寺(其二)·顧太清
下一篇: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龔自珍